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夏逆> 第一百一十一章、青州風氣

第一百一十一章、青州風氣

  乘風而起,不過數日時間,潘龍就橫穿了幾乎整個大夏,來到了青州境內。


  落地進城,他頓時感覺到了和北地截然不同的氣氛。


  大夏土地遼闊,奄有九州。如此廣闊的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也各不相同。


  雍州土地貧瘠、氣候寒涼,種田的收益很有限。所以民風彪悍,盜匪成群。甚至有很多人拿著鋤頭是農夫,換條棍棒就是強盜,種田劫道兩不誤。


  潘龍走在雍州道上,不止一次遇到過村莊兼營黑店,若是遇到單身旅客就下毒殺害的情況。以至於雍州這邊罕有單身的旅人,就算是商隊,往往也不會在村莊的客棧裏麵購買食水。


  益州因為戰亂經曆得很少的緣故,民風和緩,當地人性格相對比較溫和,爭鬥廝殺的情況比雍州要少得多。就算是爭鬥之際,往往也是打出勝負就算事,很少出現那種“既分勝負,也分生死”的情況。


  和雍州相比,益州的文化之風要興盛許多,除了官學之外,也有一些民間的書院。當年潘龍的父親潘雷在益州求學的時候,就是在民間書院上的課。不過他靠著山海經閉關苦讀,幾個月就完成了別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學習過程,直接考上了舉人,算是畢業了。


  雲州地處九州的最邊陲,因為地理阻隔的緣故,朝廷對這裏的統治薄弱很多。山野之民不受教化,也大多不尊王法,民風頗為粗野。


  這裏氣候炎熱,一年到頭大半時間,人們都穿得很淡薄。真空上陣的情況也司空見慣,無論風景還是民俗,都和別處大相徑庭,甚至於會讓剛到雲州的人感歎“這真的是大夏境內嗎”?

  荊州富庶、揚州繁華,一個農業發達、一個商業發達,都以此聞名大夏。


  隻是潘龍在荊州走得少,幾次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看下來的結果……反正他覺得荊州的農民過得很辛苦,正可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壓力極大,日子很難過。


  而揚州的商人們則的確過得不差,尋常百姓日子也還行。就連盜匪都相對較少。


  至少在廣陵城以及通江一路,他沒看到什麽盜匪。倒是常常有綠林人收過路費的,可也隻問商隊收,從不騷擾尋常百姓。


  他曾經就這個問題詢問過揚州綠林豪強武極星,武極星的回答是:“收一個商隊的過路費,抵得上收幾百幾千個百姓的。雖然綠林人白了就是拿自家名聲和良心換錢,可總不能賤賣了啊。”


  揚州綠林的風氣尚且如此,整個社會的情況自然不問可知。


  這裏的主流風氣就是重商,大家都想要賺錢發財,在九州之中,也算是獨一份。


  其餘幾個州,潘龍並沒有去過。


  據他所知,冀州民風尚武,民間武館林立,就連鄉野村夫都會兩手拳腳。比武打擂的情況更比比皆是,打出人命來,自然也就司空見慣。


  冀州官府對此十分苦惱,但也無可奈何。


  幽州也是苦寒之地,但和雍州不同,這裏直接麵臨著和邊境異族交鋒。雙方之間常常爆發一些衝突,而且一旦衝突起來,規模往往就不。


  所以幽州人相比武功,更加注重騎射戰陣之學,畢竟對於尋常人來,要在數百人甚至更大規模的戰鬥裏麵獲得優勢乃至於建功立業,練就一身武功,不如披堅執銳騎馬射箭。

  而青州,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


  早在雄皇朝的時候,青州就已經是九州文化繁盛之地。等到了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中倒有超過一半在青州誕生,大家交相辯難,為彼此的理念和學術爭得麵紅耳赤。


  長久以來,青州對外輸出了大量的學者。就算是因為帝甲子掃蕩諸子百家,讓青州學術界損失不,可畢竟底蘊深厚。比起別的根基淺薄的地方,還是要領先許多。


  如今大夏朝廷裏麵,論武官,各地出身的數量都差不多。但論文官,青州人就占了絕對的優勢。一百個文官裏麵,至少有四五十個是青州人。


  因此,青州人素來以“文壇祖庭”的地位而自傲。


  不過綠林之中,對青州卻又有另外一種法。


  在綠林傳言中,青州官府專以媚上為業,朝廷一,他們至少要做到三。至於百姓能不能受得了,則完全不在乎。


  所以青州的官兒特別容易升官,也特別容易被綠林好漢摘了腦袋。


  至於位於九州中央的中州,或者夏州,那個……自然是首善之地,高大上、牛皮哄哄,等等等等。


  反正九州各地的人們起夏州來,一般無非就是要麽羨慕,要麽嫉妒,很少會客客氣氣平心靜氣分析的。


  夏州究竟怎麽樣?還要有機會自己去看一看才行。


  剛到青州,潘龍就已經確定,那些關於青州的傳言裏麵,最起碼“文風鼎盛”這一點,的確是沒有錯誤。


  他此刻來到的隻是一個城,地方不過五六裏,人口也不稠密,位置更沒有處在九州大道的通衢上。可就算是這麽一座城裏麵,也有至少四五個書院,每一個書院裏麵都有許多人在讀書,儼然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思。


  他不大能夠理解這種心態,但事實就在眼前,青州人對於文化的追求,果然是令人佩服!

  潘龍找了個兼營酒樓的客棧住下,然後等到傍晚,去樓下大廳裏麵坐在角落,聽聽酒客們在聊什麽。


  按照他的印象,這種讀書人多的地方,每到吃飯喝酒的時候,必定會有一群高談闊論的人,談古論今、評議下大事。雖然他們的未必正確,但卻可以從他們的話語之中,揣摩當地的情況。


  果然,不一會兒,就有幾個書生打扮的年輕人聲音大了起來。


  “洛南皇子的變法自然是極好的,就是這青州的官兒把事情做得不行了!”一個書生憤憤地,“所謂‘過猶不及’,好事做過了頭也會變成壞事,像這些官兒們如此作派,遲早是要出事的!”


  “莫兄,慎言!慎言啊!當心被差人們聽到,報到學官,責你一個酒後胡言,銷了你今年趕考的資格。”


  “我怕什麽?我家中有良田三百畝,雖然談不上富貴,起碼也衣食無憂。大不了晴耕雨讀,他學官還能抓我去坐牢不成?”


  書生們年紀都不大,有人帶了頭,那個老成的便勸不住。很快,他們便開始紛紛抨擊時弊,對青州官員們的做法大加批評。


  潘龍在旁邊聽著,不由得皺起眉頭。


  按照他們的法,青州的變法,似乎有些……不得人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