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 鯰魚翻身
小野信一郎非常震驚地看著袁天南,說道:“南天先生,這些……這些都是你的想象,根本沒有這回事。你們開放國門,歡迎我們來投資,這是互利雙贏啊。”
袁天南歎口氣說道:“我說了這麽多,其實沒有想過要你承認,因為你們的本性是不會認錯的,要不然,你們的首相早就應該到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前下跪謝罪了。”
小野信一郎為了盡快擺脫這個尷尬的局麵,老鼠眼一轉就說:“南天先生,你剛才隻說到七運,請繼續說下去吧怎麽樣?”
袁天南說道:“八運也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一個小島國總懷著做世界強國的夢想,但是扮演的角色卻是人家一條哈巴狗,這種矛盾的處境,隻會讓你們的心態日益扭曲,在邪路上越走越遠,而經濟則日益衰落已是定局。”
“那……那九運會怎麽樣?”小野信一郎的情緒被袁天南牢牢控製,對今後的前途產生了悲觀的情緒。
袁天南故作神秘地說道:“九運就是盡頭的意思,鯰魚即將翻身!”
“什麽?”小野信一郎被鯰魚即將翻身這句嚇得差點掉到地上,看到袁天南起身走出去,急忙叫道:“南天先生,南天先生請留步,你還沒有說清楚……”
但是,袁天南卻走了,房門無聲關上。
為什麽小野信一郎聽到鯰魚翻身這麽害怕,那是因為在日本有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傳說,這個傳說就是鯰魚翻身。
我國古代有“鯰魚翻身地震動”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大約公元七、八世紀時傳入日本,16世紀末日本民間便出現了“地震鯰”的傳說,傳說是這樣說的,地球是靠一條巨大的鯰魚支撐著,鯰魚不高興時,尾巴一甩,就造成了地震。
這個傳說,可能是古時日本人就注意到了地震前鯰魚的反常行為之故。1855年東京發生6.9級地震前,一個叫筱崎的人在釣魚時發現平常少見的鯰魚大量出現而預報了地震;1923年發生8.3級關東大地震前,也出現了大量鯰魚群的異常遷移。因此,日本有“鯰魚鬧,地震到”的諺語。
有“鯰魚博士”之稱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末廣恭維,從事魚類與地震關係的研究達45年之久。1976年日本成立的最大群眾業餘地震預報研究組織,也取名為“鯰魚會”。東京市政府為了支持地震學家研究鯰魚預報地震,在1976年至1977年財政年度撥款1100萬日元對鯰魚習性進行專題研究,可見鯰魚在日本受到何等的重視。
在一處秘密所在,兩個頂尖的大人物坐在一起看著電視機,電視畫麵正是袁天南和小野信一郎的對話,袁天南說完離開之後,隻是過了十多分鍾就出現在這些大人物麵前。
老大寒橋看到袁天南進來,就笑道:“你這小子嘴太毒了,看把小野先生給嚇的。”
老二秦懷誌也笑著說:“嗬嗬,小袁的話我聽起來感覺很有道理啊。”
袁天南恭敬地說道:“我可沒有誇大其詞,是實話實說來著,二位首長也很認同吧?”
寒橋說道:“嗯,說得挺好,也應該給他們敲敲警鍾了。”
秦懷誌看著袁天南有些好奇:“小袁,沒想到你還會算國運,那你來算算咱們國家的國運怎麽樣?”
袁天南連忙擺手說道:“不敢不敢,我哪敢對自己的國家隨便算。”
寒橋說道:“這也沒有什麽啊,給我們說說也好,權當參考嘛。”
袁天南得到兩位大佬的鼓勵,他不得不慎重起來,至於他是怎麽算、又是怎麽說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這應該叫天機不可泄露吧。
小野信一郎沒有被過多的刁難,他很快就被放回國了,隻不過,他得以回國,日本政府也放了好幾個我國的特工回來,國際政治,從來都是兩字:博弈!
絕密技術資料及時追回,國防科工委也批準試產,新的航空發動機項目正式上馬。
經過這次泄密事件,苗正芳開始重新設計保密工作,而袁天南提供的新一套數據庫係統,徹底顛覆原有的保密技術,這套技術牛逼到就算文件被偷,如果在24小時內不能儲存在指定的數據庫裏,文件會自動失效,再也不無法打開,而這個數據庫隻在科研所的主機安裝,但是沒有備份。也就是說,從科研所主機的數據庫中偷出文件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其他電腦沒有這套軟件。
袁天南安裝軟件時,嚴禁任何人在場,他隻是捏住一個插在主機上的U盤電路板上,小依很快就把軟件裝上,她一邊安裝,還一邊抱怨這電腦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醫院裏,一名護士正在給寧小冰拆線,到目前為止,寧小冰還不敢照鏡子,紗布除掉之後,她就不敢見任何人,爺爺奶奶、哥哥在場她就蒙住頭,吃喝拉撒都要家人出去外麵關上門才肯起來,她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去掉紗布之後,她摸到自己的小臉一條一條凸起來的傷疤,感到空前絕望,不願意給任何人看到。
等護士把線全部拆掉走後,寧小冰顫巍巍地挪到洗手間,緊緊閉著眼睛摸索到洗漱盆前,心裏狠下決心,緩緩睜開眼睛,看著鏡子裏的自己,忽然發出大聲尖叫,逃回床上拉上被子蒙住頭,傷心無比的大哭起來!
守在外麵客廳的寧德寧、高紅和寧小寧聞聲一起跑進來,看到寧小冰這個樣子,高紅留著眼淚,俯下身子連同被子將孫女緊緊抱住說道:“小冰,你別太難過了,我們會想辦法去掉那些傷疤的。”
寧小寧哭著說道:“奶奶你別騙我了,那麽大那麽難看的傷疤是去不掉的,你們出去,我不要見人了,嗚……我死了算了,嗚……”
雖然幾個人輪番安慰,也無法撫平寧小寧內心的絕望,勸得多了,反而被寧小冰全給趕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