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八個指標
本章我們要重點來分析一下《一本書看透價值投資》這本書裏推薦的幾個選股指標。
第一、現金收入比。
第二、淨資產收益率。
第三、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
第四、總資產周轉率。
第五、季度收入增長率。
第六、商譽淨資產比。
第七、毛利率。
沒學過財務的小夥伴不要被這七個指標嚇到,因為這七個指標裏的四個我們之前已經直接或變相給大家介紹過了,這四個指標就是:現金收入比、淨資產收益率、季度收入增長率和毛利率。
大家不要看到淨資產收益率又不認識了,它就是ROE,就是跟我們投資者關係最密切的那個指標。
這章我們再來複習一遍之前學過的篩選千裏馬的六維評價標準:
1、淨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一家公司有多能為股東賺錢。
2、資產負債率——衡量一家公司債務風險究竟多大。
3、毛利率——衡量一家公司自己多能賺錢。
4、主營業務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衡量一家公司究竟是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壞的方向發展。
5、經營性現金流——衡量一家公司是否能靠自身產品和業務回血。
6、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會因為短期還不上債而關門歇業。
之所以要複習,就是得看看作者介紹的這七大選股指標有沒有值得納入我們原先的評價體係的。
1、現金收入比。
作者認為:
“話語權強的公司在會計上確認的銷售收入,應該能夠與從客戶那裏收到的現金相匹配,甚至會有人提前預付款。
也就是說,好公司的現金收入比等於甚至大於100%。
這個指標的分子(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來自現金流量表,分母來自利潤表(銷售收入),在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財務報告中都能找到。
在投資和研究的時候,有了現金收入比,基本上可以把大部分有財務造假和粉飾嫌疑的公司給排除了。”
我們六維評價標準裏關於現金的那條是經營性現金流,作者隻不過用這個指標除以公司收入,然後找那個除出來的商大於100%的公司。
也就是說作者在選股的時候不僅要公司賬麵上的現金流充裕,還要求現金流要充裕到大於總收入,就相當於一個賣燒餅的大媽,由於燒餅做得太好吃,所以她不僅每賣一個燒餅都能夠賺回來錢,從來不允許客戶賒賬,而且由於她的燒餅實在太搶手,所以客戶都怕明天搶不到而提前給她錢預定燒餅,甚至有些明年一整年的燒餅錢都給這個大媽付了。
能有這種超前吸金能力的燒餅大媽生意自然紅火,店鋪肯定是好店鋪,而且財務上根本不需要作假,錢都賺不過來了還造什麽假?
有些小夥伴會擔心,覺得自己不是財務出身,就算會算指標也不能分辨公司給出的財務報表有沒有造假,如果財報都是假的,他們用算出來的指標選股就沒有意義了。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
第一,現金流好的公司,就是那種賬上趴著一堆錢的公司根本沒必要造假,造假的公司都是錢回不來,才想辦法虛構收入虛構利潤,現金這玩意兒是實打實的,有多少存款人家一查你銀行賬戶就懂了,你撒謊你也撒不起來,這就是上雪為何跟大家一直強調選長期投資的企業要看現金流的原因。
第二,現金收入比確實能夠在現金流的基礎上幫我們篩選出更好的公司,就比如同樣都是燒餅店,大媽A隻能賣一天燒餅賺一天的錢,大媽B卻能一直得到客戶提前塞的錢,客戶就是怕錢給晚了預定不上她的燒餅,所以大媽B的存款其實是大於她現在的收入的,這也說明了大媽B比大媽A生意更好,做的燒餅也肯定更好吃。
第三,如果我們本身選的就是大市值股票,龍頭白馬,公募基金重倉股,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因為自己看不懂財報而進了坑,我們看不懂財報不要緊,市場上能看得懂財報的人多的是,那些基金經理和他們身後的投研團隊天天就在幹這事兒,甚至這些白馬公司的競爭對手也會雇人去研究它的財報,蹲它的工廠看看往來車輛是不是能夠與出貨量匹配,總之但凡這些大藍籌財報有一點貓膩,立馬會被人揪出來然後推上新聞頭條,不需要我們做啥技術活,我們要做的就是拿出一點耐心,動手查一下指標。
對於現金收入比這個指標,上雪認為可以有助於我們優中選優。
比如當我們資金不足,用六維評價標準選出來的股票有很多隻,最終不懂投哪個時,就可以用現金收入比代替經營性現金流,隻投現金收入比大於100%的公司。
2、淨資產收益率。
關於淨資產收益率ROE,作者是這麽認為的:
“淨資產收益率反映了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淨資產收益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強。
當然,這種暴利是沒法持續的,所以算年化收益率的意義不大。對於很多公司,我們要看持續盈利能力。
在做投資的時候,我會選那些淨資產收益率過去五年一直在15%以上的公司。
淨資產收益率高的公司很多,好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區別在於:好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會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這個觀點基本與我們之前的六維評價標準一致,而且15%以上這個指標已經算比較低了,如果大家資金有限,直接投ROE超過20%的公司即可。
3、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
作者認為:
“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體現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這兩個指標的數值越大,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強。
淨資產收益率是從資本的角度去看盈利能力的強弱,而這個指標是從人的角度去分析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弱。
私募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管理的資金每增加一個億,相應會多招一個研究員。私募的管理費一般是1%,換句話說,私募公司每多一個億的資金,就多了100萬元的管理費收入,所以人均創收大致為100萬元,而人均創利是多少則要看業績好不好,以及分成比例是多少。
在做投資的時候,我會選那些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都很高的公司。
多少算高?其實沒有絕對數字,需要與行業內的其他上市公司做比較才能看出來。不過有個簡單的篩選法則:現在沿海地區普通工人的年收入為6萬~7萬元,所以人均創利在10萬元以上,同時人均創收在100萬元以上的公司應該算是比較好的。
比如,杭州某安防視頻監控行業的領軍企業,根據公司公告,2016年的收入為320億元,淨利潤為74億元。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共有員工20013人,人均創收是160萬元,人均創利是37萬元,是盈利能力非常強的企業。”
這個指標這麽分析是沒錯,但上雪覺得選股的時候不太有必要采納,因為其實其他指標,比如毛利率、ROE、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的差值就已經可以幫我們篩選出產品賺錢能力強,為股東賺錢能力強且一直都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公司了。
我們投資的目的就是讓一家公司給我們賺錢。
隻要這家公司賺錢能力足夠強,我們根本不需要管它雇傭了多少人,人均創收了多少。
換句話說,如果一家企業每年的ROE都在20%以上,它人均創收低於5萬上雪也是沒意見的,說不定它這行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需要這麽多人,如果都選人均創收高的,那選出來的大多不是金融就是互聯網,沒啥意思。
後續論點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