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豪華倉庫
七十八 豪華倉庫
流行的高等民宅都是兩層樓,三層預置水泥板,包括隔熱的天花板和架空防潮的地板。瓷磚牆、琉璃瓦、鋁合金門窗等等也是必不可少。如果在大門前再戳上兩根羅馬柱,再戳個維納斯,就差不多是城市裏的星級KTV包廂了,就是天天豪宴和夜夜笙歌之地了。
這種樓房也沒有燒柴取暖的地方(比方說,沒有配備火塘和煙道),沒有養豬和圈牛的地方(缺少牲口的通道和糞池),沒有堆放農具和穀物的地方(若供堆放,窗套、門套以及鋪地瓷磚反而多餘)。看得出,這是一種城鎮樓宅的設計,被鄉下人模仿,雖然不太適用,但能預支一份榮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常見的山區民居。
很多房主並不太習慣這樣的新樓,於是在新樓旁邊用木板搭起了偏棚,以解決燒柴、養雞、養豬、圈牛一類現實問題。大概是圖個方便,大概是一住就習慣,主人索性就長住在偏棚裏了,還說那裏不拘束,接地氣,好燒火,冬暖夏涼雲雲。這樣一來,很多“半邊戶”一家兼住兩處。他們的新樓經常白白地閑著,充其量隻是當作倉庫。比如第一間房裏關了一輛獨輪車、兩個破輪胎和幾卷篾曬墊,第二間房裏關了小山似的穀堆,第三間房裏關了糞桶、水車、禾桶、打穀機之類的農具,還有幾麻袋粗糠和尿素。有時候,倉庫的窗簾開始褪色,夾板門套開始出現黑黴或蛀粉。
很多經濟學家常說:人都是經濟理性人,無不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一走進這樣的形象工程,強烈的感覺恰恰是人有時候更在乎尊嚴最大化,麵子最大化,花拳繡腿最大化,毫無理性可言——否則何必蓋出這樣沒用的豪華倉庫?
“你錢有多是吧?”我對新樓房的主人說,“專門破壞扶貧工作是吧?”
“哪有這樣的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流行的山區民居式樣。
“前幾天縣裏來了扶貧幹部,一看路邊這麽多好房子,說哪像個貧困村呢,當下就把扶貧款撤了。”
房主聽出了我的玩笑意味,“不蓋不行嗬!大家都蓋,你一家不蓋,還不被人家指背脊?”
“那些門套和窗套都黴了,豈不可惜?”
“誰說不是呢?我當初就不同意包什麽套。是包得出肉,還是包得出魚?還是怕門窗冷著了,生凍瘡?就是我那武伢子要包,包掉幾千塊。心痛咧!一個農夫子,住著鴨棚子也就行了。”主人照例把奢華鋪張的罪責推給了晚輩。
“還有那個背時的瓷磚,溜得我撲通一跤,腰子痛了七八天,眼淚往肚子裏吞!”主人繼續抱怨。
聽得出,這咬牙切齒的抱怨裏還是透著歡喜。有了新樓以後的抱怨,破壞了扶貧工作以後的抱怨,怎麽說還是一種很體麵和愜意的抱怨。
這就是說,不論新樓如何不合用,也不論主人為此欠下了多少債,但新樓至少有一條好處——主人從此做得起人了。按照八溪峒的潛規則,一旦過了溫飽線,臉麵的幸福就比皮肉的幸福更要緊,建了摩登倉庫的負債者自有翻身之榮,走到哪裏都可以挺直胸膛,包括有頭有臉向別人曆數新樓的不是了:瓷磚地太滑了容易摔跤嗬,房間太多難得打掃嗬,養個豬圈個牛都找不到地方嗬,冬天燒柴就熏黑牆不燒柴又冷嗬,如此等等。他們情願為此節衣縮食多年,也得爭來這種高聲大氣的權利。
我本來想在鄉下蓋個樸素的房子,與山民們打成一片。但他們爭著把形象工程越做越豪華,決不願意與我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