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宣父猶能畏後生
如果說朝廷和世家一切矛盾激化的導火索,恐怕就是南京城這幾個大世家煽動百姓到鐘山腳下抗議的事情。可以說正是這一件事將所有世家推到了葉應武和朝廷的對立面,而葉應武也出人意料的直接採取行動,一夜之間將這幾個率先動手的世家直接拿下。
可以說葉應武的雷霆手段讓很多人都目瞪口呆,但是也徹底斷掉了世家和朝廷之間攜手並進的最後一線可能,之後雙方就只有真正的「兵戎相見」。這個案子雖然不能算是一切鬥爭的根源——根源更應該歸於世家感受到自己利益受到威脅而對朝廷的不滿——但是絕對是這鬥爭由暗流轉化為漩渦的推動力。
而現在葉應武將反擊的點又落在了這個案子上,分明是有始有終的意思。雖然不知道這個案子到底是怎麼判下來的,但是昝萬壽而或者張全,都很清楚,這必然是對世家的沉重打擊。畢竟三名主審都是站在葉應武這一邊的,怎麼會有他們的好果子吃?
夏士林看也不看昝萬壽他們或多或少投過來的目光,他手中的這一份奏章就像是一本判決書,不僅僅是代表著京城世家的命運,更代表著葉應武為天下世家選擇好的命運。
葉應武微微頷首,夏士林當即開口念道:「『鐘山百姓經人唆使聚眾鬧事』一案,經由大明刑部尚書夏士林、吏部尚書汪立信和御史台監察御史陳宜中共同審理判決,決定判處主犯楊琦流放安南,九族之內家人財產一併抄沒充官,從犯周亮、馬賀流放大理,因其涉案較淺,只抄沒三族直系家屬財產,判決書臣如數抄錄在奏章上,還請陛下過目。」
唆使百姓鬧事這種罪過,可大可小,如果向大處說,就算是定一個謀反的罪名也沒有問題,而如果向小處說,最多就是一個擾亂治安。而夏士林他們做出的判決並沒有和之前判決吳革那樣狠辣,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照顧」到了犯人的家屬,要知道在之前判決吳革等人謀反大罪的時候,家屬實際上都是減刑了的。
既然葉應武這一次想要對付世家,那麼世家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是誰實際上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把和這幾個人有關係的所有親屬連根拔起,因為正是這麼多人織就的一張大網構成了整個盤根錯節的世家勢力。按理說以流放安南和大理這樣的罪過——現在單單就流放來說,最嚴厲的是流放遼東和南洋島嶼,尤其是之前南洋海軍艦隊發現的「澳洲大島」——並不算得上什麼大罪了,甚至現在的安南和大理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停靠地,一個是大明重點經營建設的吐蕃和南洋屏障,絕對算不上荒山野嶺,而且有了海上的飛剪快船和陸地上的直道,甚至都算不上很遙遠。
所以實際上從這個審判結果來看,對於主要當事人的懲罰算不上重,尤其是相比於吳革等人當年遭受的凌遲,不過從抄沒九族和三族財產家眷來看,這懲罰又絕對算不上少。畢竟一個世家的主體就是直系的三族,然後再由直系三族向外延伸,形成一個枝繁葉茂有如大樹的世家,而將三族抄沒,基本就等於將這個世家的支柱打斷了。
這幾個當初跳出來引起整個鬥爭的世家,算是徹底完蛋了。
昝萬壽麵無表情的聽著,這幾個京城的世家實際上都算不得什麼龐然大物,畢竟南京城的重建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這些曾經在建康府發展的世家自然不可能有太大的力量。可以說他們只是被所有世家推在前面的第一批犧牲品,對於這幾個世家倒下了,昝萬壽並沒有太多的感覺,這些傢伙既然傻乎乎的被利用成這個樣子,那也沒有什麼好憐惜的。
現在昝萬壽更關心的葉應武會採取怎樣的下一步行動,一向喜歡先防守,再猝然發難、一網打盡的陛下,絕對不會僅僅局限在收拾掉京城的這幾個世家。
此時此刻的昝萬壽,已經做不了其餘的,只能靜靜等待命運的宣判。
「諸位卿家可有異議?」葉應武淡淡說道,隨手翻著奏章,實際上這奏章他已經看過了,更甚至這樣可大可小的案子,根本沒有必要弄到這大朝會上來解決,平日的小朝會實際上就可以做出判決,畢竟那些辛辛苦苦趕過來的地方官員,十有八九不會在意京城中幾個家族的興衰,更甚至如果沒有朝廷邸報的話,很有可能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京城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
「那好,准奏!」葉應武頓了一下,點頭說道。
他話音未落,禮部左侍郎廖瑩中大步站出來:「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
一雙雙目光幾乎同時落在了廖瑩中身上,廖瑩中是什麼人,他們可都清楚,當年賈似道的左臂右膀,可以說賈似道的政令基本上都是通過廖瑩中來進行的,其中就包括田畝制度改革,曾經遭受很大的阻力,而正是在賈似道的支持下,廖瑩中和翁應龍全力推動改革,最終落實下去,只可惜這改革的好處還沒有收到多少,賈似道就已經徹底沉迷於后樂園的山水酒色之中,不問政事,而廖瑩中和翁應龍也就沒有辦法更進一步,只能全力維持這樣的格局。
可以說廖瑩中是世家的眼中釘和肉中刺,當年他對世家造成的打擊和傷害,世家是不會忘的。而廖瑩中當然也不傻,是葉應武在這亂世之中保住了他的性命,又是葉應武讓他重新回到朝廷中樞,這樣的恩情廖瑩中可不會不管不顧,更何況對付世家本來就是廖瑩中必須要做的,畢竟朝堂上的鬥爭同樣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廖瑩中可不會天真的以為自己不去招惹世家,世家也不會找自己的麻煩,現在的世家只是滿頭跳蚤自己撓不清楚,一旦等他們緩過氣來,就是來清算和廖瑩中的舊怨、和陳宜中他們新恨的時候,所以趁著現在廖瑩中可不介意全力以赴徹底將世家打倒。
更何況葉應武早就已經寫好了劇本,現在廖瑩中需要做的,不過就是照本宣科。
昝萬壽暗暗咬牙,廖瑩中突然跳出來多少讓他有些吃驚,畢竟在之前他們一直以為李嘆是陛下專門拉來的救火隊員,而現在才意識到,實際上李嘆只是葉應武做的一個迷惑他們的活靶子,當他們把一切關注都落在李嘆身上的時候,其餘的官員便會全力以赴反擊。
現在這冒出來的廖瑩中便是其中之一,雖然昝萬壽不知道廖瑩中想要說什麼,但是無論是廖瑩中早就名動天下的能力和才學,還是他禮部左侍郎的身份——在禮部尚書暫時空缺的情況下實際上就是代表禮部——都容不得昝萬壽小覷。
廖瑩中當即朗聲說道:「陛下,在過去的兩年之中,臣走過了我大明江南、兩淮和川蜀,受陛下之所託考察各地百姓之生計、州府政策頒布發行之情況,當然還有各地學堂、道路等建設之情況,江南華夏曾有之半壁江山,今日繁華昌盛更勝往昔,而兩淮、川蜀、河洛的大明新收復之土地,重建也是如火如荼,然臣以為,我大明想要進一步向前,當務之急還是人才,更或者說是應當如何培養出對大明有用之人才。而臣所見,讀書考取功名讓很多人趨之若鶩,但是實際上朝廷用不到這麼多的士子,反倒是很多其餘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
廖瑩中說完,大多數的官員們臉上神情都是變了變,如何培養人才,古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好的人才才能夠保證王朝的永世興盛,而現在朝廷採取的科舉考試製度,是繼承自隋唐和前宋選拔人才的制度,到現在已經有六七百年了,可以說已經發展到完美的程度,不知道廖瑩中此時提出「如何培養人才」,所為何意?
鄧光薦皺了皺眉,剛想要站出來,他身邊的劉辰翁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衣袖,狠狠搖了搖頭。鄧光薦怔了一下,本來還想要說什麼,不過似乎感受到大殿上越來越凝重的氣氛,終於還是退了回去。
對於這個廖瑩中,鄧光薦說實在並沒有什麼好感,而廖瑩中此時提出這個問題十有八九是想要批判科舉制度,這讓鄧光薦這個接受正統教育思想這麼多年,又是主管教育的官員如何能忍受,但是在這時候鄧光薦也沒有別的選擇,他如果此時魯莽的衝出去,很有可能擾亂葉應武的布置。
相比於其餘的,鄧光薦還是選擇相信葉應武。
文天祥此時也一甩衣袖站出來,這個前朝的狀元、當今的左丞相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廖相公所言所問頗有道理,古往今來,治國之策可以從聖人書中學到,但是其餘很多方面的知識卻難以在聖人書中尋覓,比如工部研發火器的技術,如果不是陛下將工匠集中起來,集思廣益,恐怕現在大明北伐將要付出更多的犧牲。而之前在疏浚運河、建造直道等上面體現出來的缺少人才,也應該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大明收復的北方土地和州府正是斷壁殘垣、百廢待興,所以現在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有治國之能的人才,還有能腳踏實地、有設計規劃以令平地起高樓的人才。」
頓了一下,文天祥猛地側頭,目光在臉色各異的官員們身上掃過:「現在大明需要的,不只是會熟讀聖人書的官員,也不只是胸懷韜略有治國之大才的官員,還有精通一門,能夠支撐起一角天空的官員。」
張全和昝萬壽皺了皺眉,廖瑩中和文天祥這是什麼意思,這似乎和世家沒有什麼關係啊?
而廖瑩中不等其餘人開口,直接沖著葉應武一拱手:「文相公所言正合臣之心意,因此臣奏請陛下,以金陵護理學院、臨安醫學院為參照,開設更多偏向一門的學院,以為我大明培養專門之官吏,專精之官吏!能精一門以到極致者,自當有權入中樞。」
此話一落,郭守敬等幾名工部大臣率先站出來:「臣附議!」
緊接著文天祥、謝枋得、劉師勇、汪立信等人也紛紛站出來:「臣附議!」
一時間整個朝堂上被這「附議」的聲音所籠罩,而昝萬壽和張全也終於明白過來,臉色登時大變。
如果說剛才陳宜中那一招反擊還只是小的釜底抽薪,那麼葉應武這一次反擊就真的是徹頭徹尾的釜底抽薪、對世家連根拔起了。
昝萬壽下意識的抬頭看去,葉應武正含笑看著他,只不過這笑容之中帶著讓昝萬壽心驚膽戰的冷意。
——————————————————-
大明後宮御花園。
秋風颯颯,吹動水面,蕩漾起層層漣漪,羅幕珠簾都在這風中搖晃。
陸婉言下意識的抬頭看了看天空,太陽還在東面,距離大朝會結束應該還有很長的時間,但是陸婉言已經有些等不及了,甚至可以說不只是她,這萬眾矚目的大朝會,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
「婉娘姊姊,」惠娘笑著坐下,看著陸婉言交纏在一起的雙手,那手指因為用力的原因而有些發白,「在擔心夫君么?」
「能不擔心么,」陸婉言這一次沒有反駁,「這一次大朝會是夫君和世家之間第一次正面打擂台,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次朝堂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雖然夫君並不會因為失敗就真的丟失掉皇位,但是這些年打拚的心血還有大明皇室對於天下大權的控制,可就徹底丟掉了。」
惠娘微微頷首,如果葉應武失敗,實際上直接受到傷害的肯定是陳宜中等在前面打頭陣的,被波及的也應該是後面的文天祥和謝枋得等已經被打上葉應武標籤的大臣,但是要真的說受到影響和損失最大的,肯定還是葉應武本人,一旦讓世家能夠更進一步,那麼葉應武等待的就只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大權落入別人的手中。
「夫君想要勝出,其實也很簡單,」惠娘不慌不忙的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只要不給世家喘息的機會,直接將和朝廷作對的世家連根拔起,那麼就算是其餘世家之前還有和朝廷叫板的膽量,這個時候也得掂量掂量了。」
「惠娘妹妹看的可真是清楚呢。」腳步聲再一次響起,卻是趙雲舒和絮娘聯袂而來,發出這一聲近似於調笑的感慨的,正是絮娘。
惠娘嬌嗔道:「絮兒姊姊就知道調笑我!」
「你絮娘姊姊這句話說的還真沒錯,」趙雲舒輕笑一聲,看著蕩漾著漣漪的水面,聲音漸漸平淡下來,「夫君之前取天下的過程確實是有些快,所以也導致很多地方州府還得仰仗地方上的世家代為維持秩序,這也就使得在前宋已經逐漸銷聲匿跡的世家再一次有重返朝堂、執掌天下大權的架勢,這是夫君想要在短短几年中戰勝蒙古韃子,從而不給蒙古人以喘息之機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而現在夫君已經有能力收拾山河,世家在夫君新規劃的構架之中自然也就不適宜,所以夫君肯定會以組建新的上層來取代世家的方式,藉此機會將世家徹底剷除。」
古往今來,新勢力的崛起必然是踩著舊勢力的屍體,中間絕對不可能有和平而穩定的過渡。從前唐到前宋是天下大權從藩鎮向士人階層的過渡,中間五代十國絕對可以算得上華夏民族的血淚史,而在前宋和現在的大明之間,也必然會存在著權力從士人階級和舊的世家勢力手中向葉應武所代表的嶄新階層的過渡,而這個權力更迭的過程,現在還沒有流過多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