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小園的核桃樹> 第二十七章:隨談

第二十七章:隨談

  生活中,你用什麽姿態麵對,就決定你的生活是什麽樣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思想,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麽,每天的情緒是什麽樣子,決定了你這一天或者這一段時間生活是什麽樣子。


  人們沉寂在自己的故事裏無法自拔的時候,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厭倦,當厭倦達到頂峰的時候,開始抱怨,開始攻擊親近的人,甚至開始厭惡自己。生活中太多不如意積累起來,導致情緒鬱結。


  人們都習慣於讓自己的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而不會試著釋放出來,或者用錯誤的方式釋放出來,但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得到發泄,從而鬱結內心。這種鬱結是讓人生活過得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所以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覺得太多煩惱太多憂愁,排解不開。


  農村人都習慣於單調的生活,而又沒有城裏人的閑情雅致,去欣賞田園風光的高雅,生活在詩人眼裏的夢幻裏,卻終日糾結自己的瑣碎。易地而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憂傷,哪怕是沒上過學的孩子。而人們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憂傷裏而不自知,每個人都能看得到別人的憂傷,並能給予安慰或是詆毀,而自己的憂傷是看不見的。


  真正能夠灑脫地麵對生活中風風雨雨的人很少,即使再開明的人,遇到足夠大的變故的時候,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憂傷。所以世界上沒有真正灑脫的人,如果有,那隻是沒有真正遇到生活悲哀的人。


  而每天麵對同樣枯燥乏味的生活,聰明的人選擇改變,另一部分人選擇繼續,或者封閉自我。選擇改變的人也許會失敗,關鍵在於失敗了是退回原點,還是繼續改變。所以人生中充滿了選擇,每一個選擇,哪怕是小小的選擇,都能改變一小部分人生軌跡,日積月累就是很大的改變了。“窮則變,變則通”就是這樣的,人們固有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改變以後,才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或者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象裏希望中的生活,而當生活達不到自己的想法的時候,煩惱隨之而至。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許多的道理,當身邊的朋友發生了什麽事情,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言論來安慰對方。然而當局者迷,自己深陷在某一個煩惱的深淵裏得時候,往往都會選擇性遺忘了這些道理,所以自己會更沉迷。每個人都知道用一種豁達的姿態能讓自己的生活更輕鬆,但終究還是忘記了怎樣讓自己豁達起來,麵臨事情的時候,依舊會糾結。

  人們通常更願意做一個沒有思想的人,因為都知道一個人的煩惱來源於思想,沒有了思想就沒有了困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像個孩子,回歸人作為動物的本能,除了吃和性的必要延續,不再思考其他任何讓自己彷徨的東西。


  我時常羨慕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寧靜的田園勞作,隔絕了世俗的喧囂,沒有了紅塵浮華,一切歸於簡單的生活。雖然他們也有生老病死這些自然規律的困擾,但他們比城市人生活得更踏實,他們的人生沒有風雲變幻,沒有心力交瘁,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而正是這種按部就班的生存原則,是城市人苦尋而不得的。


  我從大山走出來,卻回不了大山,不是不想,不是不願,是回不去。我渴望一副健康的身體,讓我能在這天地自由馳騁,那我必然是回歸大山,回歸那生養了我的土地。


  我們都忘記了忘記自己,隻有忘記了自己的人才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會有不該屬於自己的情感,而後奢求更多,於是我們都沉醉在這樣的幻覺裏,無法自已。


  每個人都在拚命的掙紮,想掙脫身上的束縛和枷鎖,這些枷鎖都來源於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和思想的人太少。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尋找自己身上的症結,然後反複的勸說自己,怎樣去解脫。這個過程是痛苦的,破繭成蝶的痛苦,掙紮在自己給自己編製的牢籠裏,痛不欲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背負的漸漸增多,承受的漸漸增多,於是負重前行,於是身心疲憊,於是傷痕累累,於是想逃離。當我們承受不了太多生活重負的時候,逃離成為了習慣,於是生活反饋給我們的,是更多的重負。


  大山裏的農民不知道這些,但他們知道想要豐收,必須要耕地播種,施肥除草,抗旱排澇。這個過程不是那麽美麗的,必須承受日曬雨淋的痛苦,承受下來了,秋天的時候土地回報你的才是比別人更豐厚的報酬。。


  生活也需要承受,你承載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重負,生活回饋給你的也是美麗的善意。是啊,我們該怎樣活著?


  還自己一片寧靜,讓心順了自然,餘生,回歸自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