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危機怎麽辦
昌峰集團現在的處境並不是太困難,作為昌南首富的公司,在它誕生的地方還是贏得了不少人的力挺的。
“昌峰不懼風雨,昌峰勇往直前!”
“作為一個昌南市民,我知道昌峰集團去年曾經很艱難——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它做的很好。”
這些文章並不一定是來自於昌峰集團請的“水軍”,很大一部分是真正來自於昌南的百姓。
不過,就這些人顯然很難真正讓網絡上的風氣有所改觀,實際上,在普羅大眾心中,昌峰集團的風評一直都沒有多少好轉。
甚至有一些拍手稱快的人。
……
“我說為什麽會賣不出去,原來定價那麽高,誰買誰就是傻!”
“原來原先是做房地產的,現在又開始造起新能源汽車——房價那麽高,車價那麽高,居然還能虧錢?”
這裏的頗有些“高房價的受害者”的口氣了,說起來顯然是帶著些仇恨的。
這隻是一個契機,很快就更多的人跟著一起質問起來了。
“是啊,他們之前從這裏賺了多少普通人的血汗錢,是時候一一還回去了。”
“無良房地產商,就該虧本加破產!”
生氣的人說著氣話,但影響絕對不止一個人說氣話那麽簡單。
“天下苦高房價久矣”,平民百姓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天生的就有這樣一道鴻溝。
如今隻是撕開了一個小口子而已。
……
“新能源汽車並不是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它不僅不低碳,還增加了碳排放。”
不知道什麽時候在評論區說出了那樣一條消息。
“簡單來說,新能源汽車消耗的是電,而生產電的過程也需要排放二氧化碳。”
這一段論述中又列舉了幾個數字,整個就將這段話變得有理有據起來。
“汽油機的熱效率大約可以維持在35%左右,大型火力發電廠的發電效率,也隻有45%。”
“火力發電廠發出來的電占到目前全國總發電量的90%左右,而來自於發電廠的電在經過電網傳輸和汽車充電的過程中都會有所損耗。”
再乘上一個電動機的效率,這碳排放量居然比之前直接燒油,還要多了那麽一半。
……
所以很淺顯的,原先的那一些問題已經轉化到了更嚴重的方麵。逐漸爆發的竟然是一場新舊能源之爭。
“所謂新能源汽車,隻不過是將原本汽車上排放的二氧化碳,轉到了城市之外的大型火電廠之中。”
“眼不見,心不煩,城市裏麵排放的二氧化碳確實是少了,但總的排放量一點都沒減。”
……
像這樣的文章往往是有不小的閱讀量的,下麵的熱門評論也自然而然吸引了許多人目光。
而網絡上不乏一些愛抓住焦點的,一下子就順著這個風口繼續擴散下去。
“新能源汽車不好的地方多了,天冷的時候電池掉電根本就開不了多少公裏。續航數據完全都是假的,沒有半點可信!”
“開過新能源車和燃油車,最大的感覺就是新能源車充電非常不方便,誰買誰知道。”
“吃虧的事情就不要讓別人做了——新能源汽車都是坑,這個坑千萬不要再往裏麵跳。”
這些人說起話來都是帶著自己的一些偏見的,數量上也算不了太多——不過,誰叫國家是大國,這“不多”的人也有好幾萬呢?
於是,網絡上一下子就出現了一股類似於“新能源汽車不好”的風氣,看上去好像所有人都對這些“華而不實”的新東西帶著嫌棄。那一陣子氣勢洶洶,看上去還真像是要把人吞沒了一般。
這樣的風氣一下子蕩開來——於是,悲劇了。
那是一種不知如何說起的悲劇!
……
“新能源汽車好不好”的話題,自然是給昌峰集團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有很多人看到網絡上的風氣之後帶上了些自己的分析,比如這裏一位叫“百裏千城”的網友,就發出了他的質問。
“新能源汽車到底是有多不堪,真的是一個並不節能,卻還要消耗更多能源的‘新生事物’嗎?”
這位網友有著自己的思索。
“話說過去這十年,我們這一代人見到了多少新風口?共享自行車是一個,還有那些現在已經沒什麽聲音的那些互聯網新生態,現在又有幾個活下來的?”
網友發出這個質問後,又帶出自己的致命一擊。
“像這樣的一些項目,前期總可以見到大量的融資,花去大筆投資人的錢之後一直找不到盈利方式,直到最終走向破產——在這之前,資本往往已經全身而退。”
“新能源汽車,會不會也是這樣?”
……
這一個質問已經是很得罪人了,網絡上不少維護新能源汽車的網友被這一番言論弄得不知道有多氣憤。
“鑒定完畢,傳統車企的水軍。”
“見不得新生事物的老頑固!”
“沒有奮鬥精神的失敗者。”
“拿到了錢的黑子而已。”
像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占據了這後麵的許多樓評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評論區還有另一種聲音。
“我覺得這很在理。”
“隔壁的新能源汽車也是這樣,不停地放PPT,卻從來見不到一點真正的進度——可融資都不知道融了幾百億!”
“樓上說的是,我這邊也有個新能源汽車的工廠,名氣挺大,實際上一點動靜都沒有。”
像這樣的話一下子又壓住了另一邊,於是網絡上又有一個熱搜出現了。
……
昌峰288樓上,緊急危機處理大會。
朱曉軍看到大屏幕上跌落的股票走勢圖,已經沒什麽好說的了。
“現在我們的風評很差。”
他的意思是,太多人不信任自己。
“現在還能怎麽辦?”
有人質問,是集團宣傳部的經理。
“公關部已經盡力了,我們宣傳部也已經做了很多,但是現在網絡上的聲音就是這樣,我們還能怎麽樣?”
集團在此刻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岔路口。
“我們需要變。”
改變是很重要的,可關鍵,實際上在“怎麽做”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