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李泰奮起,逢場作戲(下)
“三哥,你看這賊人手上的老繭!”
李泰開口想要將李恪的注意力從侯君集身上移開。
李恪見狀輕笑一聲說道:“潞國公,聽聞你在本王外出調查濮州的時候,被父皇赦免。”
“這倒是一筆好算計。”
“不過你且放心吧。”
“我李恪不是言而無信之人。”
“那些被你害死的兵士家屬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我現在不會就此事揪著你不放。”
言畢,李恪對著李泰笑了笑說道:“四弟,你也很想要幫你,我也很欣賞《括地誌》。”
“可是你要明白,沒有什麽無免費的。”
“此番我幫助你調查,為的是我也能夠借助《括地誌》留名青史。”
“暫時百年之後,後世子孫看到《括地誌》時尤能知道我李恪。”
“所以你最好不要再我麵前搞小動作。”
“潞國公和我素來不和。”
“我現在不想要見到他!”
聽到李恪的話,李泰雖然心中不滿,卻也不禁安心了一些。
畢竟李恪平白無故的幫助他,才是最可怕的。
現在知道了李恪是為了留名而幫助自己,李泰便也不用一直猜測李恪的圖謀了。
至於李恪不願意看到侯君集,這還不好辦嗎?
於是李泰轉過身看向侯君集。
他還沒說話,侯君集便拱手說道:“殿下,既然吳王殿下不願看到我,那我便不多留了。”
“告辭!”
侯君集二話不說轉身便走。
剩下的人見狀也都反應過來,目光看向李泰。
見到李泰對他們使眼色,讓他們也離開。
這些人也紛紛拱手辭行。
等到眾人離開,李泰轉過身看向李恪。
“三哥,我們.……”
就在此時,刑部和大理寺的仵作們也過來了。
李泰見狀閉上了嘴,目光看向仵作們。
仵作們可不認識李恪和李泰。
加上兩人都穿著便裝,就更猜不出兩人的身份了。
看到兩人圍著屍體,便開口說道:“你們兩人不懂的話,就不要添亂了。”
李恪聞言輕笑一聲,後退幾步對著他們做個了請的姿勢。
李泰正欲嗬斥仵作們,見李恪如此,便也壓下怒火,跟著李恪後退幾步。
很快,仵作們便推斷出了賊人的特征。
“屍體的右手既有刀繭也有筆繭!”
“此人是服鴆毒自盡,而且服用量頗多,以致於身體多處被毒素腐蝕。”
“此人是一心求死。”
“或者說隻怕自己不死。”
言畢,仵作們起身看向帶他們來的管事。
“管事大人,我們需要將屍體帶回去驗屍。”
“還請管事大人通報給兩位殿下。”
管事見狀看向李泰。
李泰則看向李恪,讓李恪決定。
李恪搖了搖頭,不想要仵作帶走屍體。
李泰見狀給管事使了個眼色。
管事當即對著仵作們說道:“殿下有令,任何人不得帶走賊人的屍體。”
仵作們這下犯了難,隻得對管事說道:“大人,若是在此處驗屍,我等怕壞了殿下府上的……”
不等他們把話說完,李恪便開口說道:“你們不能把屍體帶回去。”
“我們可以給你們準備驗屍的地方。”
李泰愣了一下,隨後連忙附和道:“對,我們能給你們提供驗屍的地方。”
“這屍體你們不能帶走,這屍體本王還有用。”
這下仵作們反應過來,連忙對著李恪和李泰行禮。
李泰如今也回過神來,對著李恪說道:“三哥,不如我們讓他們去京兆府外驗屍。”
“同時讓路過的百姓辨認其身份。”
“你看如何?”
李恪眉毛一挑看向李泰。
“四弟,這屍體可要妥善處理,避免引起瘟疫。”
“在驗屍之時,周圍要點燃艾草等驅蚊的草藥。”
李泰不等李恪說完,便連連點頭。
似乎他已經急不可待地要讓仵作帶著屍體前往京兆府了。
仵作們得知李泰要讓他們去京兆府外驗屍。
心中也是一驚。
兩位殿下自然不怕京兆府的官吏。
可是他們不過是小小的仵作。
這在京兆府外驗屍,多少有些失了禮數。
日後他們怕是要被京兆府的官吏們針對。
於是仵作們連忙出言勸誡。
“兩位殿下,在京兆府外驗屍,是否有失妥帖?”
“京兆府的官吏們也會心生不滿.……”
李泰聞言直接大笑著擺擺手。
“京兆府的官吏!?”
“我李家的狗罷了!”
“你們不必害怕他們報複你們,本王會親自跟著你們去。”
“而且本王還會召集長安的名士們到京兆府外。”
“他京兆府若是膽敢不滿,本王就讓他們見識本王的手段。”
仵作們咽了咽唾沫,不敢再多言。
李泰也隨即看向管事和心腹,讓他們去召集長安的名士們到京兆府集結。
很快,長安的名士們便得到李泰的通知。
要求他們前往京兆府。
眾名士一開始還以為李泰準備搞個大的。
心中多少還有些猶豫。
便先派小廝或仆從去打探情況。
不多時,小廝(仆從)便回來匯報情況。
他們得知李泰和李恪兩位殿下在京兆府外督促仵作驗屍。
頓時更加疑惑了。
但是思索一番後,他們還是決定前往京兆府看看。
畢竟天塌了有高個子頂著。
有李泰和李恪在,出了問題也是他們兩人人頂。
於是長安的名士們漸漸聚集在京兆府外。
圍在周圍看熱鬧的百姓就更多了。
唯獨京兆府上下心裏一片冰涼。
兩位殿下讓仵作在府外當眾驗屍。
而且還是意圖不軌的賊人的屍體。
這在他們看來多少是有些羞辱在裏麵的。
府尹得知消息早就潤到自家府邸稱病不出。
留下來的官吏麵對李恪和李泰根本沒有說話的勇氣。
畢竟一個是戰功赫赫,胡人聞之膽喪的宗室戰神。
一個是文名動天下,文士為之敬仰的宗室文脈。
得罪了他們誰,以後的日子都不好過。
隨著長安名士們雲集在京兆府外。
更多的文士聞訊也向著京兆府趕來。
畢竟如今京兆府外,不僅僅有名士們,更是有魏王殿下和吳王殿下。
這不論被誰看中,他們都能夠平步青雲。
這種機會,誰會放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