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載譽而歸
馬建國達秀清又開始了新一輪探討,他們已經確信女兒跟小躍早戀了,隻是出於害羞不承認,就私下偷偷的猜測女兒的早戀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的。
奈何馬優美不給他們任何蛛絲馬跡的提示,還威脅他們不準再問。
達秀清就想著等朱琳琅再到醫院來的時候找機會試探試探,誰知朱琳琅忙著訪親會友,忙著采購帶去國外的各種用品,連著好幾天也沒抽出時間到醫院來。
時間一錯過,機會就沒有了。
正好接下來的兩天是周末,馬建國去買了一些生活用品,買了兩件新衣裳,做好了上班住集體宿舍的準備。
與此同時,馬優美拿到了醫生開具的可以出院回家休養的證明,辦理了出院手續,坐著輪椅出席了閉幕式儀式。
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安排下,馬優美隨著運動隊一起出發回了京都。
齊市特意派體育局的領導包了一輛豪華大巴到京都去迎接英雄運動員榮歸。
一時間,省市的各路媒體記者蜂擁而至。
同學們熱心的推著輪椅陪她出席了兩場報告會,她摔倒又爬起來掙紮跑到終點的事跡被反複提及。
在馬優美出現的地方,傅學誠和葉子健是必到的,一個是培養出了英雄運動員的優秀教練,一個是和英雄運動員並肩出征的優秀隊友,在外界的眼中,他們三個人儼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優勝團體。
傅學誠對自己的兩個學生滿意極了,由於他們兩個的優異表現,省體校和高官跑隊都對他伸出了橄欖枝。
他想走,又放不下剛帶出成績的學生,就趁熱打鐵鼓勵他們:“馬優美,你這次超水平發揮,表現太好了,說明你還有潛力可挖,你以後在長跑項目上還有大的作為!葉子健,你也是,心理素質很穩,比我想象的還要好!”
“傅老師,這次比賽,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馬優美實話實說,在賽場上的國外運動員,體能之好是天生的,不跟別人比賽還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差距。
傅學誠道:“天分的確重要,但是在需要耐力的運動項目中,心理素質強硬才是取勝的天資,這一點,你足夠了!”
葉子健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還不是很有把握:“傅老師,要是我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就好了。”
觀眾少沒有幹擾還行,人多就會緊張焦躁。
在時間就是金錢的鵬市,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舉辦了這樣一場賽事,因此前往青少年運動會現場的觀眾不多,隻有周末或者熱門比賽的決賽才能有人來看。
傅學誠笑:“多跟馬優美學學,看看她是怎麽做到的。”
葉子健真笑了:“馬丘跟馬優美還是雙胞胎呢,心理素質還不如我,這個是學不來的。”
馬優美說了真心話:“其實我最初抱的目的就隻是進半決賽,所以在半決賽這個結果之上,取得的任何成績都是意外的收獲,而且這一次取得的成績,不代表我以後還是這個成績,也許更好,也許會更差。”
成績更好的話,周圍的人包括自己都會對自己有更大的期待,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成績變差的話,首先自己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惶恐和焦慮能把人給折磨的毫無狀態可言。
傅學誠豎起大拇指稱讚道:“看不出來啊,馬優美,你想的還挺多,你這個心理素質就是冠軍的素質!”
十多歲的女孩子就有這麽老道的想法,看得這麽長遠,實屬難得。
他看過很多取得成績的運動員,在光環褪去之後,失意和失落能壓垮一個人的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大道理說的容易,實際上根本就做不到。
馬優美微微動容:“我的偶像劉易斯,在奧運會上取得了四枚金牌,在第二次參加奧運會的時候被別人超越,所有的記者都去追隨第一名,去追隨破記錄的人,沒有人理睬他,我當時看著都哭了。”
她在前世看的更多的是那些一夜爆紅的明星在失去了觀眾之後,走在路上沒有人認識他/她的時候的那種失落。
她重活了一世,在人際關係上依然有她的短板,她喜歡取得成績,心裏更害怕的是失敗。
特別是有時候看到同學之間相互取笑對方的失誤,光是作為旁聽者,心裏就已經很不舒服了。
她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打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會活得更滿足一些。
傅學誠聽了不甚讚同:“作為運動員,我們身上是有責任的,不僅僅是取勝的責任,不僅僅是取得優異的成績。你們兩個都要記住,我們運動員,要弘揚的是體育競技的精神!
一個運動員的成績,不能完全代表這個國家的整體健康水平,但是他在運動和競技之中的表現,能代表這個國家的活力和精神!
這種精神超出了體育運動的本身,代表著一個民族的信念和追求。”
葉子健和馬優美聽得似懂非懂,都哦了一聲。
這些理論,他們在集訓隊聽了好多。
傅學誠道:“像你們兩個這次參加比賽,在外國運動員的眼裏,你們代表的是咱們國家,在集訓隊的領隊那裏,你們代表的是咱們省市,回到齊市來,你們代表的是一中,在一中你們代表的是咱們班,葉子健代表的是男同學,馬優美代表的是女同學。”
換言之,一個運動員“健康向上”的精神,在他人眼中往往能反映出某個地區不懈奮鬥的精神。
不單隻改變了運動員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他人對運動員生活工作的這個地區的感觀。
這是馬優美頭回聽到關於體育競技精神和運動員責任的細致解說,不由得呆住了:“是哦!”
齊市一中以他們為榮,社會上的人也覺得體育特長是一中的一張王牌,報考一中體育班的人比他們第一屆的要多出好幾倍,還有外地學生來報考的,一中的體育特長班成了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