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郭待封的決定
百濟想要複國,單靠他們自己是無論如何也行不通的,這樣便隻能尋求外援。
高句麗雖然是百濟的盟友,可那是以前,現在百濟已經滅亡,高句麗憑什麽幫你複國。
無論是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其實都一樣,都想著滅掉其餘兩國,自己完成統一半島的偉業。
現在百濟已經滅亡,高句麗憑什麽要幫百濟複國。
最重要一點,別到時候國沒有複成,反而領地被高句麗給占領,百濟人才不會做出引狼入室的愚蠢行為。
在這樣的情況下,倭國便成為他們首要外援的選擇。
“原來如此,要是這麽的話,也就能夠理解百濟的遺民為什麽會在扶餘福信等人煽動下,都站出來反抗大唐。”郭待封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隻有這樣才能的通,為什麽幾條魚蝦就能攪動風雨,原來他們後麵還有大魚。
“以我之見!我現在應該立即出兵,將周留城拿下,斷絕扶餘豐回百濟的可能。”
“隻要將其阻擋在海外,百濟遺民沒有了主心骨,其亂便可不攻自破,你我也可以向上交差。”劉仁願道。
劉仁願的想法很簡單,隻要拿下周留城,將扶餘豐擋在海外,不讓他回來,時間一長,百濟遺民就會對他失去信心。
這個時候,朝廷再從扶餘義慈父子當中選出親唐的王室成為國王,百濟就可以徹底平定安撫下來。
到了那時,就算扶餘豐能夠回到百濟也無濟於事,一切都已經成為了定局。
“不,現在還不是時候,周留城容後再也不遲。”郭待封拒絕了劉仁願的提議。
“為什麽?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隻要能夠平定百濟的叛亂,將來便能夠在你的履曆表上添上濃重的一筆,未來對你的升遷有好處。”劉仁願道,他沒有想到郭待封居然會拒絕他的提議。
“周留城之事不急,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是剿滅沙吒相如這股悍匪,沙吒相如這幫人離我們太近,一旦我們出兵攻打周留城。”
“他肯定會從背後偷襲我軍,到時候,別打什麽周留城了,就連王城和熊津都有可能被他給攻破,那樣我們就成了無根的浮萍。”
“到那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而我們旁邊卻睡著一頭猛獸。”
“不剿滅沙吒相如,我們如何能夠心安去剿滅周留城的叛軍,所以我決定先剿沙吒相如,再出兵周留城也不遲。”郭待封道。
其實郭待封有著自己的算盤,自他知道扶餘豐存在的時候,他便有了另外的想法。
剿滅沙吒相如不過是他的一個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扶餘豐,他要生擒扶餘豐並獻給皇帝。
平定百濟叛亂雖然是一件不的功勳,能在他的履曆上添加濃重的一筆,可又怎麽能夠跟生擒一國之君的功績相提並論。
他郭待封看不上扶餘福信這些蝦米,他的目標是扶餘豐這條大魚。
他郭待封要麽不立功,要立就立最大的功勞,這足以讓他成為萬世景仰的存在。
“沙吒相如占據險要之地防守,我們想要進攻沙吒相如,憑我們的能力根本無法攻下來,還不如周留城好打一些。”
“賢侄要是擔心沙吒相如會在我們出兵後,沙吒相如前來奪城,我們可以留下一部分人留守。”
“我算過來,就憑周留城現在的情況,我們隻需要出兵一萬五,就能夠將其拿下,留下的兵馬完全可以擋住沙吒相如的進攻,賢侄完全可以不用擔心。”劉仁願規勸道。
“劉公的有理,可是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這真要是出了什麽事,陛下責怪下來,你我誰來承擔這個後果。”郭待封道。
“這……”劉仁願一時不知怎麽回答,他不敢打包票不會發生如郭待封的情況。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按照我的辦,先剿滅沙吒相如,再出兵周留城也不遲。”郭待封趁熱打鐵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立刻回去準備,盡快出兵剿滅沙吒相如這幫土匪,確保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郭待封罷起身便走,根本不給劉仁願任何反駁的機會。
郭待封現在要做的,便是高調圍剿沙吒相如,讓周留城裏的扶餘福信等人放鬆警惕,盡快將扶餘豐接回來。
他才好出兵周留城,將扶餘豐生擒獻給皇帝,他現在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捉到扶餘豐了。
至於扶餘豐帶來的援軍,郭待封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東瀛一個偏居海外的島國,又豈是大唐兵的對手。
郭待封回去之後,立刻下令整軍出發,圍剿沙吒相如。
望著頭也不回遠去的郭待封背影,劉仁願無奈歎息,對於郭待封不聽他的建議感覺到無奈,郭待封不是他的下屬,他指揮不了對方。
眼下隻能寄希望於郭待封能夠盡快剿滅沙吒相如,然後出兵攻打周留城。
要不是他兵力不足,又何必求到郭待封這個輩頭上。
“郎將!這郭待封未必靠的住,我們還需要另外想辦法才行。”一直不話的參軍開口道。
“你這話什麽意思?”劉仁願問道。
“我是擔心沒等到郭待封剿滅沙吒相如,扶餘豐就帶著倭國的援軍趕到,到時候,我軍腹背受敵,便是死路一條。”
“郎將可曾想過應該如何跟陛下交代,百濟可是進攻高句麗的橋頭堡,要是百濟丟失,陛下怪罪下來,丟官事,怕就怕在性命堪憂呀!”參軍道。
劉仁願細思極恐,越想越覺得參軍的有道理,自己的一世英名可不能毀在郭待封這個輩的手裏。
“那以你之見,我們現在應該怎麽辦?”劉仁願問道。
“立刻修書一封,送往長安請求陛下派兵增援,郭待封和倭國等事情,都應該一字不落的如實向陛下稟報。”參軍道。
“好!就按照你的辦,我這就修書一封送往長安。”劉仁願道,立刻回書房寫信給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