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六本木藝能之神> 第三百九十三章 未來的選擇

第三百九十三章 未來的選擇

  江川將加大對凌霄影視的投入,並以之名義入股樂視,這樣以後影視產供銷就一條龍了。

  當年在他的建議下成立的樂視,而後又將秀造介紹給他們,與東寶形成了很好的業務合作關係,如今算是開花結果了。

  東寶阪神集團大舉投資大陸的決策是在新首相上任後作出的,這段時間秀造和賈總聊了不少關於未來的話題,對鳩山推崇備至,所以大家很快談起了未來的世界格局。

  09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大陸經濟飛速發展,05年超過法國,06年超過英國,07年超過德國,中外不少媒體都已經在報道:在未來幾個月的某一天,大陸經濟總量將會超過曰本,成為世界第二。

  這是個奇迹,要知道88年前後印度還一度超過大陸,90年代甚至差點被韓國超越,巨大的發展簡直是天翻地覆。

  這也是曰本明治維新后的一百多年來,第一次被大陸反超,朝野上下震動很大,親華的鳩山這時候能被選上台絕非偶然。

  賈總很認真地問江川:「秀造說曰本如果不及時作出改變,未來將變成一個平庸的國家,這是他個人看法還是曰本精英層的共識,你怎麼看這個判斷?」

  生意人搞投資眼光得放長遠,看清形勢很重要,江川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畢竟他的資產一直在增長,幾年內就會成為曰本首富、亞洲首富,最終是世界首富,財富安全方面當然得有穩妥決策。

  尤其是在今後風雲變幻的世界格局下,得保證自己左右逢源上下通吃,走到哪都是香餑餑,這個不太容易。

  但他沒有直接說什麼,而是和大家聊起了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曰本的第一任首相,前後四度組閣,被稱為「明治憲法之父」,這個人直接推動了君主立憲制,奠定了曰本近代政治基石,真要了解曰本或者說了解亞洲的近代史就無法繞開這個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曰本明治維新轉向富強的最大功臣,但對鄰國卻又是災難,也正是在他任內發動了甲午戰爭,讓中韓兩國都吃了大虧,徹底改變了曰本的自我判斷和歷史走向。

  正是這個人挑戰了亞洲原有秩序,到現在仍讓部分曰本人沉浸在自己是精神歐洲人的地緣意識形態幻覺中。

  歷史有許多難以置信的橋段,因為伊藤在鍛造國家上具有高超手腕,清廷雖然吃了大虧卻對他十分欣賞,在甲午戰敗后一度考慮延聘他來中國主持朝政,搞東亞一體化。

  這事當然不了了之,後來伊藤博文在東北被刺殺,曰本對他的評價很高,頭像還上過一千日元紙幣。

  不過他的頭像現在已經被移出了紙幣,個人評價也慢慢在改變。

  尤其是近些年,曰本無論是學界還是輿論界,對他都開始打差評,著名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評價最具代表性:伊藤只是個沒有哲學理念的政略家,沒有思想的現實主義者,甚至可以說是二流以下的政治家。

  二流以下是三流或者不入流,這個評價非常低,完全是翻臉不認人,似乎忘了正是這個人帶領曰本成為列強之一,開啟了後續的擴張之路。

  或許正因為沒有忘記這些,才開始打差評,曰本精英層顯然沒許多人想象的那麼蠢,但卻傲慢,雖然意識到過去走的是一條歪路,把伊藤從紙幣上拿下並罵了個狗血噴頭,但卻不願意明確承認歷史錯誤,這樣的格局無疑會限制了更高的發展可能。

  陸風林留學曰本,有些問題也比較了解:「伊藤這個人太實用主義,始終沒有發展國家的長遠理論,年輕時是個鐵杆攘夷派,和當時滿清一樣把西方視為蠻夷,還策劃過刺殺英國公使,後來又變得極端崇洋媚外,當了首相后經常在家辦化妝舞會,把自己打扮成金色頭髮的威尼斯商人。」

  江川點點頭繼續說:「二戰後曰本的道路並沒有真正調整,反而更加徹底地脫亞,目標是儘可能地與歐美融為一體,以為最終能成為其中一員,實際上始終只是跟班。」

  跟班的榮華富貴有上限而且沒有保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曰本泡沫經濟崩盤,到現在二十年過去了依然陷入停滯一蹶不振,期望中的復甦一直沒有到來,而且似乎一點希望都沒有。

  這就是所謂曰本經濟病,長期以來全球經濟學家怎麼會診也治不好,逐漸在演變成不治之症。

  「這個經濟病為什麼治不好?因為它並不是純粹經濟層面的病,只是現在通過經濟表現出來了而已。」

  江川是個藝術家,而且是以暴力漫畫影視成名的藝術家,像個學者似的一本正經說這些有點違和。

  陸老師的眼裡透著讚賞,但卻抿嘴笑著說:「聽你說這些,我有種正在拍戲的錯覺。」

  賈總已經聽明白了:「我了解你想說的意思了,曰本沒有走一條真正獨立自主的道路,一心脫亞模仿歐美的成功,結果走進死胡同,最終還掉進人家的坑裡了。」

  「道路規劃太重要了,」陸風林嘆口氣:「不過我還是挺佩服曰本,這麼多年過去了,雖然不發展倒也過得好好的,依然是經濟強國,民眾生活水準比我們高多了。」

  江川點點頭:「那是因為一百多年積累下來的經濟和技術壁壘,遠遠地拋開了許多國家,包括大陸。

  不過後勁已經乏力,曰本現在就像個站在山坡上的老人,看著下面不斷有人趕上來,雖然很著急卻沒力氣繼續往上爬,這真有些無奈。」

  陸風林對這話不太以為然,認為江川有點危言聳聽:「你別太憂國憂民了,現在說這個恐怕為時尚早,二戰之後曰本能在廢墟上重新崛起,有極強的韌勁,或許不久就能找到再發展的道路重新出發。」

  賈總不同意陸風林的說法:「二戰後曰本能崛起是因為半島爆發戰爭,它成了冷戰前沿,米國需要它作為基地才又恢復了工業化,不然早就變成紐西蘭一樣的農業國了。

  現在來看米國能扶持它再崛起,也能把它收割了,這就是跟班的下場。」

  陸老師也說:「曰本有兩百多個美軍基地,基本全國駐紮得密密麻麻,橫須賀軍港里軍艦上的大炮可以打上百公里,而皇宮才距離三十公里,現在曰本沒資格選擇道路了。」

  陸風林辯解:「現在是同盟的盟友,性質在改變。」

  陸老師並不讓著哥哥:「真是盟友嗎,如果真的是,你讓曰本去米國駐紮一個軍人給我看看就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江川繼續說自己的:「曰本搞了一百多年脫亞,就是為了成為西方一樣的列強,然後把歐美趕出亞洲自己當老大,上次發動戰爭是為了這個,這次經濟泡沫也是自以為能吃定亞洲市場而盲目貨幣升值才導致的,結果第二次倒在米國人手裡。

  這次雖然不是被轟炸,但被摧毀的是銀行體系,一樣很致命。

  我們就拿小林銀行來說吧,大家都知道最近二十年曰本除了經濟泡沫還被兩次金融危機重創,大量銀行倒閉,最終活下來的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型財閥銀行,包括小林銀行。

  但這不是因為小林銀行經營得當,而是因為整個東寶阪神系的企業都是圍繞銀行運轉的,實在是大到不能倒,曰本不得不用國家信用把它養起來。

  包括三菱等其他幾家大財閥銀行也是同樣情況,有的凈資產已經低於零,放在別的地方早就倒閉了,但現在卻被托底保護起來了。

  這些殭屍銀行靠政府輸血來養活成了吸血殭屍,當實體經濟失血它們不僅不能幫助輸血,還把資金都吸走了,等於持續損害曰本的實體經濟。

  然而這是沒辦法的事,這些沒有存在價值的殭屍銀行必須得保護起來,因為一旦破產就會衝擊市場,給已經蕭條的經濟雪上加霜。

  而且大型銀行一旦倒閉,就會形成大規模壞賬,將嚴重損害國家信用。

  國家信用這時候對曰本尤其重要,簡直就得救命稻草,是萬萬不能破產的。

  因為為了給這些殭屍銀行造血,央行不得不直接購買政府債券,也就是美聯儲搞的那種量化寬鬆,所以曰本才是真正的量化寬鬆鼻祖,很早就開始這麼做了。

  然而日元沒那麼吃香,曰本沒有辦法像米國那樣印鈔票讓全世界買單,只能向國內公眾借錢,好在曰本國民儲蓄率比較高,於是規模大到可怕的國債大多都是曰本人自己購買了,目前曰本的債務水平實際上已經高居世界第一,債務規模是GDP的四倍。

  政府用國家信用向國內民眾借了這麼多內債,在經濟不增長的情況下已經還不起,就更不能讓這些財閥銀行倒閉而影響國家信用,那將導致經濟崩潰。

  所以風林的想法是不對的,別以為不增長維持住現在的經濟水平也可以繼續過好日子,這是不可能的,殭屍經濟模式下財政赤字和國家債務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且停不下來。

  這個殭屍雪球能滾多大?總不能滾得比喜馬拉雅山還大吧?當曰本民眾承擔不起時國債成了垃圾債券,那麼這個殭屍大雪球就會爆炸。

  好在曰本人既愛國又團結,目前明知是垃圾債也照樣買,才讓殭屍經濟得以苟延殘喘。」

  說到這陸老師幫江川作了總結:「所以長期來看,秀造的判斷是對的,一個國家一旦走入死胡同註定會平庸下去,不成為失敗國家就不錯了。」

  陸風林聽到這也不堅持原來的觀點了:「當初滿清吃了大虧之後,一度認為東亞一體才能自救,現在風水輪流轉,變成曰本需要東亞一體才能自救,有了大陸市場的完全支持才有可能擺脫困境,所以聽說鳩山就是個對一體化特別感興趣的人。」

  想要東亞一體化,曰本就得從戰略上脫歐入亞,讓企業獲得生機創造利潤,銀行系統也能重啟創造投資和信貸。

  說到這江川不再多說了,曰本雖然一貫戰略短視,遇到生命攸關的歷史關鍵時刻就兩眼一閉賭國運,但並不代表沒有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

  實際上早已經有人從大陸的經濟崛起中看到了歷史機遇,鳩山只是其中一個,而且也不是最早的,連安備都比他早,前兩年就搞了一波一體化操作,結果被弄下台了。

  能把經濟或者政治玩得溜的都是精英,這些人也都比較複雜,比如安備擅長書法,毛筆字寫得很不錯,很有才華,然而即便知道曰本改弦易轍才有前途,但為了自己的前途,再出山時已經完全改變了主張,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江川當然了解鳩山沒有安備圓滑,他很快也會因為立場而被弄下台,那麼曰本的道路不會改變,最終只能在跟班裡越混越平庸。

  「大家都知道,但凡身上背了超過償還能力債務的人,基本已沒前途,換成國家這個道理依然成立。」

  他作了個總結:「全球化是個好東西,中國人說水主財,這個很生動,資金就應該像水一樣,往活的地方流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