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部落的變化
卻說炎本人在浮塵帶著猴群離開後,悄然從地底來到桃山之巔,看著麵前的靈根,眼中不由自主的冒出一絲貪婪。
說到底,這株靈逃古樹即不是先天靈根,隻是一件連後天靈根都算不上普通靈根。但是無論怎樣,靈根終究是靈根。
雖然沒有那些先後天靈根暗含道蘊的神異,但是其鎮運聚勢之能,再加上靈果的效果,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那些厲害的靈寶還要珍貴。
對於炎來說,手握幾件功德神器,對於靈寶反而沒有那麽渴望,但是靈根的話,卻絕對是他這種宅修的必備之物。
心裏的貪念和理智交替湧上心頭,猶豫良久,終究還是理智占據了上風,他畢竟是一個謹慎且異常惜命的人。
畢竟,眼見好不容易投身於洪荒世界,且幸運的踏上了道途長生可望,炎自然會更加惜命了。
說到底,摘幾個桃子和直接斷根,完全是兩碼事。
僅僅是一樹靈桃的話,對於猴群及其身後可能的靠山而言,也就最多再多等幾十年而已,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根本不值得話大力氣去追究。
但是,要是炎直接取走靈根,那對於這個猴群來說,可能就是滅族之仇。
畢竟,在炎看來,那些巨猿之所以如此高比例的覺醒天賦神通,且智慧不小,除了血脈濃鬱外,這靈桃古樹絕對功不可沒。
對於妖族這樣以血脈為傳承核心的種族來說,一顆靈根絕對是族群延續的重寶,隻要有失,族群絕對會花費大代價去尋找的。
現在的妖族,各類強者大能多不勝數,隻要猴群身後的靠山舍得花力氣,像炎這樣的小蝦米,絕對躲不過那些大能的推演的。
有些戀戀不舍的看了靈逃古樹一眼,炎暗自安慰自己道:“反正妖族也沒有多少好日子了,靈根就當我暫時寄養給他們。”
這樣想著,雖然有些自欺欺人,但心裏總算稍稍好受了一些。
此時,猴群已經離開有一會兒了,炎不敢多耽擱,神識驟然鋪散開來,剛才碰撞中斷裂四散的黑色殘枝猛地懸空而起,如倦鳥投林一般紛紛飛進炎身後的背著的背簍裏。
炎身後的背簍是他親手所製,人族部落的第一隻背簍,更是在他有意安排下成了有炎氏部落後續製作背簍的標準。
其身負不小的人道功德,現在雖然人道不昌,功德不顯,但是這背簍在被炎長期以自身精氣神洗練後,幾十年過去,現在卻也已經有了不小的神異。
炎以背簍收去浮塵留下的這些殘枝,是為了避免被人以此輕易的找到自己。畢竟這些殘枝不但與浮塵和秘境的門戶同氣連枝,其上更有他自身的氣息殘留。
以現在洪荒情況,以這些殘枝為依憑,找人尋物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確認所有的殘枝都已收拾幹淨,沒有任何殘留後,炎再次深深的看了靈逃古樹一眼,毫不猶豫的轉身邁步瞬間消失在山巔之上。
炎瀟灑從容的從桃山離開了,在身後,眾多生靈卻因為爭奪從天而降的靈桃而爆發了諸多的爭鬥,留下片片狼藉。
離開桃山後,炎幾步追上了前麵逃離的五鬼和浮塵,接過稍顯淩亂的浮塵,看了一眼身影暗淡飄忽的五鬼,笑著點頭說道:“你們五個辛苦了!”
炎說著,輕輕一甩浮塵,五顆靈桃憑空浮現在五鬼麵前,對一臉驚喜的他們溫聲說道:“拿著吧!接下來一段時間好好修養。”
“多謝主人賞賜!”各自歡天喜地的死死抓住麵前的靈桃,五鬼同時對炎躬身說道。
“嗯!”炎點了點頭,沒有多說,隻是輕輕一揮浮塵,再次把五鬼收進浮塵之中。
安頓好五鬼後,炎暫時放棄了堅持了多年的抓鬼大計,沒有繼續再在洪荒叢林中多呆,直接快速向著有炎氏部落趕了回去。
當炎再次出現在有炎氏部落時,距離上次回來已經五年時間過去,這裏看起來變化不小,居然讓炎有種詭異的陌生感。
有炎氏部落的變化首先在於這裏的地貌變化,幾年時間過去,炎現在回來卻卻驚詫的發現有炎氏所棲息的山丘居然變高變大了不少。
原來,有炎氏部落所在的山丘也就幾百米的高度,隻是一座普通的小山丘,現在這個曾經的小山丘卻已經變成了近千米高的雄偉山峰。
看到這樣的變化,炎的臉上閃過一絲疑惑,神眼自然打開,向著眼前的山脈和有炎氏部落看去。
在神眼之下,炎的眼前一片赤黃,一座雄偉的山峰從大地上拔地而起,並有不斷牽引著周邊的地脈靈氣壯大自身的趨勢。
在赤黃色的山峰上,有一股異常顯眼的凝練氣焰,其形如火,起色如日,紮根於山峰之上。
此時,在炎的眼中,可以明顯看到,正是這朵明黃色的光焰正不斷匯聚四方雲氣,並帶動身下山峰的地脈變化。
看到這裏,炎對於部落所在山丘變化的原因,心裏已經基本有了答案。
在炎的前世,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句話非常形象的俱現了人事對於環境變遷的影響。現在,有炎氏部落的變化也從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
部落山丘的地脈變化,實際上炎在多年前勘察地脈製燈之時,就有所察覺。
當時他發現部落山丘的兩處靈穴,一處處於部落棲息的山洞之中,一處處於他本人修行的山巔之上。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這兩處靈穴雖處於一座山丘,且地脈相連,但是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
山巔靈穴其性飄渺,適合練氣士居住,山洞中的靈穴卻恰恰相反,其中人道之氣濃鬱,適合人道繁衍,卻排斥仙道駐留。
在那時炎的心裏就有所猜測,現在部落山丘的巨大變化,也進一步驗證了他當時的想法。
那就是,地脈會隨著其上生活的人和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
後世有人說,人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實際上,環境卻更容易隨著人事的變遷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