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心理諸葛> 第38章 對手與助手的辯證法

第38章 對手與助手的辯證法

  這個人正是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龐統。龐統作勢要殺諸葛亮,其實不過是和他開一個玩笑。但跟著後麵送別的魯肅遠遠看見,以為龐統是玩真的,急忙趕將過來勸阻。


  魯肅對龐統說:“諸葛先生以禮至此,不可害之。”


  在龐統點破了諸葛亮的真實麵目後,魯肅還是極力袒護諸葛亮,這足以說明,剛才諸葛亮的這一通痛苦之威力無雙,甚至勝過了以“擅哭”著稱的劉備。


  龐統扔掉寶劍,大笑道:“我不是和諸葛兄開個玩笑罷了。”當下,三人言談甚歡。


  龐統為什麽要來找諸葛亮,並和他開這個玩笑呢?


  實際上,龐統在東吳待得並不是很愉快。赤壁之戰中,他誘使曹操中計,將大小戰船連在一起,為火燒赤壁立了大功。但赤壁大勝後,周瑜滿腦子想著如何與劉備分割戰禮品,並與諸葛亮鬥智,根本沒顧上論功行賞。現在周瑜死了,龐統不知道孫權有沒有可能重用自己。像龐統這樣的名士,肯定是不安於賦閑的。他也需要一個好的平台來施展平生所學。正好諸葛亮來吊孝,龐統也想趁機探探諸葛亮的口風。


  龐統想探諸葛亮的口風,殊不知諸葛亮這次就是為他而來的。要不是為了龐統,他為什麽非得甘冒其險來東吳吊孝呢?

  諸葛亮深知,龐統是一個極有才幹的人。水鏡先生司馬徽將他與自己相提並論,絕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龐統此刻在東吳,如果孫權在周瑜死後重用龐統,那麽自己就將平添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龐統比周瑜可難對付多了。所以,諸葛亮放心不下,必須親自到江東來探探龐統的底。即便是龐統不到江邊攔截諸葛亮,諸葛亮也會想方設法見他的。


  但既然龐統主動來見諸葛,就等於是失了主動,落了下風。可見,在這一點上,龐統和諸葛亮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龐統最好的做法,應該是運用“不情願買家策略”,找個地方隱居起來,讓諸葛亮很難找到他,讓諸葛亮寢食難安。隻有這樣,龐統才能自高身價。


  三人相談,龐統獨自送諸葛亮到船上,互訴衷腸。諸葛亮對龐統說:“我料定孫權不會重用你的。你如果待得不如意,可以來荊州,和我一起扶助劉備。劉備這個人寬厚仁德,決不會辜負你平生所學的。”並給龐統留了一封推薦信。


  諸葛亮這番話一說出來,就決定了龐統的命運。龐統必然因此而不被孫權重要,也必然因此而要到荊州來投靠劉備。這是因為,這番話在龐統心理製造了一種叫做“相對剝奪”的認知感覺。


  人生活在社會上,難免會將自己的境況與他人進行比較。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就是指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標準的情況下,會把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社會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向下社會比較,一種是向上社會比較。顧名思義,向下社會比較是以不如自己者來作為比較的基本尺度的,這樣當然會增加個體的自我滿足感和自信讀。相反,向上社會比較則是以超過自己者來作為比較的基本尺度。這樣就會給個體帶來一種“相對剝奪”的感覺。所謂“相對剝奪”,就是指個體的境況其實並未發生變化,但卻因為選擇了較高的衡量標準而讓個體顯得境況更差了。


  社會比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某一個群體內部的個體並不會停滯不動,一直保持現有的境況。其中某些個體會由於幸運或奮鬥的原因,超越原有的境況。那麽,當群體中的同伴以這樣的表現突出的個體為衡量尺度的話,“相對剝奪”立即就會顯現出來,心態立即就會失衡。


  龐統和諸葛亮在沒出山前,一起遊學,相互間的能力水平都在伯仲之間。外部權威人士對他們的評價也是如此。所以,這兩人可以說本來是屬於同一個群體的。但現在諸葛亮已經發達了,不但成為了劉備的軍師,而且在赤壁之戰後漁利甚厚,讓劉備實力大增,足可鼎足三分。而反觀龐統,至今還是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寄居江東,根本看不到前途。兩者的反差之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龐統看到諸葛亮意氣風發的樣子,當然是心理不平衡的。他很難接受這個原本和自己起點相同的朋友,在事業發展上遙遙領先於自己的現實。心高氣傲的龐統要想在這種社會比較中獲勝,並獲得心理上的快感,唯有取得比諸葛亮更顯赫的位置及更輝煌的業績才能做到。


  那麽,要做到這一點,龐統該何去何從呢?


  龐統此刻的選擇隻有讓自己在江東得到孫權的重用。曹操那裏是去不了,因為正是龐統讓曹操吃了大虧。劉備那裏也是不能去的。因為有諸葛亮在那裏,龐統後去,隻能屈居人下,也就根本沒有可能在社會比較中獲勝了。


  但是,諸葛亮的話中有話。第一句“我料定孫權不會重用你的”真是機鋒深藏。


  諸葛亮是怎麽被劉備重用的?是諸葛亮巧妙運用“光暈效應”,引得劉備三顧茅廬,苦苦求賢。諸葛亮拿夠了架勢在出山的。那麽,你龐統如果想要和諸葛亮並駕齊驅,甚或勝過諸葛亮,就必須要孫權對你頂禮膜拜,才算是好漢。


  這就堵死了龐統的一條通天之路。龐統是個情商很高的人,絕非那種目空一切的孤傲狂士。你看他在赤壁之戰中,為什麽能夠哄騙得曹操心花怒放,高高興興地上了大當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他把這一套哄人開心的策略(類似於拍馬屁)拿出來,用到孫權身上,孫權肯定會龍顏大悅,超擢重用的。


  不過,這種方法有自低身份之嫌。如果龐統用這種方法達到了目的,必然會遭到諸葛亮的恥笑。那麽,龐統就會在社會比較中再輸一陣。所以,這就注定了龐統不能采用“拍孫權馬屁”這一途徑來讓自己得到重用。

  但同時,諸葛亮的這一句中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激起龐統更大的不服氣。你不是料定孫權不能重用我嗎,那麽,我就非得證明給你看,我不拍馬屁,也能讓孫權對我刮目相看。也就是說,龐統也隻能像諸葛亮一樣故弄玄虛地運用“不情願賣家策略”來自高身價。


  以諸葛亮對龐統的理解,龐統並不精於此道(諸葛亮才是中國曆史上古往今來的最厲害的大行家)。以諸葛亮對孫權的理解,如果龐統這樣做,肯定會遭致孫權的反感。因為孫權並無劉備的胸懷,而且孫權也沒有淪落到劉備當日的窘境。


  既然如此,龐統也就不能在江東立足了。前已述及,曹操那裏是不能去的。那麽,天下之大,哪裏還有龐統的安身之處呢?隻有投奔劉備了。這樣,諸葛亮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東吳沒有龐統,不過是一隻病貓罷了,何足為慮?


  諸葛亮也不擔心龐統到了劉備帳下會搶了自己的風頭。一方麵,他自己苦心經營,一個算無遺策,百戰百勝的“神”的形象已經日漸深入人心。在“光暈效應”的作用下,已經無人可以掩蓋他的光芒。另一方麵,劉備也不是當日的孤窮劉備了。赤壁之戰,不但給他帶來精神上的高度自信,也給他帶來了物質上的異常富有。這樣的劉備,不管他曾經是多麽地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也會出現傲慢自矜的傾向。所以,而隻要龐統來投奔劉備,不管他是如何地名重天下,劉備也不可能像當初苦求諸葛亮那樣對待他。這樣,諸葛亮就可以牢牢地把龐統釘在助手的位置上,即可為自己分擔軍國憂勞,又能為自己所控製。


  以上是諸葛亮打的如意算盤,也是他必須親自到江東一行的真實目的。


  諸葛亮和龐統述談完畢,告別而去。東吳卻又有一人,要壞諸葛亮的好事。


  這個人就是魯肅。


  魯肅頗有自知之明。他深知,以周瑜之智,屢次和諸葛亮交鋒,都大敗虧輸,最後連小明都搭上了。以他本人的能力資質,來擔任東吳的大都督,是無法和諸葛亮相抗衡的。而眼前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正客居東吳。龐統早已經在赤壁之戰中展現才華,周瑜對他也是稱羨不已。如果重用此人,一定能夠與諸葛亮勢均力敵。


  所以,魯肅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個人得失為輕。他要麵見孫權,辭去都督一職,力薦龐統出任東吳大都督。


  以魯肅目前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在孫權心目中的分量,他的“第三方推薦”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


  心理感悟:過度沉溺於“社會比較”,往往會導致自我價值的迷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