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各方動態
且看那繳文上寫道:蓋問明主圖危以製變,忠臣難以立權,夫楊延裕者,轉製朝權,行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則,祖宗焚滅,侮辱至今,永為世鑒。
如此,自是士林憤痛,民怨沸騰,天下群雄,自當奮臂響應,群起攻之。裕身處丞相之位,而行曹賊之態,侮國害民,毒施人鬼,乃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裕為甚。裕財狼之心,潛包禍謀,孤弱隋室,剪處異己,除滅忠正,是為財狼之心。
特此布告天下,祈願忠正勇士,匡扶社稷,承繼大統,凡得楊延裕首級者,裂土封王,賞錢千萬,望天下英雄奔走相告。
待的延裕看完這篇繳文之後,閆樂緩步走了進來說道:“陛下,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等大人在殿外求見。”
延裕一愣,便揮揮手說道:“快快請他們進來。”
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等幾人進來之後,延裕當即邀請幾人坐下,隻聽魏征率先說道:“陛下可看過劉文靜那篇繳文?”
延裕點了點頭說道:“剛才看完。”
長孫無忌有些氣憤的說道:“這李淵太不是東西了,竟然命劉文靜寫了一篇這樣的東西出來,簡直是豈有此理,劉文靜這篇繳文簡直是滿嘴胡言亂語,微臣懇請陛下派大軍征討李淵,堵住天下悠悠諸口。”
看著長孫無忌這般氣憤的樣子,延裕緩緩說道:“長孫大人切莫動怒,為了這樣一篇繳文而生氣劃不來。”
眾人當即有些鬱悶,隻聽延裕繼續說道:“不過朕到覺得這劉文靜文采斐然,這篇繳文寫的的確是天花亂墜,倒也是個人才。”
聞聽此話,杜如晦有些鬱悶的說道:“陛下,這劉文靜可是滿篇文章都在罵你呢?你怎麽還稱讚他文采斐然呢?”
看著杜如晦鬱悶的樣子,延裕笑了笑說道:“朕自然知曉這些,不過就是覺得劉文靜此人的文學修養比較高而已。”
看著楊延裕並不在乎這滿紙荒唐言,長孫無忌緩緩說道:“劉文靜這篇繳文,現在已經鬧得滿城風雨,天下盡知,倘若陛下不多做準備的話,微臣擔心各路反王一定會再次齊聚洛陽。”
楊延裕思慮片刻說道:“這件事情,明日朝堂中再說吧,你們幾人如今最為迫切的事情,就是抓緊時間安撫境內百姓,選拔一些優秀人才,官吏等去赴任刺史一職。對於那些因傷殘不能參加戰爭的人,相應的安排到各地官府之中,充當要職。”
杜如晦拱手說道:“陛下這個提議不錯的,如此以來我梁軍將士一定會毫無顧慮,奮勇殺敵的,微臣等一定會迅速落實這件事情。”
楊延裕點了點頭說道:“這些士兵為了我大梁國的天下,征戰不休,倘若因傷殘不能再上戰場的話,我們自然要將他們下半生安撫好,這樣他們才沒有後顧之憂,也可以極力參戰的將士們,如此一舉兩得之事,朕自然要考慮一二。另外對於他們的忠心,朕還是相信的。”
杜如晦縷著胡須說道:“請陛下放心,這些事情微臣的的戶部會與長孫大人的吏部商議後,開始著手安排傷殘士兵的安撫工作。”
待得長孫無忌等人離開之後,楊延裕又回到了禦書房。禦案之上靜靜的放著一封沒有拆封的書信。
信上依舊畫著不良人獨有的標識,心裏麵說了天下反王最近的動作。
江都郡宇文化及接到李淵的繳文之後,立刻召集手下文武百官商議後決定,以宇文智及為大將軍,司馬德戟,令狐行達,宇文成都為先鋒將軍,率領兩萬餘人奔赴洛陽。
瓦崗寨李密自從洛陽城戰敗給楊延裕之後,心中恨不得將楊延裕吃掉,此時再次接到李淵的繳文,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在納言房彥藻,仆射邴元真的建議下,以楊德芳為大將軍,侯君集,張亮為先鋒率領三萬人奔赴洛陽。
河北竇建德自從接到李淵的繳文之後,心中卻有些惆悵,上一次楊延裕曾經與自己結盟,也因此自己才能霸占了王世充一些地盤,倘若這次自己派兵響應李淵號召的話,豈不是破壞了自己與楊延裕的同盟關係,也因此竇建德按兵不動。
曆史上王世充原本是占據洛陽的,但是自從楊延裕鎮守洛陽之後,王世充也就失去了霸占洛陽的機會,不過王世充還是靠著自己的精兵猛將,占據了河北上穀郡,恒山郡等地,與竇建德遙相對望。
李淵當初趁著自己大舉西征薛舉的時候,分兵兩路,一路由李孝恭擔任元帥,東征晉陽之北的劉武周,經過一番大戰之後,劉武周被李孝恭打的一敗塗地,接連敗退。而後李孝恭繼續率兵三萬北上,剿滅駐守在朔方郡的梁師都,梁師都舉手投降。
而另外一路由李世民擔任元帥,李世民在這幾場戰役之中,凸現了自己率兵作戰的軍事才能,李世民先後率兵突破馬邑,又率領趁著榆林郭子和不備,打的郭子和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占據了榆林。
李世民收攏郭子和的大軍之後,修整幾天之後,與李孝恭匯合,伺機包圍了占據了朔方郡的李軌,二人一北一南,前後夾擊,使得李軌毫無還手之力,敗下陣來。
從此以後,李淵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大有和楊延裕一較高下之勢。李淵如今占據了大片土地。北上僅有羅成鎮守的鹽川郡,羅藝鎮守的涿郡仍舊在楊延裕的手中,西南方向駐守在平涼郡的伍雲召,程咬金同時防備著李淵大軍和西突厥大軍。
同一時間李密經過幾場大戰,與竇建德在河北分庭抗禮,雙方勢力以黃河為界線,經常爆發大的衝突,不過都沒有過於大的衝突。
而駐守在江都郡的宇文化及則與駐守丹陽縣的王世充,經常為了地盤殺的你死我活,而江陵的蕭銑則無動於衷,對於中原大戰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