第七百九十九章 自救的小妖怪十一
武媚娘手中的經書因為對付妖邪而消耗,金光已經越來越小,眼看就要全部消失了,眼看著她就要落入危險之中妖邪尖銳的爪子抓向武媚娘的胸口,眼看著就要透胸而過,抓出武媚娘的心髒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兩道金光出現在武媚娘身旁,化成兩個羅漢。
隻見其中一個羅漢擁有長長的白眉毛,兩條眉毛足有一尺之長。另一個羅漢背後背著一個大大的布袋子。
如此顯著的特征,凡是看到他們兩個的沒有認不出來的。
他們是長眉羅漢和布袋羅漢。
“出現了,真的出現羅漢保護武媚娘了”寇曉陽興奮地叫道。
幸虧蘇青霓給其貼了隱匿符,又設置了結界。否則她這麽大叫,絕對第一時間就被兩個羅漢發現了。
狄仁傑緊閉著嘴巴,眼睛裏放出興奮的光芒。
這是羅漢啊是神佛他頭一次看見。
兩個羅漢出手,妖邪灰飛煙滅,兩個羅漢立刻就隱了身形。
武媚娘愣愣地盯著兩個羅漢消失的地方,想起自己經常做夢夢見的景象,心道難道自己真的跟佛有緣自己是不是應該出嫁侍奉佛祖呢
元真大師目光灼灼地盯著兩位羅漢消失的地方好一會兒,猛地轉頭目光灼灼地盯著武媚娘。眼中的熾熱讓武媚娘縮了縮肩膀,感覺吃不消。
元真大師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合十行禮道:“阿彌陀佛,施主與我佛緣分深厚,必要入我佛門。”
武媚娘還了一禮:“大師,小女子母親尚在世,小女子無法拋棄母親遁入空門,否則便是不孝。”
元真大師沒有因為武媚娘此刻的拒絕而不高興,他覺得武媚娘被佛祖看重關照,遲早有一天是會進入佛門了。
說話間,躲在屋子裏麵的武家人出來了。
武夫人楊氏和武家三妹急忙將武媚娘拉進她的房間,上下檢查武媚娘可有受傷。
“媚娘,你怎麽冒失地衝出去,萬一被妖邪殺了,不是要為娘心痛死嗎”
“沒事兒的,母親,你看我現在不是好好的嗎”武媚娘連忙安撫楊氏。
楊氏抱著武媚娘道:“還好你誠心向佛,有佛祖保佑。”
武家三妹佩服地說道:“姐姐好厲害,寫出的經書竟然能夠發出佛光”
武家人都是凡人,看不到兩位羅漢出現,隻以為是武媚娘抄寫的經書對妖邪有克製作用,消滅了妖邪。
武元慶和武元爽對視一眼,進行了交流。
兩兄弟讓下人扶著元真大師進屋子休息養傷,第二天非常恭敬地將元真大師送回白馬寺。
回到家後,兩兄弟就開始安排武媚娘進宮的事情了。
一個月後,蘇青霓從狄仁傑口中聽到了武媚娘成為唐太宗的才人的事情,心中感歎武家兩兄弟的行動效率真高。
狄仁傑有些想不通:太宗皇帝年紀已經不小了,還能夠活多久若是太宗皇帝死了,他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嬪妃將會被感到皇家寺廟出家。武媚娘若是這兩年生了孩子還好,若是沒有生,豈不是也要出家
出家後她還怎麽女主天下
而就算她生了孩子,孩子年紀小也繼承不了皇位,她又要如何沾染君權
狄仁傑覺得武家兄弟太著急了,應該等到太子上位再將武媚娘送進宮的。又或者他們可以找渠道將武媚娘送到太子的後院中。
蘇青霓給狄仁傑倒了一杯清茶。
“不要再想了,武媚娘有自己的命運和晉升之道。她如今進宮就是她本來的命運,命中注定她有兩條真龍提供龍氣。”
狄仁傑的眼睛猛地睜大,眼珠子都要鼓出來了。如此聰明的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蘇青霓話中的含義。
“這、這不是**嗎”
蘇青霓道:“草原上的部落,一家之主的男人死後,他的妻子和妾侍由接任家主的兄弟或者兒子繼承。兒子可以接收父親年輕的妾侍做自己的女人。李氏本來就不是純粹的漢家子孫,而是具有胡人血統。”
“更何況,漢人之中也不是沒有枉顧人倫的就比如漢惠帝劉盈,不還娶了外甥女做皇後嗎”
至於唐玄宗搶兒媳婦的事情就不要說了,那可是未來才發生的事情,現在說了又會被雷劈的。
髒唐臭漢,這兩個朝代的皇室中人可是最讓後人詬病的。
狄仁傑恍恍惚惚地離開了,好些天都沒有恢複正常。蘇青霓樂在在一旁看他的笑話。不過這人的心理素質十分強,幾天過後就恢複了正常,該幹什麽幹什麽。三族重組在他這裏跟尋常睡一覺一樣。
蘇青霓更加欣賞狄仁傑了。欣賞的結果就是給狄仁傑的靈魂下了地府的專用印記,等到狄仁傑去世,他就會成為地府的公務人員,為地府做事。
平心娘娘肯定會誇讚她的,為地府找來了這麽一個能力和心理都強大的員工。
不過烙下印記的時候,蘇青霓發現了一個大驚喜。狄仁傑的魂魄中藏著一塊祖巫真靈碎片呢
要知道她已經好幾個世界都沒有找到祖巫的真靈碎片了,現在終於又有收獲了。
這個世界的等級高於之前她去過的幾個世界,能夠容納祖巫的真靈碎片。如今找到一個,就能夠找到第二個、第三個
蘇青霓心中開心,又給了狄仁傑一本現代的犯罪心理學的書籍,讓狄仁傑看得如癡如醉。
寇曉陽練習法術同樣如癡如醉,不過與狄仁傑不用,她是被逼得,不得不更加努力地修煉。沒辦法,誰叫蘇青霓心情好,砸了一本厚厚的法術大全給她,讓她必須一年之後全部練會呢。
日子便在寇曉陽學習法術、狄仁傑學習犯罪心理學中又過去了一年。
這一年,太宗皇帝的身體越來越差了,朝堂上下都做好了皇帝駕崩、太子上位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太宗皇帝派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法師回來了
這一好消息讓病榻上的太宗皇帝身體一下子大好了,爬起身親自去迎接唐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