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兩京合一
皇榜一般都張貼在禮部衙門外麵,大明門的左邊。
這天一大早,卯時還未到,幾乎所有參加殿試的學子就聚集在那裏,等著張榜了。
這條街叫天街,也叫天門街,因為街道的盡頭就是皇城的承天門,而且街道的兩邊全是六部衙門和五軍都督府衙門。
按理來說,這會兒各大衙門裏應該是沒什麽人的。
因為所有大小官員這會兒都在上早朝呢,衙門裏最多也就有些衙役在打掃衛生。
令人奇怪的是,這皇榜還沒貼出來呢,竟然有一隊隊的官員自左右長安門裏湧出來,直接進入各大衙門裏麵,就再沒出來了。
這些官員都不用上早朝的嗎?
要知道,早朝也是卯時開始啊!
這會兒皇榜都沒貼出來,那就證明還沒到卯時啊!
文震孟、倪元璐、黃道周、劉理順和王鐸等人也是莫名其妙。
他們因為曾在這裏一起“戰鬥”過,這會兒都成了知交好友了。
所以,五人是相約而來。
他們正站放榜處附近聊得不亦樂乎呢,沒想到竟然看到這麽一幅奇景。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很快,一隊錦衣衛便扛著皇榜和各種張貼用的工具自左長安門裏出來了。
卯時方至,這些錦衣衛便飛快的爬上張榜處,抹上漿糊,將皇榜貼了上去。
一眾考生看著皇榜倒也沒有什麽驚詫聲和嘈雜聲傳出來,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會榜上有名,隻是名次可能會與前麵的杏榜有所出入。
而文震孟等人看了皇榜,卻不免有點目瞪口呆。
因為他們的名次一點變化都沒有。
一甲第一名,文震孟。
一甲第二名,倪元璐。
一甲第三名,黃道周。
二甲第一名,劉理順。
二甲第二名,王鐸!
這著實有點讓人目瞪口呆。
接下來,更讓人目瞪口呆的還在後麵呢。
那些錦衣衛貼完皇榜之後竟然又在下麵貼了個小告示。
告示上竟然寫著,所有考生看完皇榜便去吏部衙門報到!
這意思,剛金榜題名便直接當官嗎?
瓊林宴呢?
還有狀元遊街呢?
這些都沒了嗎?
文震孟等人跑吏部衙門口一報名字,一個衙役竟然直接把他們領到了吏部尚書王象春的值房!
等等,這吏部尚書不是王紹徽嗎?
王象春把他們客客氣氣的引進書房之後,便忍不住羨慕道:“恭喜啊,諸位大人。”
呃,這個。
您可是尚書大人,恭喜一聲也就罷了,竟然還叫我們大人,這是什麽個意思啊?
王象春立馬拿出一疊公文,繼續羨慕道:“以後你們可就是內閣學士了。”
內閣學士!
文震孟等人聞言,差點沒把下巴驚掉。
不可能吧?
剛步入官場,直接進內閣!
一步登天都沒這麽快啊!
五人目瞪口呆的接過公文一看,頓時又是滿臉的懵逼。
原來,他們聽錯了。
他們接到的任命是內閣學士,不是內閣大學士,而且隻有正六品,沒有正五品。
本來一甲前三和二甲前幾名就可能破格提拔為正六品,一甲第一狀元郎更是鐵定的正六品,這個品級倒是沒什麽好驚奇的。
問題,這內閣學士又是什麽意思呢?
王象春見狀,微笑著解釋道:“這是皇上改的新政,以後,內閣就一個首輔,一個次輔,五個內閣學士,你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幫首輔和次輔寫票擬。你們的運氣可真好啊,本來這內閣學士也就狀元郎一人能提上去,這會兒因為朝廷缺人,皇上幹脆就把你們五個全提上去了。”
缺人!
不可能吧?
朝堂之上不一直滿滿當當的嗎,以前光內閣大學士就是五個,一個都不缺啊!
文震孟想了想,隨即小心的問道:“王大人,下官冒昧問一句,朝廷為何會如此缺人呢?”
王象春聞言,不由詫異道:“你們還不知道?告示都貼出去了啊!”
告示?
文震孟同樣詫異道:“什麽告示,我們沒看到啊!”
看樣子這些人都來得太早了,閹黨的罪狀還沒貼出去,這些人估計就站張貼皇榜的地方等著了。
那裏是要貼皇榜的,自然不可能事先把其他告示貼上去,所以,這些人都沒看見。
想到這裏,王象春略帶激動的解釋道:“皇上已經令人貼出閹黨的罪狀了,京城到處都有,今天早朝,皇上就會動手清理閹黨,這會兒估計都清理的差不多了。”
原來是皇上要動手清理閹黨。
太好了!
他們著實沒想到,皇上動手的速度會如此之快,前幾天才跟他們提到,今天竟然就動手了。
閹黨一除這朝堂之上就幹淨多了,百姓有福了啊!
文震孟亦是忍不住激動道:“王大人,這意思,我們現在就可以去內閣報到了嗎?”
王象春毫不猶豫的點頭道:“是啊,你們現在就可以去了,知道路嗎,要不本官派人引你們去?”
這點路他們還是知道的,因為他們已經進過幾次皇宮了,內閣值房就在皇宮東南角,這點他們相當清楚。
五人連忙拱手告辭,歡天喜地的往外走去。
這剛走到外麵,正陽門方向便出來一陣歡呼聲。
原來,王承恩已經把魏忠賢押出來了,正要在外麵斬首示眾呢,京城的老百姓是瘋狂的往那邊湧啊。
可惜,五人都要去內閣報到,要不,他們也想跑去看看。
不過,他們走到承天門外的時候,卻是看到了比正陽門外還要那個的場景。
這場景,怎麽說呢,著實有點慘,連好熱鬧的老百姓都不怎麽敢看。
五人也隻是匆匆瞥了一眼便疾步往右長安門走去。
內閣值房本就離吏部衙門不遠,出了吏部衙門走個幾十步便是右長安門,進了右長安門再走幾十步便是右掖門,進了右掖門再走個幾十步便到內閣值房了。
五人拿著任命的公文自然是暢通無阻,不過,走到右掖門的時候,他們又嚇了一跳。
這場景.……。
看樣子,京城裏的閹黨應該是全被皇上給砍光了!
內閣值房裏麵,首輔徐光啟和次輔畢自肅早就在那裏等著他們了。
而且,這天的奏折都堆積在那裏等著他們寫票擬了。
這寫票擬其實不難,也就是按律把處理意見寫一張紙上,再往奏折上一貼就行了。
如果有什麽重大事務,或者律法上都沒有相關規定的,他們不能做主,去請示一下首輔或次輔便成。
他們其實也就是內閣首輔和次輔寫票擬的文秘,沒有什麽決斷的權力,純屬鍛煉新人,學習政務的性質。
文震孟等五人是很快便開始在徐光啟和畢自肅的指導下寫票擬了,各大衙門補充了新科進士和文理院出來的新人之後,也開始正常運轉了,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個時候京城裏的人才知道,原來的南京六部和都察院官員基本都調到京城來了,而京城六部、都察院和內閣的高層也差不多全換了。
內閣首輔換成了原工部尚書徐光啟。
內閣次輔換成了原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畢自肅。
都察院左都禦史換成原詹事府少詹事曹於汴。
禮部尚書換成了原詹事府右春坊學士鄒維璉。
吏部尚書換成了原南京吏部尚書王象春。
戶部尚書換成了原南京戶部尚書畢自嚴。
兵部尚書換成了原南京工部尚書盧象升。
工部尚書換成了原詹事府詹事畢懋康。
刑部尚書換成了原南京刑部尚書熊明遇。
還有六部侍郎和郎中,都察院副都禦史和僉都禦史,五寺正卿和少卿等等,幾乎全部換成了原南京官員。
泰昌直接來了個兩京合一,用南京六部和都察院高層填補了京城六部、五寺、都察院等等衙門所有中上層。
這樣一來,就不會存在因為不熟悉相關事務而造成各種失誤的可能性了,畢竟,南京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從京城退下去的,而且南京六部從職責上來說和京城六部差不多,隻是權力沒京城六部大而已。
當然,這麽換也存在一個問題,因為南京官員年紀基本偏大,差不多都要到致仕的年紀了。
不過,也沒多大關係,隻要他們再撐個幾年,把從政的經驗交給新科進士和文理院出來的舉人,他們就可以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