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事在人為

  房主管這人,拋去思想品質不說,辦事的效率非同一般。


  ??憑著他能將崔氏購置在此處的這座閑散山莊打造成岐州境內最大的莊園,便可以看出。


  ??那日在明月樓商談後,僅過了三日,楊釗就被告知可以入內登記土地了。


  ??房主管選出的那一百頃地在天度鄉。


  ??其實屬於哪個鄉並不重要,因為這些鄉的名字原是縣裏敲定的,方便斂聚課戶、征收賦稅,可如今整個天度鄉內再沒有一寸土地屬於縣衙,也沒有一寸土地可以征稅。


  ??重要的是天度鄉的位置。


  ??天度鄉在玉山以東,遠離縣城,位於扶風縣境最東側。


  ??這背後隱藏了房主管的一個意圖,他雖答應出了這一百頃土地,但又要保證這些土地完全在他的控製下,杜絕縣衙插手。


  ??可楊釗看重的卻是另一點。


  ??這片土地背靠玉山,而且是在玉山的東麵,擋住了從西北方刮來的寒風和沙塵,因而氣候適宜。外加上溪水主流貫中而過,使得這裏成了整個扶風縣內最適合種植的土地。


  ??其實,扶風下轄於岐州,而岐州位於關內偏西,北邊是朔方道,西邊是隴右道。而朔方和隴右又是大唐重兵屯防之地,扶風的賦稅過重,也跟這有一定關係。


  ??而另一方麵,岐州和所有關內道南部州縣、京畿道一樣,都屬於關中地區,是華夏大地上最早被開墾出來的土地之一,土地長久地過度地開發導致肥力下降,地裏產出逐年下降。


  ??這是所有關中土地麵臨的一個窘境。


  ??它孕育出了、並一直哺育著這片燦爛文明,也長久占據著這片文明的核心地帶,可如今,它卻需要各地的反哺才能維持生計。


  ??位於關中地帶西隅的岐州,這種情形尤為嚴重。


  ??所以天度鄉的這一百頃土地,地力肥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讓楊釗有了更多信心。


  ??實際上,當他向房主管推銷規模生產、整合資源、分工合作等現代農場耕種理念時,他心裏並沒有多少底氣。


  ??他隻是為了說服房主管而不得不表現得信心十足。


  ??因為楊釗很清楚,現代農場經營方式的出現,是伴隨著農業科技發展、尤其是現代農業機械的發明和運用而逐步形成的。


  ??而在幾乎全憑人力耕種、生產農具極端落後的唐代,他的那些理念,聽起來似乎能最大化整合土地上的資源,但真實效果究竟如何,難以預測。


  ??況且這種將大量人力聚集在一起從事農業活動的耕種方式,現代曆史上也不乏反例。隻不過它們最後的失敗,也並非全是耕種方式的問題,而是犧牲農業換來工業快速發展的既定策略所導致的……


  ??不管怎麽說,

  ??事在人為。


  ??而這一百頃上好的土地,給楊釗增添了信心。


  ??他收到消息後,便第一時間帶著王倫等戶曹房官吏進入天度鄉。


  ??房主管的辦事效率極高,裏麵的佃戶已經在有組織地搬遷,更有不少人手執鐵鋤或耒耜,在掘開土地間的田埂,已開始重新規劃土地……


  ??伴隨著四麵此起彼伏雞鳴狗吠聲,一派忙碌。


  ??看來,選擇與玉溪園合作,無疑最是正確的決定。


  ??換了官府來做,別說有這樣的效率了,便是第一關,讓老百姓把他們手裏的土地交出來,實行集中耕種和集體勞動,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王倫等人自去測量、登記土地。


  ??楊釗則走向了崗上做總指揮的房主管。


  ??房主管今日沒有穿綢衫,是一身布料衣物,褲腳高高挽起,再配上瘦小卻精幹的身形,看起來十分幹練。


  ??見楊釗走近,他問道:“我這樣安排,是你所說的規模效應和組織分工麽?”


  ??“是。”


  ??楊釗瞧著四周的忙碌景象,也知道如今這個機會來之不易,便不再跟房主管推諉,將他的構想一一說了出來,


  ??“耕種土地,說到底是幾個方麵的資源在起作用,包括土地、農作物、水灌溉、農具和人畜力。土地已經圈定了,具體如何設置田壟和田溝,如何翻種,鄉農們自有經驗,無需多贅言。但如何保持地裏的肥力,我還是有點經驗的。一個是翻耕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深耕,把地底的肥力翻出來,二是要注意施肥,除了踏糞、草糞外,平常我們燒鍋烤火後的草木灰也是上好的糞藥……施肥非常重要,希望房主管能專門安排人手去負責。”


  ??“關於地裏的作物,我們將大片的土地圈定起來統一耕作,原就是要做好統籌安排的,根據不同的土地特性,哪裏適宜種植粟、黍、豆、麥等主糧,哪裏適合植桑、種麻,哪裏栽種瓜果,哪裏應該培育蒜、薑、蔥、韭等佐料物……或是這些作物間而種之?還望房主管能合理布局,做到地盡其用。”


  ??“再次是灌溉。單靠人力去挑水,終究不行,浪費大量人力不說,灌溉效率太低,而且也不是長遠之計。我建議,開渠。這裏水源充足,地勢也有起有伏,且坡度不大,隻要能選定合理的線路,通渠的成本應該不會太高。縣衙裏有幾名工曹的官差,都深諳水利一事,房主管若是需要,隨時可以差遣……”


  ??聽到這裏,房主管忍不住插話道:“楊縣尉說得輕鬆!要從溪水裏通一條溝渠過來,你知道要花費多少錢財和人力嗎?這錢由誰來掏?”


  ??“不管花多少錢,通渠是造福萬代的事,一定要做。”楊釗堅定道。


  ??房主管不依不撓:“楊縣尉別跟我講什麽‘造福萬代’,這類高調我聽得多了,也不愛聽。我就問楊縣尉,通渠的錢誰來掏?縣衙的庫房裏還有存貨嗎?”


  ??楊釗尷尬地笑了笑:“衙門裏確實沒錢。但也請房主管放心,不論通渠的成本是多少,總不會讓你一人承擔。我們可以先幹著,花的錢都記在賬上,兩家平攤。隻要賬上記明白了,縣衙便逃不了幹係,遲早會補齊的。”


  ??“楊縣尉倒真會算計!繞了半天,不還是要讓玉溪園來出錢嗎?”


  ??房主管冷笑兩聲。


  ??可楊釗聽出來了,房主管雖是表達了不滿,卻沒有完全否定這個提議。


  ??隻要能再拋出一點誘餌,他必然會上鉤。


  ??至於這個誘餌,楊釗心裏還真有一個。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