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淩清安那浪費了整整一天的交代,到最後也沒讓雲衣聽著什麽有用信息,但他多少交代明白了一點,永寧寺隨駕的諸位,沒有一個是好惹的,他們尚羽翼未豐,誰都別招惹就是了。
所有的熱鬧都是相似的,就像今年皇帝的出巡與往年並沒有什麽不同,街道兩邊依舊是拿錢辦事的百姓,若遇上有敬業的,行跪拜禮時還會喊兩句國泰民安。
雲衣是作為隨侍出行的,這自然不能與前麵那些貴人一處,除卻宮中的隨侍,所有隨駕的皇子官員能帶的隨侍都是定數,各府的隨侍聚在一起,分幾輛馬車,綴在隊伍的末尾。
當然,雖說總數是個定數,但既然有雲潯這種不帶隨侍的,也便必定有淩鉞這種,恨不能把這個府宅都搬去的。
淩清安隻帶了雲衣一人,據說他往年是連這一人都不帶的,但今年既有旨意,他也不能抗旨。
隨侍的馬車都是混坐的,一車兩人,和雲衣同車的,是尚書府的一個丫鬟。
那姑娘看上去比雲衣長些,也確實穩重,皇帝麵前能帶出來的,盡管隻是一個丫鬟,禮儀舉止,也是一分不能差的。
雲衣到得更早些,先上了車,待到那姑娘來時,見雲衣已經到了,竟是先規規矩矩行了個禮再坐的。
逼仄的車廂,連站直了都是一件困難的事,可那姑娘連胳膊肘的位置都沒有一絲偏差,雲衣十分別扭地回了個禮,越發擔憂自己在不遠的將來還會經曆些什麽。
大概是侯門大院教養的規矩都是不與陌生人講話,除了一開始行的那個禮,那姑娘一路上再沒與雲衣有過任何交流,包括眼神交流。
任馬車再怎麽顛簸,她在馬車上坐得筆直,連眼神都沒亂撇一下,眼睛始終垂眸望著一個方向,最讓雲衣佩服的是,她就這樣都沒睡著。
雲衣本來是坐不住的,但有了這麽一個同行者做表率,就算她再想就地歪著補一覺,也隻能乖乖坐在那裏,並且試圖讓自己一動不動。
相傳這位禮部尚書最是古板,規矩極嚴,雲衣此番見著這尚書府的丫鬟,便算是信了,她隻希望在今後一個月裏,她能夠離那位老尚書遠一點,最好壓根就不要碰麵。
鑾駕到永寧寺時,住持已然帶著一眾僧人站在門口等著了。弈風國沒有護國寺,但永寧寺的地位,幾乎就等同於護國寺了。
永寧寺一來因著弈風國仙國的名號,二來也由於號曰寺廟的門派實在不多,整片東大陸,若說門派的綜合水準,永寧寺甚至要壓迦音寺一頭。
當然,由於慈恩大師的存在,迦音寺建寺之後,永寧寺便隻能屈居第二了。
永寧寺一眾僧人練得皆是外家功夫,個個鐵骨鋼軀、刀槍不入,據說弈風國與赤龍國打得厲害的那幾年,永寧寺的武僧還上過戰場,也立了不小的功勳。
弈風帝下了鑾駕,與住持行佛門禮,住持還禮後,將弈風帝迎進了門。
皇帝能走正門,隨駕的官員皇子卻隻能走側門,而像雲衣這類隨侍,便隻能從過泔水的小門進了。住處自然也不一等,皇帝一間僧房,四個皇子分一間,幾個官員共分一間,餘下所有隨侍兩間。
清修的地方,隨侍的日子素來清閑,根據收拾東西時雲衣聽來的那些信息,除卻三皇子府的隨侍每天都要圍著淩鉞轉,他們這些人每日還是挺清閑的。
這也是大多數人上山隨駕不願意帶隨侍的理由,皇帝都在清修,你總不敢正大光明享受,既然事事親力親為,多帶一人還累贅。
當然,也有些情況,隨侍並不是為了伺候主子的,比如特地得了旨意並不願意上山的雲衣,又比如是尚書府和雲衣同路的那個丫鬟,聽說尚書府丫鬟,從來是為了給老尚書掙麵子的。
“尋常人家的小姐都養不得那樣規矩。”這是雲衣聽過最多的對於尚書府丫鬟的評價。
弈風帝祈福的流程都是定好的,年年也不會有什麽差異,幾時祭天幾時祭祖都是由住持親自算好,身上的著裝,手裏的香火,也都是規矩。
雲衣來之前還自作多情地擔心了許久弈風帝是否會拎著自己參加大典,但自打到了永寧寺,他仿佛忘記了雲衣這個人一般,沒有任何特殊照顧不說,甚至連問都沒問一句。
雲衣一時都有些懷疑她是不是理解錯了聖旨的意思,是不是這聖旨也隻是皇帝一時興起,她就算不來也沒人會發現。
這大約就是帝王心吧,雲衣曾自負地認為自己猜透了弈風帝的想法,卻在剛剛到達永寧寺的第一個時辰便被推翻了這種自負。
沉默是往往是最可怕的審問,尤其是對於雲衣這種本身就心虛的,如若弈風帝一到永寧寺,或者哪怕是在路上問她些什麽,她都能從容應對,隻是這一番將她晾在一邊,倒是讓她越發開始琢磨各種亂七八糟的可能。
說起來雲衣上山這事除了皇帝和淩清安,就算雲潯都不知道,雲衣倒是想找個機會知會他一聲,奈何人微言輕,連個見到國師的機會都沒有。
按照弈風帝的規劃,祈福是大禮,一眾人要先折騰七天,而後才能各自清修,離開寺廟前還要再行祭天地,要提前三日沐浴更衣,而這一月,更是要焚香齋戒,一眾皇子,要隨武僧功課,馬步拳腳,一樣都不能落下。
當然,這裏麵要除了淩清安,淩清安每日的任務是跟那些官員一起,日日在佛前冥想。
至於皇帝本人,誰也不知道弈風帝究竟是由於什麽機緣喜歡上了佛法,甚至大家也說不清他是不是真的喜歡佛法,但永寧寺中,弈風帝閑來無事最喜歡做的便是與住持討教,聽說二人曾秉燭長談,從佛理聊到朝政,從諸天仙佛一路聊到了朝中的官員政績、百姓民生。
由此也可見,永寧寺的住持也是個奇人,人說伴君如伴虎,但那些該說的不該說的,該議論的不該議論的,大約是仗著出家人不打誑語,他總是能從老虎尾巴上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