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趙雲:單挑張郃
人的名,樹的影。
趙雲在長阪坡之戰中“七進七出”曹營的戰例,已經被傳得神乎其神,白馬銀槍,單挑無敵的印象嵌刻於魏軍將校的頭腦中,讓他們生不出一絲一毫和趙雲單挑的想法。
送死,誰願意去誰去。
張郃在趙雲殺到之時,心中就咯噔一下,趙雲是誰,當前魏軍諸將中,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張、趙兩人第一次相見,公孫瓚與袁紹爭奪北方霸主之位,趙雲是白馬義從中的一員領軍將校,而他張郃剛剛從韓馥處轉投袁紹。
隨後,公孫瓚覆亡,趙雲投奔劉備,轉戰徐州,而張郃漸漸成長為袁紹手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在這一時期,張郃的聲望要勝過趙雲一些。
官渡之戰後,張郃投奔曹操,趙雲則跟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兩人各為其主,也沒有什麽交集。
趙雲真正聲名雀起的時間,就發生在曹操出兵荊州之時,一場大敗成就了劉備仁義之名,成就了趙雲獨闖曹營,連挑二十餘員將校的輝煌戰績。
很不幸運,這些敗退的將校中,也有張郃的一份。
當時,趙雲一人一槍,遇敵阻攔,槍到人倒,如浴血戰神的威武樣子,張郃迄今不能忘記。
“張儁乂,汝躲著不出算什麽,快快上前來戰上一回。”就在張郃心中忐忑之時,趙雲的叫喊罵陣聲音再次傳來。
“趙子龍,汝以為我怕了你,當年,要不是曹丞相有令要生擒於汝,豈能容你猖狂來回。”張郃被趙雲點名,隻能無奈的催馬而出。
眾目睽睽之下,張郃為一軍之膽,不能避之不戰。
趙雲軍遠道而來,漢軍將士疲憊,若是兩軍混戰,結果必定不能久持,鬥將若是能勝了張郃,這一次救援祁山堡就有了七、八分的勝算。
兩個白發蒼蒼,年齡加起來有一百四十餘歲的老將單挑,這樣的場麵,縱觀三國甚至是中國古代曆史,都沒有出現過。
趙雲龍膽亮銀槍使將開來,一招一式純熟無比,浸透了他一生的本領,早已經大成的“百鳥朝鳳”槍法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應對。
張郃的名聲雖然不如趙雲響亮,但這一位屬於是越老越妖的一類,身體狀態比起年輕人來並不惶讓,一身刀法也在一流境界。
兩人打馬盤旋,一時激鬥十餘合,不分勝負。
二十餘合之時,張郃漸漸感到吃力,趙雲的槍招一槍緊似一槍,初看上去並無奇詭之處,等到了近前,卻猛然變化多端,讓人防不勝防。
三十合的時候,張郃已是喘氣如老牛,臉色也漸漸顯出不正常的潮紅來。
能夠和趙雲撕鬥三十合,對於張郃來說,相當的不容易,這也是因為趙雲年紀大了,身體狀況不如從前。
魏軍陣中。
張雄和魏平兩人觀敵瞭陣,張雄見父親戰得辛苦,臉上急切不安起來。
張家不是什麽大家族,在曹魏又是屬於無根降將的身份,張郃能當這個征西將軍,憑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戰功升遷。
要是這一次單挑失敗,張雄不敢再想下去了。
“來人,鳴金收兵,鳴金.……。”知父莫如子,張雄見父親已經露出敗相,連聲催促麾下傳令將校。
張雄當機立斷下令撤退,讓苦苦支撐的張郃長出了一口氣,在虛晃一刀之後,張郃拔馬想要敗回。
趙雲殺得性起,哪裏敢放,兩馬交錯之時,亮銀槍一擺即朝著張郃後背就掃了過去。
張郃躲避不及,隻能將刀杆反手縛在身後,以抵衝壓力,但聽得嗆啷一聲金鐵交鳴聲響,張郃隻感到一股子大力襲來,讓他心神俱蕩,一口熱血湧上喉間,忍不住哇的吐在前襟與戰馬鬃毛之上。
張郃身體一陣搖晃,差一點跌落下馬。
張雄、魏平見此情景,連忙搶上前來接應,魏軍上下見主將受傷,一時無心再戰,隻能先行解圍撤退而去。
……
漢軍戰陣後方。
隨著魏軍的撤退,通向祁山堡的道路終於通暢,魏延已經和趙雲、關興、張苞會合。
瞧見趙雲不顧年邁,在陣前與張郃單挑的情形,魏延胸中的激動如潮水翻湧,一顆心也跟著碰碰強烈跳動起來。
“文長,劉君侯遣吾等告知祁山堡守軍,援兵即將趕到,吾等是先鋒部隊……。”趙雲催馬追殺了一陣,見魏軍已經退守木門穀,遂引兵返回與魏延相見。
兩人在荊州之時就是舊識,並肩作戰也有好幾次,這一回在戰場上相見,心情也是分外的激動。
魏延焦黃色的臉龐上泛起一陣微紅,點頭道:“多謝子龍來救,等此戰過後,延當擺下宴席,與君侯、與興國、安國及諸位袍澤共飲。”
關興、張苞被魏延點到名字,不由得連連點頭答應,能得到魏延的認可,對於他們兩人來說,也是一份榮耀。
魏延、趙雲勝利回師,祁山堡漢軍士氣大漲。
趙雲一麵遣了斥候向後方的劉封回報軍情,一麵差遣了裨將雷銅往陰平、遝中一帶傳信,向正與另一路魏軍交戰的傅肜告知劉封兵到,以及北線戰況變化。
諸葛亮回轉漢中之後,漢軍一時群龍無首的局麵,隨著劉封的回歸而得到改變,這一場漢魏之間的隴右爭奪戰也漸漸進入到高潮階段。
……
且說張郃敗回營中,察看後背傷勢,卻是震傷了內腑,正自感到心急氣悶。
忽然營帳外一陣暄嘩,等他轉身看去,卻是驃騎大將軍司馬懿引了一眾幕僚佐吏趕了過來。
司馬懿在南陽郡吃了劉封一個大虧,被魏國朝堂上一頓彈劾,差一點丟官去職,幸好曹叡以司馬懿甚是器重,一力保薦,才讓司馬懿勉強渡過了難關。
南陽郡司馬懿是沒有臉麵呆下去了,在與接替他的司徒陳矯早早交接之後,司馬懿就帶著司馬師來到了隴右,領都督涼州諸軍事,與征西將軍張郃搭檔,負責曹魏西部的戰事。
這一番調動,也是曹叡及魏國上下在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調整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