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心理諸葛> 第9章 閑置了一枚棋子

第9章 閑置了一枚棋子

  劉備得了諸葛亮,如魚得水。他是個善於營建親密關係的高手,當然把以前用於關張二人身上的這一套“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用在了諸葛亮身上。這一段駐紮新野的時光,是劉備一生中難得的偷閑時光。劉備整天和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情好日密,關張二人看在眼裏,卻很不是滋味。


  諸葛亮向來是個穩當的人,雖然眼下太平,但他一點也不著急自己沒有施展的機會。因為他知道,目前的平靜,其實是一種假象,正孕育著激烈的動蕩紛爭。但是,諸葛亮絕對不會想到的是,一向以足智多謀著稱的他出山之後,尚未施設一計,竟然先中了劉備的“計”。


  話說劉表與東吳孫權相爭,東吳攻打江夏,守將黃祖全軍覆沒。劉表眼見兩個兒子不爭氣,不足以托付大事,就請劉備前去議事,有意將荊州托付給劉備。諸葛亮在旁一聽,大喜過望,立即頻頻目視劉備,要他立即答應。諸葛亮高興的是,劉表竟然如此識趣,主動將荊州讓出。這樣,就省得自己運籌謀劃了。一旦劉備有了荊州這塊地盤,那麽接下來,聯合孫權,共擊曹操,就水到渠成了。從而,自己在隆中謀劃的三分天下也就唾手可得了。


  諸葛亮正高興勝利來得不費吹灰之力,卻沒想到劉備竟然不顧他的暗示,堅辭不受。諸葛亮眼見煮熟的鴨子又飛了,內心十分鬱悶。等劉備告辭了劉表,忍不住問劉備為什麽不接受劉表主動送來的大禮?

  劉備說:“劉表在我危難之時收留我,對我有大恩。我還沒有報答他的恩情,怎麽能趁其危急,就奪了他的地盤呢?”


  諸葛亮歎了一口氣,說:“真是仁義之主啊?”實際上,這是諸葛亮為維護自己擇主的正確性而找的一個理由。但諸葛亮內心卻開始隱隱覺得劉備所行和當初他在隆中對的時候有些不一樣了。


  其實,這件事正暴露了諸葛亮在實際經驗上的匱乏和稚嫩,卻彰顯了劉備的久曆風霜的老練。劉備是有過類似經曆的。當年,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前兩次都沒敢接受。第三次是陶謙臨終托付,劉備無可推脫,這才勉強接受,但最終也還是沒能保住這塊地盤。劉備知道,地盤不是饅頭,別人一讓就可以接受的。荊州當時的實際權力被蔡氏宗族牢牢掌控,即使劉備接受了劉表的大禮,也還是不能掌控大局。


  劉備諸葛亮正在閑談,忽報劉表的長子劉琦來訪。劉琦進來,見了劉備就泣拜說:“父親指日不保,繼母不肯相容,我擔心自己危在旦夕。請叔父可憐我,救救我吧。”


  劉備說:“賢侄,這是你的家務事,我也沒辦法啊。要不,你請教請教諸葛先生。”


  劉琦向諸葛亮施禮求教。諸葛亮推拖說:“這是家務事,我也難以謀劃啊。”


  劉琦無奈,隻好告辭。劉備送出,在劉琦耳旁耳語幾句。劉琦拜謝而去。


  劉備回轉,晚間托辭腹痛,讓諸葛亮次日代自己去劉琦處答謝回禮。


  劉琦見了諸葛亮,熱情相迎。茶罷,劉琦舊話重提,說:“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


  諸葛亮說:“我也不過是客居此地,實在是不能說啊。萬一泄漏了,就沒有容身之地了。”

  劉琦不再強逼。諸葛亮坐了一會,就要告辭。劉琦卻說:“先生既然來了,就不要急著回去。請到密室共飲數杯。”


  飲酒之後,劉琦再次開言:“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


  諸葛亮毫不為動,說:“這不是我所敢謀劃的。公子你就不要強逼我了。”當即就要告辭。劉琦連忙說:“先生不說就算了,又何必急著告辭呢?還是再喝幾杯吧。”


  劉琦的這一招是標準的“閉門羹”技巧。事實上,諸葛亮拒絕時的堅定神態早已讓劉琦知道他絕對是不肯賜教的。那為什麽他還要一次一次,先茶後酒,苦苦求教呢?


  很簡單,劉琦就是要讓諸葛亮的多次拒絕積累起其內心足夠的愧疚感,以便為施行下一步的粗略做好鋪墊。要知道,諸葛亮是多麽精明強幹的一個人,從來都是他設好圈套讓別人鑽的,如果事先不做足了鋪墊,諸葛亮怎麽可能誤中別人的圈套呢?


  果然,諸葛亮連續三次的拒絕給劉琦出謀劃策,讓他不好意思再拒絕劉琦的挽留了。兩人又喝了幾杯酒。劉琦突然說:“我收藏了一本古書,怎麽也看不懂。先生能不能指點一二啊。”


  諸葛亮心想:“這倒是無妨的。前麵已經多次拒絕他了。再不答應,就顯得我這個人太不近情理了。”當即就說:“你把書拿出來,我來看看。”


  劉琦說:“這本書非常珍貴。我把它保存在閣樓上了。煩請先生移步,一起到閣樓上去看吧。”


  兩人踩著胡梯上了閣樓。諸葛亮一看閣樓上空無一物,不由疑問道:“書在哪裏?”


  劉琦卻又哭著拜倒:“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諸葛亮覺得自己受了愚弄,怒氣勃發,轉身就要下樓。卻見閣樓口的胡梯已經被撤去,無法下樓了。


  劉琦再次哀告說:“我多次請求先生賜教我活命之策。先生總是唯恐泄露,不肯見教。今天這裏,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先生可以教我了吧。”


  為什麽劉琦多次求教,諸葛亮卻總是不肯幫他呢?

  這個問題實質就是:人為什麽會有幫助他人的行為?


  我們在前麵介紹過互惠原理,人們樂於主動施惠,實際上也是在潛意識中期望獲得回報。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也曾經說過:“人們不會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幫助他人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益處,反而會帶來損失,那麽,利他的行為自然就很難出現了。


  我們從諸葛亮的話中,已經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了。劉表已經病入膏肓,長子劉琦孱弱,次子劉琮年幼,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劉琦的繼母(劉琮的母親)及其弟蔡瑁之手。如果盲目幫助處於弱勢的劉琦一方,惹惱了蔡氏一係,那麽,劉備兵微將寡,就很難在新野安身了。利他,就是為了獲得回報或逃避懲罰,這兩者都不搭邊,以諸葛亮的政治智商,是絕對不會對劉琦施以援手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在內心中早就想奪了荊州給劉備當作安身立命的基地,他是唯恐荊州不亂的。隻有劉表的兩個兒子為了繼承權爭奪起來,諸葛亮才好借亂起事。否則,無論幫助哪一方安定了局麵,對諸葛亮的計劃都是不利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也是不願意幫助劉琦的。

  但是,現在劉琦把諸葛先生逼到了死角了。劉琦說:“先生再不肯賜教,我隻有死在先生麵前了。”說完,就要拔劍自刎。


  諸葛亮急忙勸止。如果劉琦死在自己麵前,自己無法脫身,那麽就很難說清楚了。蔡氏一黨勢必會以此為理由,堂而皇之地治諸葛亮的罪,並順勢將劉備一係趕出荊州。


  諸葛亮再不出主意,就會損及自身利益了。隻要諸葛先生肯開動腦筋,辦法還是很多的。諸葛亮隻一皺眉頭,妙計已上心頭。


  諸葛亮說:“有辦法了。”


  劉琦連忙拜倒請教。


  諸葛亮說:“你難道沒聽說春秋時期晉獻公的故事嗎?


  晉獻公的正妻子生了兩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正妻死後,獻公寵信驪姬。驪姬生了一子,有意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就開始想辦法謀害有著優先繼承權的申生和重耳。結果,申生被害死。重耳驚懼,立即出逃。


  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公子你為什麽不效法重耳呢?現在江夏黃祖剛剛身亡,正好缺人把守,你為什麽不對父親說願意領兵去江夏鎮守呢?”


  劉琦聞言大悟,對諸葛亮稱謝不已。當即喚人重新安上胡梯,送諸葛亮回去。


  劉琦十分開心,諸葛亮心裏也是得意不已。讓劉琦去鎮守江夏,實際是諸葛亮的一箭雙雕之計。任何人要糊弄蒙騙諸葛先生都是不容易的。諸葛亮的這一計,既解了劉琦眼前之困,也等於是預先施惠,為劉備日後在江夏伏下了一枚激起極其重要的棋子。


  諸葛亮回到新野,仍然對自己竟然會中了劉琦的上屋抽梯之計耿耿於懷。他猛然想起,以劉琦之智慧,恐怕是想不出這樣的絕計的。諸葛亮終於明白了,一定是劉備在暗中操控了這一切!

  此前,在諸葛亮眼裏,劉備始終不過是一個仁德之主。但劉備這一次讓他中計,卻讓諸葛亮不由對劉備的能力佩服起來。劉備一生中,總共讓諸葛亮對他佩服了三次,這是第一次。


  諸葛亮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終於做出了利他的行為。這足以說明,利他一定是建立在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上的。有的人也許會說,很多有著堅定宗教信仰的人,可不是這樣的。他們經常性地利他,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也從不索取回報。實際上,再虔誠的宗教信徒,也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或為了早日修成正果而不斷利他的。歸根結底,也還是為了自己。


  張愛玲說過的一句話最有震撼力:“我愛你,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一切,但這是我自己的事,和你有什麽關係!”(大意如此,若有朋友能提供原話,當加以改正)


  ……


  心理學家感悟:利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