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
大明皇宮,紫宸殿。
葉應武展露出來的強硬態度確實讓這些臣子們吃了一驚,陛下是典型的能動手就絕對不動口的存在,這很多人是知道的,但是他們還是沒有想到葉應武竟然會如此行事。這可是直接就摘掉了一名吏部主簿的頂子,要知道對於現在缺少官員的大明來說,葉應武這可絕對不只是生氣那麼簡單。
這是在赤果果的展現自己的威嚴啊。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吏部尚書汪立信緊跟在文天祥身後站出來,「陛下,殿試之舉行應就在左近,臣懇請陛下挑選監考之大臣。」
汪立信聲音洪亮,顯然並沒有因為葉應武剛才的威勢而有所退縮,同時他此時根本不給別人站出來的機會,擺明了是站在葉應武這一邊的。
葉應武點了點頭,殿試由皇帝陛下親自監考,但是也應該挑選一個或者兩個大臣和皇帝一起監考,這兩個大臣當然也是之後負責批閱試卷的主考官,最後由他們將批閱好的試卷結果送給皇帝過目。
「學士院大學士鄧光薦,禮部左侍郎廖瑩中負責殿試,」葉應武朗聲說道,「兵部尚書劉師勇,鎮江府水師都督張順負責校場武試!」
「臣遵旨!」被葉應武點到的四個人同時站出來,朗聲應道。
「諸位卿家可有意見?」葉應武點了點頭,轉而將目光投下去。
下面文武百官都只是一拱手,沒有多加反駁。本來葉應武金口一開,實際上就已經沒有他們可以多加選擇的機會了,更何況葉應武挑選的這幾個人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職務高低搭配都滴水不漏,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那好,正好趁著這個機會,朕還有一事。」葉應武緩緩說道,「朕的皇長子以及幾位皇子、公主年紀都已經到了,應該考慮教育之事。所以朕需要挑選幾位少傅擔任指導皇子和公主課業的事情。」
整個大殿上所有官員頓時都打起精神,挑選少傅,他們多少也都聽到了風聲或者能猜測到,而此時葉應武開口,更是代表著這朝會到了第一個小高(和諧)潮,而如果那些已經一退再退的世家們不想死無葬身之地,此時自然就不能再坐以待斃了,哪怕是之前葉應武確實展現出了強硬手腕。
無論對於哪一個朝代,少傅和伴讀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少傅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在執政早期的朝中重臣,而與下一任皇帝年歲相當、沖齡為伴的伴讀則很有可能成為執政後期的重臣,可以說選出來少傅和伴讀就等於選出來新皇登基之後的朝廷領導班子,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哪怕是頭上只是掛著一個少傅的頭銜,都等於躋身或者將要躋身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比如清代的鰲拜,因為一個少保的身份,而能夠在康熙登基之後常年把持朝政,甚至成為阻礙新皇執政的眼中釘、肉中刺。
足可見只要能夠得到少傅的身份,而或者自家子孫得到伴讀的身份,都代表著皇帝無與倫比的信任和家族未來的輝煌。
而且一向少傅和伴讀位置的選擇,都是皇家向朝中重臣以及對朝廷統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世家們的一個妥協,他們保證皇權的平穩過渡,而皇家也保證他們後代的榮華富貴。
所以很多人在之前就多有猜測,葉應武說不定會藉助這個機會向世家示好,畢竟現在大明南北戰火如荼,根本容不得世家再繼續在國內攪得天翻地覆,所以對於葉應武來說,如果此時能夠以這樣的方式來向世家示好,甚至雙方趁著這個機會的話談判達成和解,那麼這已經洶湧滾動了太久的暗流,就終於可以平息了,哪怕是最後也沒有分出來勝負,但是至少大家現在可以鬆一口氣。
而似乎世家也有這個想法和期待,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和葉應武大戰一場,就算是僥倖獲勝,以元氣大傷來換取葉應武的退步,可不是什麼划算的事情。世家能夠運轉,不在於其代有才人出——即使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這也很難做到,而在於其能夠在一代一代的延續之中維持自己的地位,維持自己的實力。
世家的實力是幾代人用數百年積攢起來的,如果和葉應武這等直二愣子脾氣的皇帝陛下直接衝突的話,損失肯定小不了,很有可能世家幾代人的努力都將化為烏有,所以那些世家也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對於葉應武的態度還有期待。
不過很顯然葉應武在大朝會剛開始就給予世家一個再準確不過的答覆,想要和談,沒門。
這是一場雖然沒有硝煙,但是同樣殘酷的鬥爭,而鬥爭的根本,就是為了爭奪這天下真正的話語權。
葉應武是依靠軍隊起家的,其稱王稱霸的過程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唐末的藩鎮,和前宋的開國過程差不多,可以說並沒有得到世家太多的支持,因此實際上世家並沒有在朝廷中扮演多少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世家咬著牙必須要和朝廷一較高下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想要憑藉葉應武的讓步而一腳踏入朝中,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世家的延續和生存。
否則以他們以往牆頭草的性格,當然不會如此輕率的去和朝廷如此大張旗鼓的動手。
葉應武剛剛說完,文天祥便不慌不忙的站出來,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舉薦翰林院大學士劉辰翁,劉相公出身白鷺洲書院,師承前朝江相公和歐陽山長,學富五車、文采斐然,藏經綸於胸腹,懷大志於心中,坐則有煮茶論道之才,站則有指點江山之能,自執掌翰林院以來,兢兢業業,克己奉公,此為實所共鑒,故臣以為,以劉相公為少傅,合情合理。」
劉辰翁是翰林院大學士,又是文天祥和葉應武的同窗,來擔任這少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少傅還是需要一個有才能的人來坐鎮,而劉辰翁的才學當然沒的說。更主要的是劉辰翁到現在都沒有被捲入漩渦之中,誰都不知道他真實的態度是什麼,讓這一個很有可能是中立派的人來擔綱,就算不是最好結果,雙方也都能接受。
總比直接撕破臉皮來得好。
「臣附議!」這一下幾乎是異口同聲,誰都不會在這上面別苗頭。
葉應武點了點頭:「皇子和公主教學之任務,由劉愛卿擔綱,甚合朕心。不過劉卿家畢竟還有翰林院之事務需要承擔,不能總為授業之師來往宮中,所以朕還需挑選兩人為輔,一人專文,一人專武。」
三個人,這是名額,也是陛下的底線。
所有官員瞳孔縮了縮,對於世家來說,在武功上當然沒有多少建樹,一般世家也都是通過在文官職務上作出努力而飛黃騰達的,所以想要拿下這專精武藝的少傅職位,自然是異想天開,所以他們就只有最後這一個選擇,不過陛下真的會好心將這個位置騰出來交給世家么?
畢竟誰都不會忘了,今天上朝還在外面的時候,就有一個人比較高調的出場啊。
一時間所有目光都落在靜靜站在那裡的李嘆身上,這位葉應武的親信幕僚、救火隊員,果然這一次又是被陛下從其餘地方拽過來救火的么?文武百官此時也顧不上身在大殿之上,更何況葉應武本來就給他們這個時機,雖說不敢開口交談,但是片刻之間就不知有多少目光來往。
至於這些目光之中又各帶著怎樣的意味,恐怕只有其主人知曉了。
站在前排的文天祥、謝枋得等朝中重臣則是紋絲不動,似乎這些事情與他們沒有多少關係。
御史台監察御史陳宜中在一雙雙目光的注視下,不慌不忙的站出來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舉薦遼東行省監察御史李嘆,李相公為從龍元戎,這些年拓土夷洲、鎮撫安南、北上遼東,所到之處化荒蕪野蠻之地為我大明之樂土,功勛卓著,且李相公足智多謀,為大明之繁榮嘔心瀝血,堪稱大明新一代之張子房,拓土之功、安撫之績,皆可使李相公滿足陛下之要求。」
頓了一下,陳宜中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有些挑釁的微微回頭,似乎等著有人來反駁。作為公認的葉應武的屬下,陳宜中這個時候站出來明言推舉李嘆,就是擺明了立場要打擂台了。
而陳宜中屬下的御史們也都雙眼放光,自覺不自覺地在周圍人身上掃來掃去。這些平日里的主要任務就是找茬和負責打嘴炮的傢伙們,無疑是大明朝野吵架功夫最強的,可以說他們早就「飢(和諧)渴難耐」了。
不等陳宜中回去,川蜀行省安撫昝萬壽便站出來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有所不妥,李相公雖然功勞赫赫,但是畢竟年紀尚輕,而且其久在地方行走,所學為經世濟民之才,而非現在皇子和公主們所需要的四書五經、聖人學問,更何況據臣所知,李相公雖然是前朝名臣之後裔,但是畢竟生長於海寇之間,非良臣應有之出身,恐李相公自己也未曾出入私塾之中,如由李相公來教育皇子和公主們,臣以為不妥。」
「臣附議!」有昝萬壽站出來,那些還在猶豫的官員們也一個個動作飛快,一時間竟然站出來四五個人,而且都是六部之中較為重要的郎中和主簿。
如果說昝萬壽站在世家這一邊,葉應武倒也能夠理解,當初在川蜀昝萬壽、張珏和高達互成掎角之勢,甚至昝萬壽還對於另外兩個人有統領的關係,結果誰曾想到葉應武橫空出世,瀘州之戰功勞幾乎全都落在了高達和張珏的頭上,導致兩人火箭般躥升,很快就超過了昝萬壽,所以昝萬壽當時就對葉應武有所不滿,再加上他世家的出身,所以此時站出來表示反對在葉應武的預料之中。
對於昝萬壽,葉應武本來就有所提防,這個人頗有才能,在歷史上也是統籌川蜀各路軍隊和蒙古韃子浴血奮戰了十餘年而不敗,所以葉應武也不想讓這一個人白白浪費了,畢竟大明現在最缺少的就是官吏。川蜀的高達和張珏都帶軍在外,所以川蜀省內就只能交給昝萬壽,這樣才能服眾,並且葉應武也知道就算是昝萬壽和自己政見不合,在處理事務上他卻絕對不會做對不起大明的事情。
更何況葉應武也不是沒有其餘的準備,川蜀行省巡撫王世昌作為葉應武一手提拔上來的心腹,其主要責任實際上就是和昝萬壽形成制衡。
真正讓葉應武沒有想到的是,那些平日里的中間派或者牆頭草們,竟然如此整齊劃一的站在了世家那一邊,葉應武可不會天真的以為這些傢伙只是簡單的在剛才那一小會兒的功夫中就做出的選擇——這些官場上的中間派們一向是以「不參與、不站隊」作為為人處世準則的,這也是葉應武為什麼會選擇任用他們,至少這些人還能幹一些實事。
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也被世家收買了,更或者這些傢伙本來就是站在世家這一邊的,之前只是保持沉默沒有表態。
葉應武眉毛一挑,並沒有著急開口,不過他臉上一閃而逝的怒意,只要敏銳一點兒的人都能夠察覺到。下面的官員們心中暗暗吸了一口氣,看來這李嘆還真是陛下心儀的人選,現在受到這麼多人的反對,難怪陛下會生氣,不過現在應該還沒有觸動陛下的底線。
「昝相公何出此言?」吏部尚書汪立信沉聲說道,「古人云,英雄不問出處,李相公之才能以及其治國理政之手腕,乃是有目共睹。更何況昝相公一味的強調李相公沒有受過學堂私塾之中的教育,難道昝相公不知道,古有甘羅十二歲拜相,如何能受過私塾教導,就算是前朝也有我等敬佩之江萬里相公出身山村之中,同樣能登堂拜相,並且有令我等佩服之豐功偉績,由是而觀之,就算是李相公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也不妨礙李相公本事有才能。」
汪立信開口便將江萬里抬出來,讓文天祥、劉辰翁和鄧光薦等出身白鷺洲書院的人都下意識的豎起耳朵,別的不說,如果有人敢貶低江萬里的話,那麼他們第一個不答應。
「話雖如此,但是汪相公可曾想過,」一名郎中沉聲說道,「李相公雖然有如此才能,但是可能將此傳授給皇子和公主?我等認可昝相公,也多是出於如此考慮,畢竟諸位皇子是大明的未來,而公主同樣代表皇家之顏面,所以這少傅不僅應該自己學富五車,更應該有教書育人、授人以漁的功夫,否則就算是再才高八斗又有何用?」
「臣同樣有如此之顧慮,陛下,諸位皇子和公主之教育不比其他,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汪立信冷笑一聲,沒有多加反駁。
「諸位同僚沒有和李相公交談過,如何知道李相公沒有這樣的才能?」一名御史霍然出列,朗聲說道。
「那你難道和李相公多有往來,所以對李相公頗為了解?」一名主簿不疾不徐的說道,「只是不知道你們這一個是朝中御史,一個是邊疆重臣,如此來往,只是同僚之間相交,還是······」
他雖然沒說出來,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話外之意,還是結黨營私?
古往今來官場上的大忌,便是朝中臣子和邊疆重臣來往過密,所以現在問題一下子轉移到這上面,讓那個年輕的御史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一時間竟然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這種問題,萬一回答錯了就是萬劫不復啊,而且還不只是自己,會牽連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