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養殖技術
唐國很多人在商業上改變了對幽州的態度,現在見到有利可圖都是想著怎麽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期間就有很多世家派出一些人到幽州定居入了幽州的戶籍,還有一些家族的人都在暗中計劃如何到幽州生活。
利益在上,商業已經開始成了人心向往。
李德和城守府一起努力在處理二十多萬百姓的安置工作,春耕結束後他們的臨時工就做到頭了。
等待他們的將是繼續尋找工作,還有為安居先辦法。
城守府在想著解決問題的時候考慮到幽州的居民區建成好多房子都還沒有銷售於是提出拿房子來出租。
但是很多居民區都有商人的投資,想要做這樣的決定都需要問過其他股東。
商人在很多時候都是非常給麵子的,但是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就另當別論。
城守府的麵子再大也是要按照合約要求執行的,商人們的態度就是租賃過的房屋會影響銷售。
新房子是一個價,住過人的二手房子是另一個家,商人都很清楚一旦將房產拿出來收租肯定會影響銷售價格。
經過討論後商人的態度都表示不願意這樣做,為此城守府不得不給出優惠的條件,對出租的房產免除一些過戶的費用。
再次合計後有商人也鬆口了,出租房子對他們也是一種回本的收益方式,就是時間長一些,總好過沒有人購買強。
雙方都達成意見後,城守府決定拿出一些房子進行出租,解決了幾萬人住房問題。
很多商人一下子就成了收租大佬,每個月的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還有很多百姓要安置,隻能另想辦法。
幹脆直接將人全都招募到施工隊去加快修路的速度,投資的千萬貫不能拖拖拉拉的。
數十萬的家庭給他們用勞動換取生活的方式,隻要踏實肯幹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大部分人都去了中原區域搞建設,調集幽州的資源過去一個是加快建設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能夠給百姓們替提供一份工作。
幽州的稅收完全可以支持這樣做,李德一向會花錢,中原區域的勢力範圍是幽州的兩倍,更是南北交接的重要區域。
投入再多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基礎建設更多的還是為了改善百姓生活,防止各種自然災害。
雇傭百姓做工的支出可不僅僅是二十萬百姓,而是中原區域內的幾百萬百姓。
與秦國時期的征調勞役不同,中原區域的建設發展都是雇傭製度,都是要給錢的。
不僅給錢還要提供三餐,想要滿足這些要求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中原養殖場第一時間就已經在計劃建設的項目中。
想要發展起來還需要時間,經過不到一年的建設已經有了雛形,但要滿足百姓需求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
幽州方麵提供的糧食非常充足,米糧價格已經從原來的高價恢複到與幽州勢力內的價格。
穩定糧食價格就是保證了百姓們的生活,加上有了工作能夠賺到錢富即安的願望很快就能夠實現。
為了促進發展李德還讓商人們介入,鼓勵他們建設工坊,租賃商鋪做生意。
單單靠城守府給出的臨時好建設的工作可不是長久之計,工作還是需要由各個工坊商鋪來解決才靠譜。
商人們積累了錢財後,已經在衛裏的宣傳下到中原去發展,半年的時間工坊和商鋪的數量增加的很快。
尤其是工坊數量短時間內數量驚人,商人們的瘋狂投資還不是為了雇傭人員便宜,少一些生產成本他們就能夠多賺取一些利益。
每商隊走貨那麽多,抓住機會的就能夠賺錢,就比如水泥廠,磚窯廠的貨物向來都是不愁銷售的。
何況開發中原區域需要的材料數量很大,幾十家水泥和磚窯工坊都不能滿足需求,有這麽大的市場商人們怎麽會不心動。
就在李德將二十多人調派過去的時候,二十多家水泥工坊和三十多個磚窯廠就已經解決了數十萬百姓的生計問題。
加上新開設的商鋪雇工同樣解決了數萬百姓的工作,商隊,搬運工人這些崗位也有很多人在從事。
從中原成為幽州勢力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會得到快速的發展,為了發展城守府是付出了大量的錢財。
李德的策略就是用錢開路,沒有工坊就投資建設,沒有商人投資那就城守府來投資。
抓的都是一些核心的產業,比如化肥工坊,啤酒工坊,豆腐工坊,再有就是養殖農場等,其中投入最多的就是養殖場。
大量的牛馬羊,還有家禽規模與養殖規模都是非常驚人的。
最受重視的養殖場同樣也是投資風險最大的,為了能夠保證養殖也的發展,醫學院還為此開辟了專門的獸醫部門。
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幽州養殖場就是獸醫們實習和工作的主要地方。
別看養殖場給人的感覺是很容易的,俗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其中就是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最後的收益,風險很高。
即便如此李德也是投入了大量的錢財,很多時候他的養殖方式就比較原始,直接讓人圈山養殖。
提供優質的野生生存環境,但同樣會按照要求進行投食喂養,還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員進行防護工作。
除了這種原始養殖的方法,同樣有先進的養殖手段,用木欄製作的木籠進行圈養,配合科學的投食讓家禽牲口有足夠的能量生長。
涉及到養殖技術,目前最有效果的就是生豬的養殖,通過優選良種的技術,經過幾十代的繁衍挑選出膘肥體壯容易胖的品種進行養殖。
目前投放到市場銷售的生豬都是優選出來的品種,平均每頭飼養的生豬都能夠達到千斤,所需要的時間隻需要七個月左右。
糧食方麵采用的是混合飼料養殖的辦法,經過幾年的繁殖幽州的養殖場現有養殖工人數量就多大三萬多人。
每個人平均負責一個大圈舍的投喂工作,平均要負責百頭生豬飼養。
發展中原的養殖場李德特意將一些技術骨幹調派過來,教授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