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快把他請進來
大唐建立後,李淵就出台了新的貨幣政策,武德四年七月,他“廢掉了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製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製度。
黃金就是金屬貨幣之一,並且還是其中最貴重的那一種,但是由於黃金的珍貴和難得,所以除了少數大家族擁有之外,普通人根本是連見都見不到。
正因為這樣,黃金這種貨幣反而成了一種裝飾品。
若是能有一座金礦,那可就發財了啊,最重要是,李承乾一直想改變大唐的貨幣製度,等把金礦提煉出來後,他就能動手這件事了。
還在樂嗬嗬做著發財美夢的時候,一個護衛突然跑進來,恭敬道:“殿下,外麵有個叫王玄策的人找您。”
“啥?”
李承乾瞪大眼睛,驚訝道:“你說他叫王玄策?”
“是的殿下,除了王玄策之外,還有三十幾個隨從!”
“哈哈,好,快把他請進來!”
李承乾笑眯眯的說道。
啊,不知不覺,又到了這位友善外交官出使外國的日子。
這次,他一如既往,將大唐對每一位國家的友善,帶給天竺。
很快,皮膚有些黝黑的王玄策走進黔王府前堂,在他身旁,還跟著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
“下官王玄策…”
“下官蔣師仁…”
“參見殿下!”
兩人躬身恭敬行禮。
李承乾打量著二人,笑道:“二位不必多禮!這次到黔州,所謂何事啊?”
王玄策挺直腰杆,說道:“回殿下,下官是封魏王殿下之令,前往出使天竺,路過黔州時,特地來向黔王殿下問好。”
“嗯。”李承乾點點頭,“你們有心了,來人啊,送各位去驛站好生歇息!”
“謝殿下!”
一個護衛上前,領著王玄策和蔣師仁往外麵走去。
李承乾望著他們的背影,忍不住咧嘴一笑。
等下次回來的時候,或許他們將會轟動整個大唐!
這些事,和李承乾沒啥關係,現在他倒是關心另外一件事。
修路啊!
要想致富,就先修路!
交通便利是致富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且能帶動其他行業的興盛。
連武瞾都知道,黔州的路一塌糊塗,這也是外人不想來黔州的原因。
目前通往黔州,有水路和陸路。
水路就是從揚州那邊出發,也就是走大運河一帶。
另外就是從施州、萬州等地過來,但是這些地方多山路,有些地方甚至還鬧土匪,這也是阻攔商人們來黔州的主要原因。
風險太大,投資不值得。
想想看,他們花大價錢購買一批貨,興高采烈準備來黔州大幹一場。
結果在路上吃著胡餅唱著歌,“哐當”一聲就被土匪劫了。
運氣好還能留住性命,要碰到喜歡殺人的土匪,那就真是人財兩空!
錢雖然重要,但是命更重要!
所以哪怕這兩年黔州風頭正盛,卻依舊很少有商人過來經商,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不敢。
所以李承乾就想繞開這些危險,修一條大唐的“高速公路。”
秦有秦直道,那唐自然也能有一條“唐直道。”
李承乾和諸葛亮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可以從長江方向,連接夔州、荊州。
距離黔州最近的大城市,有荊州和襄州。
但是到襄州,要跨過長江,但是荊州就不需要,它在長江邊,李承乾不用跨河。
而且到時候想來黔州經商的商人,還可以乘船到荊州附近,之後再走路。
從黔州到荊州,大概有六百裏。
修煉一條六百裏的路,倒也不算多長,而且李承乾打算全用水泥鋪路,堅固耐用不說,還省時省力。
不過要想快點把路修好,光是黔州還不夠,必須得讓荊州一起幫忙。
“來人啊!”
李承乾大叫一聲。
“殿下!”一個護衛再次跑進來。
“去都督府把諸葛刺史找來,就說本王有事找他!”李承乾吩咐道。
“喏!”
沒一會兒,諸葛亮就匆忙跑過來,喘著粗氣道:“殿下,你找我有事?”
李承乾說道:“你立刻派一些人去荊州,就說本王想從荊州修一條路到黔州,以便兩地通商。”
“好!”
這件事兩人之前商量過,所以諸葛亮沒有任何驚訝,隻是點頭同意。
“隻要把路修通,那黔州的商業之路也就通了,到時候肯定會有許多人來黔州經商…”
“明白了!”諸葛亮點頭。
聊完這些,李承乾忽然問道:“最近世家大族有什麽動靜?”
“他們讓紙張漲價,一下子就攪亂了整個文人界,許多支持他們的讀書人,都開始倒戈相向,怒斥他們不要臉。”
“另外,山東氏族和江南華族聯合起來,開始用各種方法收攏讀書人的心,手段花樣之多,令人措不及防啊,聽說江南的吳郡顧氏,為了讓讀書人投入顧氏門下,甚至還讓自家女眷嫁入當地有些名望的文人為妾。”
“嘖嘖…”
李承乾冷笑,“什麽世家大族,都是一群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的餓狼罷了!”
說著,他咬了咬牙,“既然已經世家大族對上了,那就痛打落水狗!”
“對了,還有尚書省發出一道聖旨,說京中缺官員,所以將於今年五月開科考。”諸葛亮又道。
李承乾思考一會兒,“白鹿書院中的學生怎樣了?能否去參加科考?”
“科考的話,四書五經、策論都沒問題,但是寫文章這一關,怕是很難過。”諸葛亮搖頭歎息道:“他們才學兩年,而寫文章是長年累月的積累,他們底蘊不足,怕是很難寫出好文章。”
“寫文章…”
李承乾皺著眉,開始沉思起來。
大唐科考的文章,一般都是“方策論”,也就是圍繞著政治寫文章。
而讀書人一直苦讀詩書,哪有資格參與政事,所以方策論,一直是科考最薄弱的環節。
“去把白鹿書院學習最好的一批人叫來,就說本王有事找他們,記住,一定要最好的那一批!”李承乾說道。
諸葛亮愣了愣,雖然不清楚李承乾為何要這麽做,但它還是拱手道:“下官知道了。”
等諸葛亮離開之後,李承乾才長呼了一口氣,苦笑道:“這下不知道要死多少腦細胞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