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畝產又是一萬八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談話當然不能在呼吸皆是臭氣的糞塘邊進行,而挪到了田邊上,仆從想要給任弘撐屏風遮陽,卻被他拒絕了,隻和眾人一起擠在一株大槐樹的樹蔭底下。
麵黑的氾勝之臉上還沾著汗珠,麵對忽如其來的西安侯,他表現得有些木訥,並不是很能說,問一句答一句。
好在他讀過書識字,這是大多數力田沒有的技藝,也難怪曆史上再過幾十年,能夠著書立說,對自己做的事,也有清晰的認識。
“聽說氾水鄉幾年來畝產都為全縣之首,如何做到的?”任弘如此問他。
氾勝之下拜道:“無他,隻是遵循趣時、和土、務糞、務澤、早鋤、早獲這十二字而已。”
一提到種地,他話立刻變多了起來,絮絮叨叨地解釋他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耕作,總結的十二字。
時機選定後,“和土”成了農業生產的核心。即利用耕、鋤、平摩、等方法,消除土塊,使強土而弱之,弱土而強之,以保持土壤鬆軟細密。
“初春地氣開始通順,適宜犁耕堅硬的黑壚土,翻耕後把土塊磨碎。這樣反複之後,堅硬的黑壚土變得疏鬆柔。”
“杏花盛開時節,則適宜耕種輕土和弱土,翻耕後用重物鎮壓或讓牲畜踐踏,如此過於疏鬆的輕土和弱土便能變得結實。”
這是改善土質的法子,土地的能量有限,還要“務糞”,分了基肥、種肥和追肥,不同時期用的肥有講究,那糞塘裏漚的熟糞,便是用來追肥的,這便是讓氾水鄉畝產增加的法門。
聽說西安侯家的莊園也在漚肥熟糞,氾勝之倒沒有吃驚,反而承認說自己是幾年前,發現一些老農偷偷以此法肥地,軟磨硬泡後學來的。
“不瞞君侯,本鄉地乏而人眾,能開的地方都已平整為地,隻剩下些許山澤深林,百姓餓,不想辦法增產,就養不活越來越多的人,大河的決口雖然堵上了,但濟陰依然水旱無常,下吏身為力田,若是餓死了人難辭其咎,不得不想辦法從地裏多刨點食啊。”
確實,像濟陰這種人多地窄糧食不足的地區,若不想方設法增產,日子久了就要有人間慘劇了。
饑餓,那是一頭從人類先祖還四足著地時,就緊緊跟尾行於後的凶獸。
是它逼迫狩獵采集的人類先祖,遷徙得滿世界都是,因為狩獵采集需要無比廣袤的地域才能養活一小撮人口。
但這種生活太不穩定,狩獵太考究運氣,在一無所獲時,又是饑餓,逼迫人類開始向那些先前不吃的東西下手,粟的先祖狗尾巴草、野麥、野生豆子,都往嘴裏塞,那或許便是神農嚐百草的時代。
因為對饑餓的恐懼,人類甚至開始學著鬆鼠,將豐饒秋天裏吃不完的野穀種子留著以備不測,某個意外,不小心播撒在部落周圍,人畜踐踏,雨水澆灌,來年那裏長出了一片穀物,農業就這樣誕生了。
當農業比狩獵采集能得到更多食物後,定居也隨之,人類不必再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尋找食物,他們知道食物就在那兒,在田地和牲畜欄裏生長著。
人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了:紡織、製革、製陶、交談,將村莊用圍牆圈起來,防止其他部落來搶食物,然後出現了職業分化,階級差異,出現了國家。
但那頭凶獸始終沒有遠去,一直在徘徊左右,穩定的生活讓人口持續增加,食物壓力越來越大,一旦遇上天災人禍,吃飯又成了問題,一切文明的假象都將褪去,相互殘殺後滿地狼藉。
於是人類還是沒法鬆懈,繼續打磨自己生產食物的能力,鐵和青銅替代了木頭石器,在技術上,也從刀耕火種,到了精耕細作。
戰國時有了壟作法,把田地開成一條條的壟和溝,將莊稼種在壟上。在此基礎上,孝武年間又有趙過推行了代田法,把耕地分治成畎和壟,隔年代換,如此便不必休耕,最大程度利用地力。
聊到這,濟陰郡的勸農掾史見任弘對氾勝之頗有讚賞之言,有點心慌。
若是氾勝之被君侯抬舉,往上舉薦,郡府甚至是大司農定會賣西安侯麵子,加以重用,回頭自己一個埋沒人才的罪名是跑不掉了。
遇到這種事,官僚第一反應便是甩鍋。
於是他板起臉,率先向縣田嗇夫發難:“田嗇夫,汝治下出了如此人才,為何不向郡中舉薦?連續幾年氾水鄉產量頗豐,為何不加以賞賜?”
田嗇夫大呼冤枉:“下吏豈敢嫉賢妒能?隻是郡裏讓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行代田法。但氾勝之身為力田,卻私改代田之法,下吏沒有責罰已是違令,焉能舉薦?”
這田嗇夫卻是將路走窄了,認死理,隻尊上意推行。
這便是任弘特地跑一趟的原因,代田法在關中、三輔和河西推行得很不錯,畝產能增加許多,他家的莊園也用此法,幾十年來被封為增產的不二法門,沒想到一個小力田卻敢挑戰權威,私自改進代田法。
任弘看向氾勝之,問他為何要改,氾勝之道:“代田以耦犁,多人者田日耕三十畝,少者十三畝,用力少而得穀多,適用於官田和豪強之家。但本鄉多是小農,田地一代代分下來,分散破碎,東一畝西一畝,又缺乏耕牛,全按代田法推行,不太適用,故下吏鬥膽損益。”
確實有一定道理,有時候新的生產技術,不一定讓世界更平等,反而會加劇不平等。
問百姓為何不以牛耕,行代田法,就跟問饑民何不食肉糜一樣。一般小自耕農僅能勉強維持果腹而已,少有羨餘,很難買得起動輒萬錢的耕牛。代田法對他們影響不大,從中受益甚小。
受益最大的,反而是任弘這樣的大地主,能夠投入大量耕牛和人力,在大麵積土地上輪作。
種地有利可圖的豪強列侯,由此就更有財力和動力兼並了,地方官府甚至在暗暗支持——既然小農種來種去隻繳那麽點田租,倒不如讓豪強列侯來種。
國家整體財富在增加,可小農的家庭卻在紛紛破產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和流民,類似的事,人類曆史上真是屢見不鮮。
朝廷也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在遭災時下詔減免部分租賦,對流民或無田的貧民假之以公田,貸之以種、食等,但都是杯水車薪,天平已徹底向豪強地主傾斜——他們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啊!
田官奉上意強推代田法,效果不大,善法也成了惡法。如此情形下,氾勝之還能將目光停留在小農的生死身上,為其想方設法增產,或種葫蘆等副食來解決生計,確實難能可貴。
口說無憑,氾勝之便引著任弘等人走過壟畝,去看他琢磨了十年鑽研出的“區田之法”。
到了地方才發現,居然是開在一片小坡地上的田地,故顯得十分窄小,與豪右之家阡陌相連的平整土地截然不同。
任弘指著道:“這田畝為何要開在坡上?”
氾勝之是有些抱怨的:“下吏向縣裏懇求過,但因私改代田之法,故不得用公家良田,隻能在無人的坡地上開耕。”
此言說得田嗇夫臉色一紅,好在氾勝之沒有繼續深追,隻說起他改進的地方來。
氾勝之一點點示範,具體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區”,意為地平麵下的窪陷,點播密植。
“如種粟,開溝點播是每溝內種粟二行,行距五寸。開溝大小、深淺、方圓、距離,隨所種莊稼不同而異,播前以糞肥溲種。”
他又解釋了溲種的好處,區內還要施用重肥,如粟、麥、大豆等每區要施好糞一升,遠超代田。最後,區田法還得注重中耕除草,保商和灌溉,居然與兩千年後農村裏的耕作之術相差無幾。
代田法已是精耕細作,但和區田法相比,就顯得粗放了。
最後道:“此法之所以便利,便在於不受地形限製,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
任弘看明白了,這區田法,基本就是後世兩千年,中國農業走的路數,在小麵積土地上集中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求得單位麵積的高額豐產。
中國人就是靠這種“笨”辦法,一點點增加人口的啊,雖然平均耕地極少,但懂得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靠著勤勞,硬生生將畝產一點點提升,直到明末到達極限,必須有新作物引入才能養活更多人口。
若在敦煌等地,人力稀缺,當然不適合。而在耕地已經飽和,人口繁盛的濟陰和關東,區田法卻好似量身定做一般。若真能有高額畝產,自耕農憑借自己的小塊土地就可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簡直就是將其從破產邊緣拯救回來靈丹妙藥。
不能隻解放豪強官田的生產力,而不顧及帝國的真正基礎小自耕農啊。
勸農掾史又開始朝縣裏的田嗇夫瞪眼了:“田嗇夫,如此妙法,為何隱瞞不報?”
一句話,反正不是我的責任。
田嗇夫急了,不肯老實接鍋,還在為自己爭辯:“西安侯,下吏也來看過,但隻覺此法費人力多,產糧卻不見得有多高,於代田法並無太大增益,故才未上報。”
氾勝之不服:“坡地下田畝產,已不亞於縣中上田。”
他也知道,今日引起西安侯主意,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索性繞過了田嗇夫:“下吏敢請君侯及田掾準許,讓我在縣中最好的上田試種!與普通代田法相較。”
小夥子這是卯上了啊,任弘笑道:“黑狸白狸,能捉到碩鼠,便是好狸,依我看,代田區田各有千秋,不可妄議優劣。”
“但問題是,你這‘黑狸’,能抓到多少鼠呢?”
氾勝之咬了咬牙:“下吏算過了,隻要不在坡地上,有足夠人力和糞肥,畝產定能增數倍甚至數十倍。”
“上田一畝收粟百石,中田收粟五十一石,下田可收二十八石!”
此言一出,本來暗道倒黴的縣田嗇夫頓時大喜,氾勝之這是自尋死路啊。
而勸農掾史和呂廣粟等人都麵露驚愕,要知道,關中最好的地,粟米畝產也不過四石上下,隻聽說趙過親自料理的地有過畝產十石的傳聞,但後人再未達到過,這氾勝之,一張口就要翻十倍?
正接過瓢飲水的任弘,直接被嗆到了,沒忍住一口水噴在氾勝之臉上!
他忽然明白氾勝之為何有這等能耐,曆史上卻要混到七老八十才能出頭了,無他,吹牛太過啊!
一百石粟是啥概念?在稱糧食時,石是體積單位,按照質量換算,相當於後世的四千多市斤,漢代一斤合256克,則是八千多漢斤了,再考慮到漢畝隻相當於公畝的三分之一不到……
別說漢代,就算二十一世紀,化肥農藥金坷垃一起上,試驗田裏的小米也沒這產量。
任弘被呂廣粟幫忙拍著背,看著將牛吹得飛上天的氾勝之,心情有些複雜,隻想勸他一句:
“小夥子,做人那,要老實一點,畝產萬斤不可取啊!”
……
PS: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氾勝之書》
確實吹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