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返1977> 第686章 奇迹

第686章 奇迹

  確實是開業大吉!

  11月17日這天晚上,洪衍武一手造就的「服裝夜市」給了他最好的回饋。


  這一天,大傢伙兒拉來的貨量出去了有一半,有十三四輛三輪車都賣空了。


  雖然主要都是單價低的便宜貨,可流水金額最後統計出來,仍然接近一萬五千元。


  一萬五啊!

  這就是說按照平均利潤率百分之十計算,這一天集體創造了一千五百塊的純利潤。


  絕對的成績斐然,洪衍武自己都覺著意外。


  別忘了,這可是1981年,信息傳播最不方便的年代。在開業第一天,可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夜市。


  哪怕他發了兩萬張傳單也是一樣。因為相對於整個京城,這點宣傳力度太小了。


  另外,市場面積也不大,僅僅只有五十六個攤位,而且還是在冬天晚上營業,時間僅僅四個小時。


  像這樣的條件,在開業第一天就創造出每個攤位平均流水近三百元的成果。那還想怎麼樣啊?他還能要求更多嗎?

  這果然是寸土寸金的西單啊。真不虧他下的這一番心血,太不可思議了!

  在紙上寫下最後一筆的洪衍武眼神爍爍。再不耽擱,揮手跟眾人作別,直接坐上一個小子的板兒車,找電話通知宋國甫去了。


  接下來咱們再說宋國甫。


  想想吧,連洪衍武都尚且如此吃驚,那小子還能保持淡定嗎?


  二十分鐘之後,在哈欠連天中,終於等到洪衍武報統計數字的電話之後。宋國甫一下困意全無。甚至因為太興奮了,還差點鬧了失眠。


  因為他算了一下,這個數字要乘以三十,按月計算的話,在西城區三十六個集貿市場中,服裝夜市已經算是前十位的了。


  但問題是,其他那些能達到如此流水規模的集貿市場都是多大面積啊?


  地安門、德勝門、黃寺和西海這四個農貿市場總共佔地兩萬平方米,容納攤位總共兩千一百個。


  而今年投資三十萬剛剛改建完成的官園和成方街,屬於封閉的農貿市場。那也都是三四百個攤位的面積。


  可夜市呢,就這麼五十六個三輪車,居然能緊隨其後,這說明什麼啊?


  不但說明洪衍武這小子眼睛真夠毒的,看事情真夠準的。也說明這個市場發揮的效用和成績遠超區領導的期望,今後還大有潛力可挖。想不受重視都難。


  當然,同樣也說明他的工作有成績,升任科長是沒跑兒了。未來肯定一片光明。


  就這樣,越想越興奮,宋國甫在客廳摩拳擦掌,小煙抽了得有半盒,喝了兩氣兒茶水,從十一點轉悠到夜裡兩點還沒睡意呢。


  後來他親爹都被他轉磨的動靜給鬧出來了。


  當宋局長大致了解情況后,高興是高興,可也訓斥了他一通。


  罵他得意忘形,罵他喜形於色。說他樂得太早了,官帽子沒戴你腦袋上就不算你的,事兒到這兒可還沒完呢。不好好睡覺,第二天誤了事兒怎麼辦?

  另外還提醒他這時該是全力配合領導唱大戲的階段了。一定要切記,現在顯拙比露巧好,讓幹什麼幹什麼,可千萬別再往前撲騰了。否則你不知收斂,不懂給領導讓路,你就等著倒霉吧。


  這樣宋國甫的心境才平靜了些,老老實實回屋睡覺去了。


  要說倒也虧得他「孝順」,還真忍住了,沒把他和洪衍武私下達成的那些協議告訴他老子。


  否則這事可不禁琢磨,弄不好這後半夜,就該輪到宋局長睡不著覺了。


  人們都說越是級別高的領導越沉穩,第二天,宋國甫就明白了這絕對有道理。


  因為別說副區長了,連他們分局的那位副局長得知一萬五的流水額,也沒表現出他所想象的那種動容和驚訝來。


  雖然經過了一夜,大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預計和心理準備。可還得說領導的心理素質過硬,個個都是打牌的高手。就這手,且夠他練去的。


  不過即使如此,隨著他每日都來彙報的流水額一天比一天更高。兩位領導也逐漸扛不住了。


  第二天,一萬五千六……第三天,一萬七千三……第四天,突至兩萬一!


  終於,宋國甫如願以償地感受到了兩位領導的失態。


  在聽聞突破兩萬大關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瞪圓了眼睛,手裡的茶杯一下就灑了。


  區里也一樣,這天通電話的那一刻,電話里副區長一聲大吼「多少?」幾乎震聾了宋國甫的耳朵。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要知道,如果按照這個數字計算,服裝夜市每月流水就能達到六十萬,這已經徹底超越了西城區全部集貿市場了。


  西單商場又怎麼樣?全年銷售額才一億四千萬。而其中服裝類流水才佔多少?也不過一千萬罷了。


  想想看,如果一個小小的服裝夜市真的超過了所有集貿市場,銷售額假如再追上西城區最大的百貨商場,這難道還不夠讓人驚訝嗎?

  更何況,長期以來由於紡織工廠只盲目追求產值,刻意躲避生產難度,不顧真實市場需求,生產出了過多的化纖製品。


  這些材料按統購統銷政策分配到下面的工廠,只能繼續加工生產,再後面自然就是產銷不對路,貨雖然鋪進了商場,可銷售很有難度。


  作為商業主管領導,電話里的這位副區長可一直為怎麼解決這個難題頭疼呢。如今終於發現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希望。他又怎麼能不激動?

  於是副區長便再坐不住了。立即決定特事特辦,馬上組織召開會議,討論服裝夜市的發展方向問題。


  同時也要研究如何為「服裝夜市」的個體戶們提供新的貨源,是否應該全面放開區屬工廠積壓庫存,和局部放開服裝公司正品庫存的問題。


  而巧合的是,就在此時此刻,《京城晚報》和香港《大公報》也加了一把火。他們針對服裝夜市的報道,也先後刊登出來。


  1981年11月19日,在《京城晚報》第二版相當醒目位置上,一篇名為《京城第一家服裝夜市開業,筷子促銷倍受好評》文章發表。


  配文照片不但有區領導剪綵的照片,還有宋國甫陪領導視察中勇挑重擔的那一幕。


  文章除了著重介紹了區政府辦服裝夜市的初衷,和開業當天火爆的經營場面。同時也對服裝夜市的經營秩序、商品品種、價格優勢以及這種新穎的促銷手段做了詳細介紹和充分讚揚。


  說白了,這真是等於一次免費的整版廣告,幾乎讓半個京城的人,知道了這個物美價廉的「服裝夜市」。


  由此可知,11月20日的銷售額之所以能一舉突破兩萬元,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而1981年11月21日《大公報》的相關報道,標題是《京城當是不夜城》。配發的圖片是營業時間中,張燈結綵的大棚燈火通明、買賣興隆的全景。


  這片文章的立足點顯然要更高一些,主要是分析了京城商業服務的嚴重不足的問題。


  雖然文中不乏諷刺地說,京城近年來的發展是「氣象非凡,諸多不便」,但卻同時肯定了夜市這種比較活躍的商業形式。


  比如文章中就寫道,「就此京城的夜晚才算有了商業的燈火,街道兩側出現了活躍的光影。我們期待著更多夜市興起,好讓京城脫離大鄉村的本質,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於是服裝夜市火了,徹底火了。


  從第七天起,再來光顧的顧客中不但出現了來看新鮮的港澳台同胞,銷售額也開始向著更高峰邁進。


  第十天,在宋國甫正式得到任命升任正職科長的這天,夜市的日銷售額已經攀升到了兩萬四千元。


  不過最終,還是沒能突破區里所期望的兩萬五千元大關,因為從第十一天起,銷售額又陡然直降,竟然創了新低,到了一萬左右。


  這是因為像秋衣秋褲、絨衣絨褲、人造棉、毛衣這樣最熱銷的品種,積壓庫存已經出清了。服裝公司的庫房也只有可供商店的正貨了。


  可見再好的市場,也得有充足的貨源才行啊。


  好在這時候,區政府的討論也因為社會的良性反饋和市政府的肯定,有了結果。


  最終區政府決定,不但所有區屬工廠全部庫存積壓產品,對「服裝夜市」全面放開。服裝公司化纖面料的正貨,也可以對「服裝夜市」開放。


  這樣一來,當處理皮鞋、棉鞋、棉帽子、襪子這些東西一擺上市場,銷售情況又開始逐漸好轉。


  最終,經歷過波動,日銷金額恢復到了一萬六七左右。


  而由此引發的,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一方面,正是那兩篇報道,賦予了服裝夜市標杆事件的意義,才使其在京城商業服務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以至於日後許多人在談及京城的服裝個體戶的時候,大家的共識,就是最早的一批人是從這個服裝夜市發展起來的。


  另一方面,因為這個本不應該在歷史上出現的大棚夜市,取代了原本歷史中,僅靠「畫地為牢」來安置攤販的雜亂小市場。


  還間接地改變了京城零售業的形態和格局,大大加速了照明設備、霓虹燈和燈箱廣告的發展進程。


  比如說,東華門的夜市便會因此,足足提前一年的時間出現。


  再比如說,王府井的百貨商場,很快也會在區政府的要求下,模仿西單,在自己門口的空場上搭起大棚,開辦一個專門銷價處理滯銷品的夜市。


  而這一切,可就不是作為幕後操手的洪衍武所能事先預料到的了。


  他,又改變了歷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