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李儒出謀,一錘定音
消息很快在略陽郡傳開了,吏民都是歡欣鼓舞。
盡管張繡這略陽郡乃是東拚西湊起來的,人口有羌人、胡人、漢人,有黃巾賊收降的,有枹罕宋建的人口,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
剛開始的時候,人心當然是亂七八糟的。
但是這裏是涼州,涼州人崇拜強者。而且涼州因為連年戰亂,人民也更渴望一位強人為郡守、邊將。
張繡為人剛猛,橫行涼州,人稱“神威天將軍”。又有人稱之“威力可比項羽。”
當真是猛的一塌糊塗。
有張繡坐鎮略陽郡,人民心中不慌。這是以威鎮郡。
涼州兵精悍,卻也多數都是軍心渙散。就算是以寬厚著稱的馬騰軍中,也多是有士卒縱橫不法的事情,但是張繡這裏,卻是士卒軍紀森嚴。膽敢有侵擾百姓的都被殺了,剩下無不乖巧。
張繡官拜護羌校尉,鎮守便郡,不亦宜乎?
真【明將軍】也。
再則。張繡雖然郡中諸事不理,但是任用戲誌才掌管郡中大權,以王真為功曹。在戲誌才的統籌之下,民眾安居樂業。
如黃巾賊軍,以及略陽郡原本經曆戰亂愁苦的民眾,都是享受到的了難得的安穩太平。
如何不張繡感激涕零?口稱【明府】?
張繡為人也,真是才兼文武,佳人(優秀)也。
因而張繡率兵出戰,郡中人心不鬧。如今張繡攻取上邽,斬殺李傕,大勝。馬騰兵退三十裏消息傳來。
郡中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官吏、人民,如何不歡欣鼓舞?
官吏、人民一邊編撰“歌謠”,讚頌張繡,一邊展開了農忙,割取田間小麥。
一年之初在於春,一年之本在於秋。
秋收糧足,略陽郡兵精糧足,方可無憂也。
不過目下來說,戰爭其實還沒有結束。馬騰算是敗了三陣,成宜被殺,李傕被殺上邽城因此被攻破,攻打襄平不克。
但是馬騰本身的軍事力量沒有被根本性削弱,且韓遂援兵就在金城,距離馬騰想來已經不遠了。
張繡為避免秋後大戰,出其不意先挑起戰爭,目的已經完全,甚至是超額達成了。接下來的戰爭走向,便要看朝廷的救兵了。
……
張繡在用兵之前,便派遣了兩批人馬出了略陽郡,沿著渭水河道,向東直奔三輔而去。
其中一隊人馬,乃是向洛陽朝廷求援。另外一隊轉道向北,往右扶風郡槐裏城,稟報董卓去了。
朝廷若出援兵,董卓必然是其中之一。先派人去告訴董卓一聲,董卓先有準備,也好少耽擱功夫。
上一次的涼州之戰,董卓一陣暗箱操作,誇大功勞,他不聽皇甫嵩號令的事情,便免了。而且因為討伐宋建的功勞,被朝廷厚加賞賜。
董卓雖然折損了李傕、郭汜,但回到槐裏城之後,便在當地招兵買馬,人馬恢複到了五萬之眾,屯兵在槐裏城北。
李儒身為謀主,有單間帳篷,並在中軍大帳附近。
這日天氣晴朗,李儒閑來無事,便在帳內看書,看的是韓非子權謀之術。聽見帳外腳步聲,李儒抬起了頭。
“李先生,主公召見。”隨從走了進來,稟報道。
“好。”李儒點了點頭放下了竹簡,便起身走了出去。來到中軍大帳外之後,李儒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後進去,正打算行禮。
“李儒坐,不必行禮了。”帥座上的董卓很是大大咧咧。李儒也習慣了,便來到側座上坐下。不等李儒發問,董卓便用複雜的語氣說道:“張繡擔心馬騰、韓遂秋後攻打略陽郡,便先發製人打算斬了成宜,謀取上邽城。他派人去了朝廷求救,也派人來了我這裏。”
李儒很明白董卓的心情,在張繡官拜護羌校尉之後,從名義上來說,張繡就不再是董卓的部將了。
兩個人都是朝廷扼守西北的大將,互不統屬。
而且與名聲很臭,軍紀渙散的董卓不同。張繡“神威天將軍”美名在外,在略陽郡招賢納士,堪稱“賢明”。
董卓氣量其實狹窄,便有些芥蒂。
不過張繡不時會送來一些珍寶過來,聯絡董卓,雙方還是能和睦相處的。
李儒沒有理會董卓的複雜語氣,隻將這個消息聽來。他捏著胡須沉吟了一下之後,對董卓說道:“張將軍乃是有膽敢行的人,如此作為,我並不詫異。他在略陽招兵買馬,足有三四萬人,實力不弱。若他能拖延馬騰,而主公您能戰勝韓遂,或可平了涼州,獲得大功。”
“李儒言之有理。”董卓一聽有大功,臉上的肥肉便抖了起來,虎目爆射出精芒,興致滿滿道。“我立刻下令全軍準備,隻等朝廷號令,便行軍向西。”
“不可。”李儒卻阻止了董卓。
“為何?”董卓一臉茫然。
“張將軍雖然派人去了洛陽,但計算時間。快馬至少是兩天後才能到達洛陽,朝廷上扯皮、準備又需要三五天時間。待朝廷號令行動,豈不是貽誤戰機?主公自行準備一番,今日辦妥,明日出發。”
“而且韓遂在金城,他也需要時間準備。主公不妨走隴山道,出蕭關,可以迅速攔住韓遂,以免馬騰與韓遂匯合。”
李儒一邊捏著胡須,一邊眸中光芒閃亮,運籌帷幄。
“好。立刻準備。”董卓也是個膽大包天之徒,一想也對,便拍案而起,下令道。
正如李儒所說,董卓花了半天的功夫,便準備好了車馬糧草。次日便拔營開寨,且讓騎兵先行。
日夜兼程,沒有幾天便向西北出了蕭關,其前部騎兵,更是已經直逼金城而去。
與此同時,朝廷方麵也如李儒所料的一般,用了幾天功夫扯皮、準備,仍然以左將軍皇甫嵩為帥,督軍三萬從洛陽出發,沿著渭水河道,支援略陽郡,並調動董卓出兵。
事情的發展幾乎與李儒的猜測如出一轍,唯有一件事情.……
金城。
韓遂在接到了馬騰的書信之後,便下令全軍準備。他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訓,這一次在金城屯留了部分兵馬,但仍然有馬步軍五萬一起。
一日便準備好了糧草,第二天便出城南下。
大隊人馬行軍,速度當然不快。韓遂剛出金城沒有多久,便聽到馬騰傳來的消息,成宜被殺。
怎麽說成宜也是涼州叛軍首領之一,韓遂有些兔死狐悲之感,跟著歎了一口氣。
然後韓遂繼續南下,又走了一大段路之後,來到了隴西郡。便又聽說了上邽城被攻破,李傕被殺。
韓遂又是歎了一口氣,然後下令全軍加速行軍。
張繡這個小子已經不得了了,如果不遏製的話,簡直是無限長大。最後必然成為心腹大患。
韓遂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在渭水附近安營紮寨,便收到了馬騰傳來的急報,董卓已經出蕭關,屯兵在渭水南岸,打算阻擊他了。
深夜。得到消息的韓遂,披著一件黑色的披風,坐在中軍大帳內,久久無言,身旁的乃是謀臣李能。
“大帥。董卓出兵過於迅速,恐怕是沒等朝廷詔令,便私自發兵。兵貴神速,雖然董卓會承擔一點朝廷的風險,但是從軍事上來說,董卓是贏了。我們很難突破董卓,南下與馬大帥匯合。而馬大帥五六萬兵馬,恐怕也不能打敗張繡。如果朝廷另外還有援兵。我們將陷入不利。不如派人告訴馬大帥,各自退兵據守城池。”
李能歎了一口氣,拱手對韓遂說道。
韓遂從沉默之中掙脫了出來,抬頭對李能點了點頭說道:“先生之言,甚合我意。進取沒有利益,隻會受損。”
說著,韓遂讓李能磨墨,取了一張白布,提筆寫了一封信,快馬加鞭送去給了馬騰。
但是退兵之計已經定下,韓遂非但沒有鬆了一口氣,反而心中更加沉重了。他抬頭對李能說道:“張繡驍勇善戰,人稱“神威天將軍”。我們涼州數十萬大軍,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的。為人果斷敢行。我本來與兄長(馬騰)商議,秋收糧足出兵,拔掉張繡。而張繡卻是出我們意料之外,秋收之前就動手。先殺成宜,後殺李傕,占了上邽城。其人真是涼州英豪。張兒不死,我必死無葬身之地也。 ”
李能沉默了,他能成為韓遂的主要謀臣,也自認為是才智之士。追隨韓遂多年,南征北戰。
他卻從來沒有見過張繡這樣的人,其威力絕人,猶如項羽。用兵出人意料之外,仿佛韓信。
當得起一聲“涼州英豪”。
若此人不死,馬騰、韓遂必然永無寧日。
不久後,韓遂讓李能離開了,次日一早,韓遂退兵回去金城。而隨著韓遂退兵,馬騰獨木難支,也退兵返回了冀城。
董卓兵貴神速,私自出隴山道,與韓遂對峙,卻連仗都沒有打,一點功勞都沒有撈到。
但是他也沒有本事,孤軍深入去金城攻打韓遂,便也隻能大罵一聲,然後灰溜溜的退兵了。
左將軍皇甫嵩更慘,他率領精兵三萬,剛走過五丈原,沒到略陽郡,便得到了馬騰、韓遂的退兵的消息,他也沒有猶豫,立刻班師回朝。
這一戰,張繡殺了成宜得了成宜步軍、人口。
殺了李傕,得了上邽城,以及李傕的一萬精兵。
真是打了自己的仗,然後借著朝廷的威勢,以董卓、皇甫嵩的兵馬,震懾退走了馬騰、韓遂,可謂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