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六本木藝能之神> 第172章 保持聯係

第172章 保持聯係

  聊的時間長了,江川真的挺放鬆,沒注意字正腔圓,有的兒化音就帶出來了,倒也無所謂,就當學得快。


  他始終沒有喝酒,嚴格自我約束的精神又被這幫人誇了一波,好像國內沒人不沾酒似的。


  一頓飯邊吃邊聊,陸小倩曾私下裏問江川最近有沒有打算拍什麽。


  這是職業病,以前學院裏讀書時同學們之間也經常這麽問,畢竟都得按時交作業。


  江川沒提《熱血高校》電影的事,劇本和分鏡都沒完成,場地也沒租下來,另外把小林秀造打了,也很難說就沒有後遺症,或許小林征一郎知道了就和他玩決裂。


  然而這反而值得期待,他的內心顯然不如以前溫馴,時不時有一股惹是生非追求酣暢淋漓的衝動,如同魔鬼附體。


  或許這就是與人鬥其樂無窮吧,等項目最終確定了再說。


  江川也問陸小倩最近打算拍什麽,她說和導師商量著做一個紀錄片的課題,改變目前國內死板的教科書模式。


  “我總有種感覺,隨著時代發展、隨著美好生活的沉澱,紀錄片會越來越被重視。”


  不得不說陸小倩這個認識是對的,大陸紀錄片有過巔峰時刻,八三年的《話說長江》成為現象級的作品,收視率始終沒人超過,後來各電視台出了許多話說,成績都還不錯,不過後來就斷檔了,然後長期拿一些文史檔案片充數紀錄片。


  陸小倩果然提到了《話說長江》:“八十年代以前,我們的紀錄片都是負有宣傳使命,有居高臨下講大道理,形式老套生硬的毛病。


  八零年中日合拍了一部紀錄片《絲綢之路》,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很大反響,就著這股熱潮,後來曰本拍了故事片《敦煌》,幾乎包攬了曰本當年的學院獎,您看過嗎?”


  江川當然看過,不過是在電影學院學習時看的資料,就是在陸小倩的指導下。


  他搖了搖頭:“太老的片子,沒看過。”


  可能談電影讓兩人都更自然,陸小倩繼續道:“另外受《絲綢之路》影響,後來中日又合作拍了《話說長江》。


  《話說長江》是曰本人出的資金,央視拍的,與《絲綢之路》是同一個男主持解說,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


  江川知道關於資金的故事,她說的曰本人叫佐田雅誌,父親二戰期間曾經在中國工作,出生在東北,會說流利的中文。


  這似乎和江川的家族遭遇有些像,隻不過戰爭結束前佐田雅誌回到了曰本,並成為著名歌手,而且是八十年代初第一個來中國表演的曰本歌手。


  當他得知央視籌拍《話說長江》卻沒錢,就主動提出提供十億日元,最終央視說八億日元就夠了。


  八十年代的八億日元和現在不是一個概念,佐田雅誌並沒有那麽多錢,於是回曰本借了高利貸。


  《話說長江》大獲成功,大陸播出的版本主題歌是《長江之歌》,境外播出的都是佐田雅誌唱的《生生流転》。


  然而他欠的八億日元一直也還不上,高利貸利滾利到三十五億,不過這家夥也厲害,接連出了幾首熱門歌曲,單曲曾經賣到一百五十萬張,也幫山口百惠等巨星寫歌,到二零一零年居然把錢都還了。


  今年是二零零四年,《話說長江》過去二十年了,陸小倩說:“二十年過去了,紀錄片就像死了一樣沒有生機,相比較國外我們明顯滯後。”


  陸老師還是那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更準確地說是早早地就已經進入憂國憂民的高尚階段。


  讀書時同學們曾經問過她,您是表演係一枝花,不趕緊趁年輕下海賺錢,為什麽讀導演係研究生,也沒啥可潛規則的圖啥?

  看來圖的就是崇高理想、執著的高尚信念。


  其實就像江川經常想的,許多事都是發展階段性問題,人到山前自然就能找到路。


  紀錄片當然死不了,未來有不少紀錄片佳作,比如八年後《舌尖上的中國》,就很不錯。


  既然老師焦慮,能不能提醒她搞個項目,提前把《舌尖上的中國》拍了呢?


  當然不行,二零零四年的大陸,美食還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拍出來也未必有人追捧,反而讓忙忙碌碌的觀眾覺得這種所謂紀錄片還是在玩虛的,一股中產階級趣味。


  不過作為課題,倒是可以提供給陸老師研究,寫篇論文,拍一段作業。


  所以兩人就關於北京烤鴨的紀錄片展開了討論。


  江川的建議是拍一個故事,以故事為主軸然後介紹鴨子。


  陸小倩不太讚同,紀錄片裏編故事正是以前犯的毛病,現身說法,會顯得不真實。


  江川幹脆把舌尖體示範了一遍。


  “咱們一開頭別提鴨子,從一個叫雪野江川的人聊起。


  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農曆初四,雨水已經過去幾天了,北京春天的痕跡漸漸明顯。


  來自東京的雪野江川住在什刹海邊的一片古老住宅裏,這裏曾經是清朝某個著名大臣的府邸,如今被改造成了賓館。


  午後雪野江川早早就出了門,步行幾百米來到鼓樓,在這搭乘五路公交車,十五分鍾後到達了中國最著名的廣場。


  他在這裏拍了許多照片,遊覽了世界最大的皇宮建築群。


  太陽漸漸隱去,時間差不多了,雪野江川沿著貫穿北京的中軸線往南走,繞過前門,去尋找穿梭中的北京美食……”


  陸小倩抿嘴笑了起來:“北京豆汁?”


  江川也笑:“北京豆腐。”


  陸小倩不確定他的中文是否好到了這種程度,把笑容收起了:“您的這個建議真的很好,聽起來非常動人,把紀錄片拍出懸念了。”


  她想了想:“既然提了來自東京的雪野江川,那麽介紹完了北京烤鴨,自然也可以進而記錄他回到東京,尋訪曰本鴨子的吃法,把要表現的主題進一步拓展。”


  江川點點頭:“不愧是專業,您領悟得很快,可以順便涉及相關的飲食、旅遊文化等等,內容豐富、觀眾覺得有意思,才是紀錄片的關鍵要素。”


  然而曰本有好像沒有烹飪鴨子的名菜,過於簡單的烹調方式,似乎也難以產生複雜的菜肴。


  所以後來《舌尖上中國》在做這種中日類比時,好像選擇的正是豆腐,其實算不上曰本美食,隻是演示了曰本人如何把豆腐做成了昂貴的食物,然後一家人一本正經地吃一塊豆腐。


  江川不過是提個建議,顯然對陸小倩有很大啟發價值,她的課題未必要做美食方麵的內容,但完全可以舉一反三。


  這頓飯遲到快八點才結束,臨別陸風林說:“等我消息,我們很快會再見麵的。”


  陸小倩微笑著握手:“保持聯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