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雪視角> 第51章 集中投資

第51章 集中投資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的核心方法就是四個字:集中投資。


  集中投資說的是將選擇為數不多的、可以在長期提供超越平均回報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金集中投在這些股票上。無視股市短期的漲跌波動,堅毅忍耐,持股不動。


  看到這裏大家一定會問如下問題:

  1、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報的股票?

  2、“為數不多”到底是多少?


  3、你說的“集中”到底是什麽意思?

  4、我應該持有多久?


  5、為什麽我要這麽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上雪想跟大家探討一下投資的方法。


  市麵上的投資的方法看似有千萬種,說到天荒地老都說不完,但如果我們做的不是量化交易,把決定權教給一套算法和機器,我們是主動型“純手動”投資者,那麽我們的投資方法無非三種:


  第一種:無腦購買指數。


  第二種:不屑於隻賺指數收益,自己瞎操作一翻看到啥好就買啥,比較分散,比較短期。


  第三種:看準好的公司,集中投資,長期持有。


  巴菲特推薦普通人的投資方法是第一種:購買指數。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於那種不會選股,不會估值也沒時間深入研究企業的人,也就是普通大眾。


  既然我不懂,那我們就把大盤裏的股票都買了,賺平均收益。


  上雪認為這種方法確實非常適用於絕大部分的小白投資者,尤其是在美股那種比較有效且成熟的市場裏,投資指數幾乎可以不用擇時,畢竟人家熊短牛長。


  巴菲特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說道:“通過指數基金定投,一個一無所知的投資者實際上能夠超越大多數專業投資者。”


  我國的資本市場太年輕了,各個方麵規範程度還不夠,所以指數跟過山車一樣,如果你不幸買在了短期的高點,很可能七八年回不了本,但如果你是非常厲害的投資者,你肯定會更偏愛A股,因為波動大才意味著機會多,全部都像美股那樣如此平滑基本就相當於養老了,就算是高手在美股也很難跑贏指數。


  原本我們隻要聽巴菲特的,定投寬基指數,三年下來收益率都會不錯,但很多人投了一兩年就開始不想賺這種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錢了,就開始學著市場上的基金經理開始自己選股,頻繁操作,最後風風火火搞一輪,收益不僅沒超過指數,還跌得一塌糊塗。


  這種心理非常常見,因為隻要我們是個努力上進的人,都不甘平庸。


  我們每天刻苦努力學習,結果拿個市場平均回報,跟那些書也不看股票也不了解的大爺大媽獲得一樣的收益,憑什麽啊?


  基本上隻要我們稍微有點野心,在資本市場也待了一段時間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超越指數。


  年底了大家曬收益率,誰的收益率超過了滬深300的漲幅,就好像考試成績超過了班裏平均分一樣,確實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隻不過超越滬深300這件事其實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基金經理業績基本也都無法戰勝寬基指數。


  這些基金經理中的很多都是牛校畢業,身後還有很強大的投研團隊,也有公司給的資源,但為什麽還是業績不佳呢?


  不怪他們,怪就怪目前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激勵機製。


  無論是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還是身後的投研團隊,他們賺的就是管理費,管理費隻跟基金的規模掛鉤,跟投資者有沒有賺到錢無關。


  比如去年重倉消費和醫藥的基金經理,明知道成分股都嚴重高估了,還是迫於KPI的壓力給投資者不停畫餅,成分股嚴重高估的時候餅也可以繼續畫,隻要不停跟投資者強調長賽道,長期看漲,人口老齡化,居民消費升級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當我們看到一個基金經理在直播或者公告的時候強調基金成分股的長期價值,基本就在暗示大家短期已經高估了。


  不過很多韭菜不知道,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很長的坡和很厚的雪,無腦的就高價買進去,結果或許一開始是賺錢的,但沒過多久泡沫就會破裂,就開始虧錢,於是這些人繼續買入,說自己奉行的是長期主義。


  真的不要再玷汙長期主意了,他們那原根不是價值投資,就是高位被套。


  基金經理知道你要被套,基金公司也知道,但他們還是要在基金大熱的時候不停想辦法吸引你進來,銀行的投顧也發現給你推薦一個大火的基金比推薦一個喋喋不休的基金來的更容易,因為大火的基金漲得很好,好賣,普通人看的不就是一個收益率麽,至於估值是什麽,他們根本不關心。


  既然都說到這裏了,上雪就繼續告訴大家基金公司的一些運作模式。


  一個基金公司為了打造一個金牛基金經理,年初的時候各個板塊都布置幾個人下去,不管今年市場如何,隻要不是普跌,隻要還有板塊輪動,就一定有一個賽道能跑出來,比如2020就是消費和醫藥,2021就是軍工、公用事業和新能源。


  但不管跑出來的是哪個板塊,基金公司都能推出至少一個明星基金經理(雖然這個基金經理很大概率就是風口上的那隻豬),然後基金公司在年底的時候用旗下其他基金盡可能為這個已經跑出來的板塊,以及這個已經塑造好的明星基金經理保駕護航,讓他的收益能夠排進行業前十或者前五。


  這樣,在同期,基金公司就能用這個明星基金經理的名義繼續募集更多的資金,你們不見去年醫藥和消費火的時候,基金公司就在拚命發新基金,用金牛獎基金經理吸引你們進場麽?盡管當時醫藥和消費的估值已經非常高了。


  你們進場後賺沒賺到錢他們不管的,隻要基金規模上去就可以了,這個利益分配機製從一開始就錯配了,基金經理和基民的利益根本不在一條戰線上,所以為什麽即便你是基民,你有一個神級選手幫你管理基金,但大多數人還是七虧二平一賺。


  記住上雪一句話,不要去碰熱門基金,大熱必死。


  再說一遍:大熱必死。


  投資管理的現狀:二選一

  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這本書裏,對主動型基金經理的表述更加不友好,書裏說的是基金的另一個弊端,太過於追求短期業績,原文如下:


  【主動管理型的投資經理會不斷地大量買進、賣出股票,他們的工作是取悅客戶,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持續地勝出市場。


  假如有一天客人隨便使用一個衡量標準,問:“我的投資與股市大盤相比如何?”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正麵的,那麽客人就會將錢繼續留在基金裏。


  為了保持領先的地位,主動管理型的投資經理往往試圖預測未來半年的股市走向,並不停地調整投資組合的持倉,以便從其預測中獲利。


  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們認為,憑借自己高超的選股技巧,他們可以戰勝指數型投資策略。


  一項追蹤跨度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從1977年到1997年,能夠戰勝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權益類共同基金比例下降得十分顯著,從早期的50%下降到最後4年的25%。


  自1997年以來,情況更為糟糕。


  截至1998年11月,90%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沒有跑贏市場(平均跑輸標準普爾500指數14%),這意味著僅有10%的基金跑贏了指數。


  今天普遍流行的主動管理型投資方式,將來跑贏標準普爾500的機會不大,因為機構基金管理人每年都會瘋狂地買進賣出數百隻股票。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機構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市場本身。


  他們秉承的基本原理就是:今天就買入預計很快可以拋出獲利的股票,不管它是什麽股票。


  考慮到金融世界極其複雜的特點,這種邏輯的致命缺陷在於:準確預測是不可能的。


  進一步動搖這個搖擺不定的理論基礎的,是活躍的高頻交易所帶來的內在固有成本,這種成本降低了投資人的淨回報。當我們對這些成本進行分解歸因後,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動管理型投資方式自己製造了自己的失敗。】


  巴菲特正是看透了這點,所以他根本不當基金經理,他是用自己的公司投資,所以他根本不用去完成基金公司給他規定的KPI,管理的資金規模也不受投資者贖回的影響。


  如果我們購買了伯克希爾的股票想賣出,我們隻能賣給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總之別想塞回給巴菲特。


  因為沒有短期業績壓力,所以巴菲特能夠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真正的長期主義,不去頻繁操作。


  當然,作為一個非常厲害的投資人,巴菲特也不甘於隻買指數拿一個市場平均收益,但他又不想跟其他基金經理一樣同流合汙,於是他遵循了第三條路:看準好的公司,集中投資,長期持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