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燙手山芋
李淵於這思緒飛轉之間,又情不自禁地瞟了竇氏一眼,他心中一聲長歎,“雖說皇後已盡力地表現出淡然,然她的眉毛卻出賣了她。想來也是,玄霸早夭,皇後膝下僅剩三子承歡。元吉乃是滿子,頗受她的寵溺,她又怎可能忍心元吉遇險?”
竇皇後的一雙眉毛天生較為稀疏,她自小養成一個習慣,便是喜歡自己動手畫眉。數十年來,她畫眉的動作日複一日的進行著,即便是後來她貴為一國之母,亦從未讓婢女來做這件事。李淵與她感情甚深,對於她的這個習慣極為了解。而竇皇後畫眉畫了幾十年,手法技巧本已是十分嫻熟,然今日的眉線卻略顯粗硬濃密,與她的氣質妝容極不相符,而這一細節卻被李淵捕捉到了。若非心中慌亂,以竇氏波瀾不驚的心性及一絲不苟的性格,當不會出現這小小的疏忽。
李淵心道:“且不說皇後,朕又何嚐不憂心?朕子嗣雖多,然元吉率真勇猛,亦是良將。血濃於水的至親之情,豈能輕易割舍?倘為天下而廢親情,朕的子女臣民,又當如何看朕?”
思及此處,李淵劍眉微凝,沉聲說道:“元吉乃是朕的皇兒,亦是我大唐的皇子。諸位身為我大唐之重臣,當為君分憂,豈能坐視那蒼夜之狂、皇子之險?”
李淵的話音甫落,竇氏的身子微微一震,望向李淵的眼中流露出感激之色。她隨即又收回目光,回複一如既往的平靜。她不希望她的意念,左右了皇上及大臣們的決策。
立於上首的太子李建成,向李淵及竇氏躬身一拜,大聲說道:“父皇、母後,您二位請放寬心,元吉乃我親弟,我等勢必救元吉於水火!”
太子李建成今時已年近三十,壯年的他生得頗為俊朗。白皙的麵容上,顴骨微高,細長的眼眸中,閃爍著智慧,厚薄適中的上唇上,留著兩道短須,突顯出其成熟男子的魅力。此前他原在外巡視城防,後得知“齊王”遇襲之事,便命人召來王珪之後,匆匆趕回宮殿。此時他一身玄色鎧甲,隻在入宮時卸了兵器,衣服卻來不及更換。
“大哥所言極是!我等需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既保元吉無恙,亦確保‘賞劍大會’無虞。”
說話之人便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相較其兄長年輕許多,如刀刻般的臉上,透著與其年齡頗不相符的果敢與剛毅,眼眉星目,鼻梁高挺。他身上的窄袖勁裝,與他那健康的膚色,使這少年全身上下煥發出凝練不屈的氣息。他年紀雖輕,卻自幼喜騎射、好武功,十五歲起便隨父兄四處征戰沙場,至今已立下不少戰功。
王珪對李淵、竇氏、李建成和李世民均行了一記禮之後,方才說道:“珪聞秦王殿下之言,似是已有良謀在胸。珪自當洗耳恭聽。”王珪姓王名珪,字叔玠,他在“唐王府”擔任“太子中允”之職,不過是一低階官員,故而他在眾皇室高官麵前極盡禮數,且以“名”謙稱。
李建成不動聲色地瞥了身後的王珪一眼,暗道:“將叔玠一同召至殿內,確是一個正確的做法。”
原來,李建成與李世民都已看出了他們的父皇和母後,皆有意要將李元吉救出。而他們二人既為李元吉的骨肉兄長,則營救親弟之事,必是責無旁貸。然舉辦這個“龍瀛劍的賞劍大會”之事,卻是一個燙手山芋!
做這件事,非但要顧及到齊王李元吉的安危,還要防備期間有人惡意攪局、借勢重創大唐。且此前他們有意以“龍瀛”為引,拉攏各方豪傑勢力,如今便需借“賞劍”之機,一並進行。整件事的關係錯綜複雜,稍有半點差池,便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惡果。
那王珪此刻接過李世民的話頭,便是有意要推秦王來行此事。雖說李建成並不想讓二弟為難,但相比這個燙手的差事落到自己頭上,他還是更情願甩給二弟去解決。
果聽李淵望向李世民,“世民,你可有良策?”
李世民默不作聲。他方才揣測了父兄母後的心思,而自己作為李元吉的親哥哥,必須表個態,才說了這麽一句。卻不料被王珪搶先一步將事情推到自己身上。雖然他也很想救出李元吉,但事發突然,一時半會之間,他並未想到什麽兼顧各方的計策,而是打算大家共謀良計。
“太子中允”王珪的話語中,暗含推諉之意。李建成這個做大哥的,卻並沒有替李世民“說兩句話”的意思,這讓李世民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如今父皇一句話問下來,李世民卻也不想表現出自己並無才智,是以正自思量當如何應對。
“陛下,此事事關重大且牽扯甚多。秦王殿下年紀尚輕且大病初愈,倉促間給出的計謀,或可能會有不足。”劉文靜長相儒雅,一身常服。此時已被罷官的他,已不適合再著官服入殿。然他即便身為素民,言語間仍是不卑不亢。在官場中浸淫多年的他,自然嗅到了王珪的意圖,故而打算替李世民擋上一擋。
李淵將這“兩撥人馬”的言行均瞧在眼裏,期間湧動的暗流,他如何不知?他自幼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亦是隋朝的肱骨之臣。他親曆了隋煬帝楊廣殺兄弑父、謀朝篡位的這段曆史,心中不免留下些陰影。建成與世民二子,在他看來,均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若論能力,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李淵當然非常清楚,他此時有意趁次子的鋒芒嶄露得不太多之前,挫一挫他的銳氣。
“世民若能全心全意地輔佐他的兄長,則我大唐可保萬年基業。”李淵心道。
“李愛卿,你怎麽看?”李淵看向李靖,目中深沉。
李靖的氣息微微凝滯,台下之人皆官高權重,皇帝陛下卻單挑他來詢問意見,讓他有些許不解。然轉念一想,便又了然於胸,“陛下這是想看我‘站哪邊’啊……”
他抱拳躬身說道:“李靖才疏學淺,不敢妄言,還請陛下聖裁!”
李靖深知李淵對黃伊榕及其師父極為忌憚。雖然那位“高人”曾鄭重表明立場:不圖名、不圖利,隻為助李淵一統天下,求一個國泰民安。然李淵怎麽可能對這麽一個極具才能卻從未露麵的“幕後推手”不設防?
“視名利為糞土、憂萬民之戚戚”的論調,李淵是不相信的。而這位“高人”,以及他的徒弟黃伊榕,又確實在很多時候,給了他們唐國很大的助力。如何把握好雙方的“度”,用好這兩個人,李淵心中自有量度。
而李靖作為與“高人”關係密切的唐國臣民,理應隻效忠於皇帝陛下。不論是太子或是秦王,都不應偏幫,才是李淵最想看到的做法。
李淵滿意地點了點頭,“李愛卿具經天緯地之才能,何來才疏學淺之說?李愛卿你過謙了!”他的目光又轉回李世民,“世民,元吉乃你胞弟。你可聞‘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裴寂的年齡與李淵相差不多,他自“太原起兵”之前,便與李淵交好。他很懂李淵的心思。“揣度上意並替君‘背鍋’”這種事情,是他最擅長做的。這也使得他成為李淵身邊為數不多的寵臣之一。此刻李淵不方便說的話,他卻很聰明地替李淵說了出來。
“陛下,秦王殿下廣納賢才、處事機敏。陛下您有子若此,乃是我大唐之幸、百姓之福!”裴寂轉身對李世民躬了躬身,“秦王殿下,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老臣佩服萬分!而這小小的‘賞劍大會’,怎可能難得了您?若是順利救出齊王殿下,您可是為陛下分了一大憂啊!”
李建成心道:“這裴寂還真會順水推舟。看他的意思,暗含向本宮示好之意。待日後本宮繼任大典,倒是可以用他一用。”
李世民並沒有將裴寂的吹捧之詞放在心上,然他心中卻很明了:此事父皇已是打定主意讓自己接手,裴寂隻不過是說出了父皇的意思罷了。與其推脫頂撞聖意,令父皇不快,倒不如主動接下,搏一個立功之機。於是,他踏前一步,朗聲說道:“父皇、母後,兒臣定當竭盡全力救出元吉,辦好這‘賞劍大會’!”
李淵聞言很是欣慰,“朕的皇兒果然有勇有謀!事成之後,朕給你加官進爵,並犒賞所有參與此事之人!”
**兩邊開始有些“不愉快”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