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藏汙納垢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說,江河容納汙垢,山林含藏病毒,美玉暗藏瑕疵,國君忍受恥辱,都是符合天道的。 明·譚綸《譚襄敏奏議》卷四《究盜參官以議善後疏》:“不然,恐生他故,愈益難處,而又何暇問其藏汙納垢之事,而畢得行吾誌哉!”意思是說,否則的話,恐怕生出別的事來,更加地難以處理,又哪有時間來究問他容納壞人壞事的罪狀,而最終實現我的初衷呢! “本意”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錯例” 1.市公安局等部門突擊檢查了煙雨路、十字西路、南頭巷一帶的洗頭房、美容店,對其中的藏汙納詬(藏汙納垢)問題進行整治。 2.為什麽廉江的一幕在廣州重演?人大、政協怎麽就成了藏汙納詬(藏汙納垢)之所? 3.縣城的主街道確實幹淨、整潔了,但西關商貿城卻是藏汙納詬(藏汙納垢):商鋪、流動攤子占道經營,大小車輛隨意停放,衛生髒亂差。 “分析”音同、形近而誤。“垢(ɡòu)”,是汙穢、肮髒或髒東西,如蓬頭垢麵、油垢、牙垢、泥垢。是名詞。“詬(ɡòu)”,是恥辱、怒罵或辱罵的意思,如詬病(指責)、詬罵(辱罵)。是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