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 歡樂之路
八十 歡樂之路
我不願落入文學的排汙管,同一些同行比著在稿紙上排泄。我眼下更願意轉過背去,投身生活中的敞亮和歡樂。這種歡樂就在身邊,就在前麵,就在山上,隻要你邁開腳步,走過前麵那棵老樹,走過女人們搗衣的溪口,走上蕉衝和梅峒之間的大嶺,你馬上就可以感觸到波動的笑浪。
那裏三軍競發。“炮兵”用雷管和炸藥開路,“裝甲兵”用挖土機和推土機清出路坯。最後還有“步兵”集團的龍騰虎躍,挖水溝,埋涵管,平路麵,壘坡牆。大家齊心合力手挖肩挑之時,不光比強鬥狠能帶來樂趣,就是吵架罵娘也透著清爽。一個後生不知為何得罪了幾位婆娘。婆娘們撿起泥塊石頭齊射,還威脅要扒掉對方的褲子,嚇得小後生爬到樹上,於是笑聲又一次引爆。
工地如同集市和廟會。雷管炸藥不過是禮炮,挖土機和推土機的轟鳴不過是鑼鼓,一條翻滾著新鮮泥浪的路坯不過是節日長街,串起了全村人的陽光心情。在長時間獨行單幹以後,工地意味著交際,意味著聚集,意味著團圓。後續作業已一段段分配到戶,由村民們各自抓鬮,興衝衝地入場。殺豬的,放蜂的,販竹的,開店的,教書的,打魚的,鋸木的……個個像火燒屁股,全都上山去了。腿瘸的,耳聾的,斜眉吊眼的,肥頭大耳的,呆傻如雨秋家笑花子的,也一個沒落下。其中老人大多各自帶上水罐和飯缽,慢慢地向山上攀爬,大概準備中午不回家,決不浪費時間。平時遊手好閑幾個小毛賊,眼下也有了幾分英模風采,雖然歪戴帽子,口嚼零食,但背上了鋤頭或者鈀頭,騎著摩托一溜煙往山上竄。一旦超過了前麵的摩托,車上人便放出得意的呼嘯。
沿途都有人忙碌著。鋼鈀挖下去,碰到硬石時,挖出火星四濺,讓人很惱火,但此時的抱怨裏濾掉了惡毒,脾氣裏蒸發了仇怨,沒有太大的殺傷性。見到有幹部路過,村民們還是紛紛報名捐款,雖然一般捐得不多,雖然不時帶出各種少捐有理的訴苦,但已大大出人意料。
鄉幹部小毛這些天特別興奮,騎著摩托上下到處竄,排氣管一直是燙的。他到處參與規劃和驗收,還登記捐款。據他說,村裏男女老少無人不捐,其中賢爹沒有錢,就搞家庭攤派,把四個女兒都召了回來,找每人要一百。還有三明爹病得快死了,說什麽也要捐出一千。
小毛直咋舌,“我當了這麽多年幹部,今天頭一回當得有感覺!你看看,過節一樣,社會主義又回來了!”
我也有點納悶。就在幾個月前,山那邊突發山火。幹部在廣播裏大呼救火,但喊了好半天,隻有一些拿國家工資的幹部或者教師,外加幾個老實農民,提著柴刀往山上去了。很多農民無動於衷,抄著手在路邊看熱鬧。小毛當時上門去動員群眾,求爺爺告奶奶,喉嚨都喊啞了,也沒叫動幾個。有人還在他背後陰陽怪氣:“燒光了也好,不然早晚也要被當官的吃光去。”
一眨眼,前後兩件事,群眾的反應為何天差地別?一個群體為何可以隨時分崩離析又可以隨時眾誌成城?小毛不大明白,我更是不大明白。後來的一天,山那邊長坡鄉的兩個後生來偷牛,被村裏人抓個正著。
村裏近年來修建了一大三小共四條車道,這是其中的一條小車道。
新仇引出舊恨,大家紛紛指責長坡人的薄情寡義:以前多次來偷牛就不說了,屢屢來偷樹竹也不說了,他們不就是修了一條公路上山麽?有什麽了不起?村裏的有些樹竹要從那邊下山,車子過一下他們的路,總要被他們攔住罰款。山上的佛廟本來歸兩家共有,但他們仗著有一條路,就把菩薩據為己有。尼姑要由他們請,香火錢要歸他們收,廟裏的大事小事都要由他們說了算,好像菩薩沾了他們的光就隻管他們長坡的事!——八溪人早已聽得耳朵裏灌了膿。
呸!呸呸!
我算聽明白了。他們與長坡鄉隔山為鄰,多年來就是因為沒有一條路上山,山南山北景象各異,榮辱昭昭,使他們一直受著窩囊氣。人們到山那邊去做客,買賣,幫工,過路,碰到親朋好友,說起這事都臉上無光。正因為如此,前不久的開路不光讓大家受益,對於他們來說還無異於同仇敵愾報仇雪恨的一戰。一條爭氣路,揚威路,較勁路,看誰更牛皮的路,不光有益於大家育林致富,還關係到每個人的臉麵,尤其是在幾個長坡人麵前的臉麵,豈能不拚死一搏?……三明爹的兩個親家就住在長坡鄉。雖說他就要死了,但在陰間也要同親家見麵的吧?不開出一條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他往後還能見這個麵?還能在親家麵前說硬話?
這就是他無論如何要捐出一千塊錢的理由。
後來我受托為他們寫一碑文,紀念公路的開通。我當然隻會在碑文中提到新公路的偉大意義,還有工程領導者、建設者以及資助者們的高風亮節,決不會提到大山兩側人們的積怨。言必有疏,任何曆史敘事都難免這樣的事有所隱吧?有趣的問題是,書生們一旦讀多了這樣的敘事,一旦把這種敘事當作曆史全部,會不會變得比較缺心眼?
經過一番斟酌的碑文是這樣的:
(經過一番斟酌的曆史可能就是這樣的:)
福安路記
福安路,東起八溪學園,西達霧峰佛寺,以該寺福安為名,登峰繞穀,破石穿林,全長十華裏,初成於公元二零零三年春。自古危梯險徑,一朝變通途。數千畝山林護育乃易,民蒙其惠;凡四季遊客行履遂輕,眾享其歡。普同村民節衣縮食胼手胝足,方辟此同心同福之道,得帶頭人巧謀,承各界賢良力助,善緣聚而功德彰,當勒石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