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五章
陳廷敬:我早該知道的, 我早該猜到的!
??太子哪裏會真好心給國庫送錢,送來的錢壓根就不能捂熱。
??做財政賬本的時候, 他隻看到各個項目如同無底洞一樣需要去填, 國庫之中的庫銀虛得很,一點都沒有安全感。
??打仗要錢,養軍隊軍需要錢, 開辟道路要錢, 造船也要錢。
??除此以外,還有發揚醫學之財, 研究所之財, 建學校之財, 朝臣們的俸祿, 還有各地頻發的自然災難, 每一回賑災都需要龐大的錢糧去抵。
??“太子殿下, 您所提之事,並非是有錢就能解決的,派遣使臣前往外洋, 大清國沒有使臣了解外洋規矩, ”陳廷敬忍不住道。
??“所以孤才提出要成立外交部。”太子回答道:“無人了解, 那便派人去了解, 一直都關在一個地方, 那豈不是井底之蛙, 隻能看見方寸天空?”
??陳廷敬不再反駁, 甚至於他覺得太子殿下說的很在理。
??花錢如流水,讓他一個看管國庫的人感到心痛,這與太子殿下無關, 是陳廷敬自己的責任心在作祟。
??胤礽:陳大人看待國庫, 就像是看護孩子的奶娘,看到孩子越來越瘦,就算不是自己的孩子,奶娘也會止不住得心疼。這樣一想,孤就覺得陳大人與徐嬤嬤有些像,也就能理解他對孤的警惕了。
??……
??外交部尚書內定為納蘭性德,是因為他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內閣一致通過,隻差汗阿瑪下達聖旨,給他一個名分了。
??在胤礽的意料之中,外交部成立是朝中阻力最小的大事了。
??有兩位內閣大學士納蘭明珠與索額圖共同讚成的提議,其下黨羽自是無人提出反對。而朝中但凡有人提出反對,亦有其黨羽站出闡明外交部成立的必要性,納蘭性德走馬上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外交部之中收納新開恩科選拔上來的吏官。
??張士甄原為刑部尚書,遇上今年禮部尚書沙澄乞休,聽皇上的意思,似乎有要將他調任去禮部的意思。
??作為崇尚讀書,底蘊深厚的文臣,張士甄高聲反對新開恩科的舉行。
??“臣知太子殿下講究實務,一句於禮不和不足以說服您放棄新開外學恩科的打算,但微臣站出來,身後是數以萬計的學子,他們十年寒窗苦讀,等候科舉,於千萬人之中拚搏出一線可能,而今殿下一句‘外學將興,不如開恩科為外交部招人’,此舉是否太過輕率?亦有失公允!”
??太子回望張士甄,很讚同地說道:“張大人說的對。”
??張士甄還準備慷慨激昂繼續說,驟然聽見太子附和自己,頓時就卡了殼。
??群臣:???
??既然說的對,那你還幹?!
??帝王輕咳一聲,待群臣安靜下來,等候他繼續說話,誰知他竟不再說話,而是將表現的機會留給了太子。
??胤礽道:“科舉時間還未到,現在開外學恩科招來人做官,對其他參加科舉的文人不公平,對太學監生也不公平。”
??張士甄點了點頭,問道:“太子殿下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就像是上回對納蘭性德承認錯誤一樣,他們的儲君雖然總是搞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讓下臣們忙活,在勇於承認自己錯誤上,一直態度良好。
??至少在漢臣們之間,太子還是得人心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為君者應善於采納諫言,太子顯然具有明君之風。
??“並非如此,”胤礽搖了搖頭:“孤所提及的召開外學新恩科,與科舉實則並無關係。”
??“外交部初成立,需要大量懂得外洋文化、外洋語言的臣子注入,他們最好是能立即就上崗位幹活的。通過這種方式上來的臣子,也並不需要去翰林院,或許這樣的途徑,會讓您斥上一句於禮不和,枉顧先製,失了公允。”
??“可實際情況卻是,大清需要在近些年派人乘船出去,此次外交部收上來的新官吏們,極有可能不會留在京城太久,會作為使者去出使各國,尤其是在貿易中為大清來帶先進技術,先進知識的西方各國更值得我們去探索。”
??“往年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時候,汗阿瑪也會命大人們舉薦賢能,這些賢能有些也並非科舉出身,但確有其能力,足以擔當重任。”
??“被汗阿瑪稱呼為‘清官第一’的於成龍,就是科舉失意,屢次不中,中年以後才通過被舉‘卓異’漸漸高升,可他卻成為了為汗阿瑪治河的能臣。”
??“大人們擔心此舉會令一部分心術不正之人投機取巧,不再潛心寒窗苦讀詩書,轉而想要通過外學升官發財,”太子溫聲道:“您且想想,大清派遣去外頭的使臣,那可是代表著國家顏麵啊!能是收一些歪瓜裂棗來嗎?”
??“特殊時期采用特殊辦法,也許你們會以為,今年招來的外學人才皆是幸運兒,但他們可是要出洋的,並非留在國內任職。”
??張士甄擰眉深思:科舉出身的文臣恐怕還真不願意出使外洋。畢竟無人知曉那大海之上會有怎樣的危機,又是否會一去不回。即使回歸,也未必能夠升至高位,最多也就混成白晉、張誠這般官職。
??群臣竊竊私語,如今在外學之中學習的學子都是些什麽人?
??一些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家中有餘財,父親在朝為官,且家中有兄弟繼承家業。
??這些人本身具有文學底蘊,從小飽讀詩書,進入外學以後,又學習了科學與外洋語言,跟著外洋來的師傅,聽他們講述他國的文化。
??太子將該想到的都已經想到了,張士甄自無話可說。
??胤礽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做一盤番茄炒蛋,將番茄、雞蛋都準備好,油放入鍋中加熱,然後將鏟子塞到朝臣手中,等他們下手去炒。
??胤礽:如果這樣他們還抗拒著說不要不要,孤也無可奈何,隻能靠正在看戲的汗阿瑪了。
??他看了一眼正在審視局麵的康熙,無奈歎息:看樣子汗阿瑪真不準備幫孤了。
??張士甄百折不撓,越戰越勇,繼續提及:“殿下興辦外學,致使太學之中興起學習外學科學之風,學子們不再潛心學習儒文經義,如此長久以往,豈不亂套?”
??胤礽精神一振,又誇張士甄:“張大人說得對!”
??張士甄:“……”
??又是並非如此來反駁?
??“孤也認為應當加強對儒文經義的教育,仁義禮智信豈能丟棄?那是刻入咱們血液中,靈魂之中的崇高道德!《禮記·大學》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孤欲做明德於天下者。儒之學者,具有仁愛之心,有正義淩然之氣,修心修身兼濟天下,這是多麽崇高的理想與精神境界,又是多麽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品德。弘揚儒之教育,利於治國,僅僅是讓讀書人學習,讓太學監生及各地學堂教授怎麽夠?”
??“若有外洋人,崇拜我大清儒學,欲誠懇求學,大人可願意不吝賜教?”
??張士甄想了想,沉吟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化憧憬儒學之蠻夷,臣不會吝嗇。”
??“若有百姓,詢問大人儒學,大人可願不吝賜教?”
??“若有女子,詢問您,您又如何看待?”
??太子連連追問,張士甄閉上了嘴,唯恐落入陷阱之中,不敢再言。
??“推廣儒學教育,有利於國民道德修養的提高,孔子重教化,還道是‘有教無類’。儒者之襟懷廣博,不應有偏見、歧視。喚醒人們向善之心,教化更多人產生修德修身之意,皆有利於國之發展。《橫渠語錄》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多麽崇高的境界。孤之敬仰崇拜,恨不能令全天下皆知儒之偉大,而今孤欲宣傳儒學,令聖人之言傳遍大清每一個角落,弘揚我國民精神,眾位大人可答應?”
??就連如何宣傳,胤礽都已經想好啦!
??就像之前雪災那樣立的“丁思孔”典型,他們還能立更多的清廉好官。
??在場的,身居高位者如王熙、吳正治,操勞一生為國為民。
??他最崇拜的杜太師傅更是桃李滿天下,雖然太師傅回家鄉養老帶孫子去了,胤礽至今還記得太師傅對自己的諄諄教誨。
??朝中多少文臣深入貫徹儒之精神?
??從他的太傅們李光地、熊賜履、張英、湯斌,到各部院大臣陳廷敬、郭琇、張士甄等,都是政績斐然,頗有民心。
??哪一個扯出來沒有他們自己的故事?
??日後大街小巷之中,皆有小兒念叨子曰,尋常百姓也能說出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美好的精神品德與道德修養能夠喚醒人們心目中對善的渴望與憧憬,他們有傳承至今千年的儒學基礎,是下至士大夫,上至帝王都深入貫徹的精神文明呢!
??太子對儒學的狂熱崇拜,嚇了朝臣一跳。
??西方傳教士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傳一下他們的主,到了太子這兒,那是要將儒之美妙傳遍全國,傳到外國去啊!
??說完這些,胤礽疑惑地問起來:“之前是誰在負責宣傳呢?要不連宣傳部也給正個名。”
??最好是個儒學大家,精通詩書禮儀,自己就在大清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納蘭性德站了出來,麵無表情地注視著胤礽,沉聲道:“因為臣此前負責書籍印刷管理一塊,又有作品集流傳京城,禮部宣傳之事,亦是微臣在管。”
??胤礽給他黝黑黝黑的眼眸看得冷汗嘩嘩地冒出來,頓時打了個激靈。
??哦豁!怎麽又是你。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