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雄起澳洲> 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風暴(十)--國立大學

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風暴(十)--國立大學

  此時海防區的災民安置點,大明國立大學一年級新生鄭一。正站在某個食物分發點前,拿著擴音大喇叭,大聲敦促災民有序排隊,維持秩序。


  由於大明的臨職大,是移民進入大明的第一站,因此特別注意培養移民的素質。而大明的國籍考試,也特別看重個人素質,所以災民也都非常配合。且明京是首都,生活在這裡的民眾,素質向來都不會差的。


  因此無論隊伍多長,民眾們都有序排隊。這期間,也少有人喧嘩。安安靜靜的,將大明刻意培養的素質,表露無遺。


  不過插隊現象,也不是沒有。但那是安置點剛建立的時候,很多人怕食物不夠,才在私心的驅動下,刻意插隊,丟了素質。結果巡邏的警察,將這些插隊的人,一個個都抓進了看·守所。


  在這前車之鑒下,插隊現象,銷聲匿跡。


  事後這些插隊的人也只是被批評教育了一番,並沒有什麼嚴厲的懲罰。且這些人的認錯態度也較好,又是第一次。在天災下,人之常情,沒必要那樣不近人情。


  而海防區的安置點,則是之前各個機關單位的辦公地。像情報司大樓,就被騰空出來。只是許多民眾,看著情報司三個字,都不敢進去。無論工作人員怎麼解釋,他們都堅決不進情報司,那頭都搖成了撥浪鼓。


  甚至有民眾,寧願和一堆人擠營帳,也不願住進情報司的單獨隔間。


  也是情報司的威名太甚,才使民眾恐懼至此。


  既然強求不得,大明也就隨民眾們自願。想住哪裡住哪裡,只要別風餐露宿、違反災民安置秩序就行。


  這個檔口,大明還宣布一個消息。那就是自此以後,海防區解禁,鐵絲網拆除。對外界,完全開放。那些機密性較強的機關單位,則盡數搬到梅爾維爾島。四面環海,也省了拉鐵絲網。相關安保條件,也能大大增強。


  畢竟海防區的區位條件不差,在很多方面,還超過希望區。像港口海灣,海防區就有一個非常優越的范迪門灣。三面環海,正面還有梅爾維爾島擋著。海上來的大風大浪,都被拒之門外。


  在設為禁區的時候,范迪門灣只有大明的造船廠進駐。那利用率,也是相當低。現在開發出來,前景必然廣闊。


  一些商賈聽到這消息,也激動非常。第一時間,就跑到海防區征地。那海灣附近,更是商賈扎堆。但大明官方,卻給這些積極性很高的商賈潑了盆冷水。


  宣告說海防區的土地,都為官方所有。任何土地買賣,都會在日後的重建計劃中,集中拍賣。


  只要經過大明官方的手,價格,向來都不會低了。商賈們,也只能心疼的掏錢買地。


  說起來,也是希望區毀得太徹底。那洪災中暴露出的區位劣勢,讓大明高層清楚的認識到,希望區再也不適合成為大明的經濟重心,政治腹地。


  所以海防區,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地。


  其實大明也不是沒想過遷都!但考慮到南北距離,經濟發展程度,開發現狀,明京無疑是最合適的。便只好將經濟重心遷到海防區。而政治重心,則遷到臨北區。


  距離陸地遠一點,也預防海上的威脅。儘管大明的海軍自會保護大明的海疆安全,明京附近,也有很多炮塔。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多重保障,總是沒錯的。


  只是這些和鄭一沒什麼關係,此刻他看著災民們,心滿意足的接過吃食,說著對大明、對總統、對他們志願者的感謝之語。鄭一心下,也湧出幾分感動。


  本來他應該跟著金煞海盜團的新『骷髏王』-王春風,在東海做個逍遙的海盜的。只是王春風憑著自己替大明賣命的功勞,硬生生將他送進大明國立大學進修。


  要知道,大明國立大學可是大明建立最早、地位最高、教育最完備的學府。除非天資聰穎,或者後天極為刻苦努力。否則很難通過大明國立大學的招收條件,踏入這座象牙塔。


  很多鉅賈大賈,高官顯貴,就在自己的兒女身上投了不少錢,才好不容易讓他們通過考試,進入人人艷羨的學府。


  所以能進這所學校的人,都不是什麼等閑之輩。在他們畢業后,也都是前途無量。王春風將鄭一送進這裡,也是存了讓他多結交朋友,擴寬人脈的心思。


  當然,高等學府,第一要義就是接受教育。所以鄭一在這裡進修,思想上,也會獲得質的飛躍。


  鄭一明白王春風的良苦用心,也感謝王春風的大恩。更是刻苦學習,發展人脈。


  只是大明國立大學建在希望區,在洪災面前,也沒能倖免。整個校園,都被沖得七零八落。十一棟教學樓,也全都損壞。雖然沒塌,但安全隱患極大。


  因此鄭一他們,暫時也不得不停課了。便響應學校的號召,幫著安置災民。


  說實話,儘管他早就知道大明仁義。但萬萬沒想到,大明會仁義至此。又是發吃的,又是安排住的。還幫著建房子,補償災民們的損失。雖不是全部,但補一點是一點。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像他從前生活在清國的時候,碰到天災,糧價就飛漲。官吏士紳,更是挖空心思的發災難財。別說救濟,不欺負人就已是格外開恩了。


  朝廷發下來的救濟糧,也被層層盤剝。等煮到鍋里熬成粥,稀得跟清水似的。少得可憐的米,還是成年糙米。喝進嘴裡,又苦又澀。


  還是隔三差五的,有一頓沒一頓。那餓死的人,一茬又一茬。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哪像大明,如此重視人命。


  其實當時朝廷要是有大明一半仁義,他的妹妹,就不會餓死。自己的爹娘,也不會將他賣給別人做奴才。以致淪落到海盜的境地。


  不過世事無常,若不是有這段經歷,他也不會被王春風收為義子,有今天這般造化。


  想到這,他也甚是感慨。(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