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物
醉花樓的慶典很快就開始了,張韜在人群之中發現了幾張熟悉的麵孔,他不但看到了王濟、王愷,甚至看到了和嶠的身影。
二樓與一樓有兩處樓梯相連,在二樓臨軒而坐,一樓的情景可以盡收眼底。張華有心指點幼子,開始對著眾人一一介紹起來。
不得不說,石崇的麵子足夠大。或者說,他的此番策劃足夠精彩,才吸引了如此多的大人物前來一探究竟。
比如說,人群之中有一人叫做郭奕,字泰業,便是鼎鼎有名的大名士。從父親的口吻中,此人的名氣並不比父親差上多少。他不但出身於並州豪族太原郭氏,本身更是雅量高簡。
並州由於右視關中、左控關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來人才輩出。由於風俗粗獷,豪門大族也是層出不窮。班固便在《後漢書》中言道: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娶、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家屬。
此時的並州,尤其是太原不但有郭氏、王氏、溫氏,還有令狐氏、郝氏等大族,但如果從其中選擇本地影響力最強之家族,則非郭氏莫屬。
太原王氏雖然門出二公,但是王沈去世後,博陵公一脈所有沉默,京陵公王渾剛剛平定東吳,還深陷爭功旋渦,士林風評並不好。而祁縣房自王淩被誅,三族夷滅,早已殘破不堪。
相對而言,郭氏雖然暫時無高官顯爵,在並州的地位卻更加鞏固。
郭奕郭泰業的大伯父,便是當初曹魏車騎將軍、陽曲侯、都督雍涼軍事的郭淮;二伯父郭配郭仲南的兩個女兒,也即是他的堂姐,一位嫁給了巨鹿郡公裴秀,另一位則嫁給了魯郡公賈充。加上堂兄郭豫郭泰寧之女嫁給了平北將軍王乂之子王衍,與琅琊王氏結上了親家,這等勢力,即便放在整個大晉,也是少有家族能及。
郭奕自己不說,他的妹妹也嫁給了中山劉蕃。如今跟在他身邊的三位少年中,有兩位少年便是他的外甥。一位年紀大概在十五六歲上下,叫做劉輿。另一位則差不多十歲出頭,叫做劉琨。至於另一位年紀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則是趙王世子司馬荂(fū)。
沒有別的,隻因為司馬荂是劉琨的姐夫。其姐今年剛剛嫁入趙王府,司馬荂與這兩個小舅子關係還不錯,也就趁著慶典一起前來醉花樓遊樂。
趙王司馬倫乃是司馬懿第九子,皇帝司馬炎的親叔。如今以平北將軍都督鄴城,世子司馬荂則以人質留在了洛陽。雖是人質,隻要司馬倫不造反,也沒有誰能輕易動的了他。
父親的介紹,讓張韜忍不住心生感歎。世家之間的盤根錯節,隻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的更真切。張家與這些真正的豪門大族比起來,不是一般的寒微。
而那些原本史書中的人物,一個個如同跳動的字符,開始在他的腦海中變得鮮活起來。比如說曆史上“聞雞起舞”的主人公之一,郭奕的外甥劉琨,如今不過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還是貪玩的那種。
更讓人唏噓的是,太多的東西隱沒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就拿郭淮來說,曆史上的郭淮是以諸葛亮與薑維對手的形象出現的。且夾雜在鄧艾與鍾會之間,是個看似清晰又分外模糊的形象。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按照父親的說法,由於同郡的緣故,郭淮之妻乃是王淩之妹。在王淩發動叛亂的時候,郭淮想要按照約定以雍涼之眾響應王淩,卻提前被陳泰架空。
王淩叛亂失敗後,其妹按照律法當受到牽連。郭淮為了保住妻子,一方麵上書司馬師請求,另一方麵鼓動下屬鬧事,終於將妻子保留了下來。
相比之下,同樣是叛亂被牽連,李豐失敗後,其女李婉被判與賈充合離流配遼東,賈充隻能坐看老婆遭殃。賈充能做到朝廷第一人,不是沒有理由的。
更何況,當王淩失敗後,毌丘儉與文欽繼之而起。文欽在投奔東吳後,甚至鼓動郭淮效仿夏侯霸入蜀,與自己一道兩線攻伐司馬師。
也正是由於郭淮的這段汙點,所以改朝換代後,其他世族有功的加官進爵,無功的按例降封,而郭淮一脈卻被剝奪了陽曲侯。直到其孫郭正,才得到一個安慰性的汾陽縣子。如若不然,隻怕如今的郭家已經擁有了陽曲縣公的封爵。
所以當初郭配郭仲南將女兒嫁給裴秀與賈充,未嚐沒有借姻親消除大哥的行為對郭家造成負麵影響的因素,借以表明太原郭氏的立場。
畢竟無論裴秀還是賈充,都是司馬氏的心腹與得力幹將。
可惜這段曆史,在後世注定是看不到的。因為當郭家得勢後,肯定會竭力美化自己的家族,將所有的汙點洗涮幹淨。
除了郭奕以外,坐在王濟身邊的一人,年紀大概在三十上下,卻讓張韜留上了心。不但因為此人便是後來“五胡亂華”中、匈奴漢國的建立者劉淵劉元海,更是由於他那高達兩米身高。哪怕坐在那裏,也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威壓。
劉淵乃是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劉豹去年去世後,朝廷以劉淵代理匈奴左部帥。如今天下一統,朝廷想要對五部匈奴進行整頓,劉淵聞到了風聲,便開始四處探聽消息。
認真說起來,自從鹹熙元年(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的年號)十五歲時成為質子,劉淵在洛陽已經待了十六年。
在如何對待劉淵這個問題上,雖然不是朝廷的主流,卻也涇渭分明地分成兩派。
一派認為劉淵不可大用,畢竟非我族類,一旦授予其權柄,必然難製。另一派認為,朝廷既然要懷遠四夷,當然要樹立模板,讓四方夷人畏威懷德。既然需要模板,為什麽不能是劉淵呢?
再說是人才而不用,也讓朝廷有遺賢在野的惡名。
前者有太子中庶子孔恂、國舅楊濟以及齊王司馬攸等人,後者以光祿大夫、祁侯李憙以及王渾王濟父子為主。
在劉淵身邊的,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年則是他的兒子劉和,身高大概也隻比他矮上幾分。父子二人均是人高馬大、相貌非凡,這樣的人物,也難怪朝廷對他又愛又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