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溫侯重生> (92)呂布三箭平敵將,劉備苦勸法孝直

(92)呂布三箭平敵將,劉備苦勸法孝直

  馬超帶著數千并州、涼州合編的精銳騎兵衝破敵軍阻攔攻進敵人前軍大營后,因報仇心切根本不管自己身後的士兵們,一個人徑直奔著敵軍人數最密集的中軍大帳沖了過去,他這一衝不要緊,身後的馬雲騄和袁若男可就遭了秧,原本這兩個人擔心馬超一個人衝進前軍大營有危險,便不顧呂布的囑咐也跟著沖了進來,大部分兵馬都被攔擊在營門外,只有數百禁衛跟著他們沖了進來,原本有馬超打頭陣,有數百禁衛周身保護兩人還能勉強應付,現在馬超一撂挑子奔著敵人本陣中心沖了過去,原本應該由馬超對付的數千騎兵一下全都奔著馬雲騄和袁若男涌了過來,一下子便把兩人分隔開來。


  馬雲騄舞動迎鸞槍反手一槍把面前馬上的兩個飛熊軍騎兵刺於馬下,身後兩名禁衛立刻沖了過來擋在馬雲騄身前,馬雲騄抬頭四下尋不見馬超,心中不由得焦急起來,馬雲騄何其聰明,當即便想到馬超是奔著敵人中軍大帳衝過去了,正想前往援助,轉頭卻發現一旁的袁若男正被數千敵軍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並不是說袁若男武藝太差,而是吃了手上兵器的虧,眾所周知,劍,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武經)————劍,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舞動時向正反兩邊施展都具有殺傷力,用劍尖攻擊可以輕易穿透甲衣。是非常危險的武器,常使人險像叢生。是一種單純為了殺人而存在的兵器。袁若男手上的青冥劍傳自師傅王越,據傳聞此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太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這蕩蕩宇宙、偌大的乾坤。後來共工撞倒不周山,捅破了天,亂了世界。幸得女神女媧採石補天,方使得人間太平。


  那女神女媧補天之時,余留了幾塊奇石,棄余昆崙山荒野一山谷之間,這些奇石納了日月精華,天地靈氣,自成了通天曉地的本領。其中有三塊石頭,當年補天之時曾被女媧娘娘含余口中,然而未能承補天大任。女媧將三塊奇石按其靈力一一命名,一曰「威」,指神威至尊;一曰智,指通曉天地之睿智;一曰「武」,指毀天滅地之威武。時光悠悠,又是無數個甲子過去了;「武」者化身為一塊玄鐵,為鑄劍名匠歐冶子所獲,鑄劍名匠歐冶子偶然發現女媧補天遺留奇石,耗盡畢生精力鑄劍,未成。臨終前,歐冶子之女冥兒不忍見父親抱憾,毅然跳入熔爐之中,一時間,烈焰衝天,天地無光,一柄寶劍破爐而出,劍身青光幽幽,寒氣冥冥。又因冥兒跳爐之時,全身青裝,故名為青冥劍。


  劍的攻擊特點是飄逸俊朗,瀟洒靈活是俠客行走江湖鋤強扶弱的首選兵器,可是在亂軍之中廝殺,即便是再鋒利的寶劍面對人海戰術和佔盡了長度優勢的長矛朴刀就算是本領通天也難以施展。只見四名飛熊軍士兵高舉長矛逼住袁若男,一名身穿盔甲手持大鎚的飛熊軍副將閃身到袁若男身後舉起鐵鎚奔著袁若男后心便砸了過來,飛熊軍中多有奇人異事力大無窮之輩,眼下看著一把鐵鎚部下百斤,當真被掄到袁若男身上就算是請來名醫華佗怕也無法救治勢必命喪當場,馬雲騄見狀縱馬上前便要相救,偏巧在這時刺斜里殺出一彪軍馬攔在了馬雲騄面前,為首的三名副將一個使一對鋼叉,一個拿著一雙短把鎏金鏜,中間一名彪形大漢手中一邊旋轉著流星錘一邊沖著馬雲騄大喊道:「馬家丫頭哪裡走?還不快快下馬受降,看你這標緻的模樣,本將軍倒是真不忍心下手殺你,哈哈!」馬雲騄定睛一眼,方知眼前這三人都不是等閑之輩,那個使鋼叉的喚作九天夜叉竇凌霄,據說他手上這一雙鋼叉快若閃電可在轉眼之間取人首級。另一個拿著鎏金鏜的號稱五丁力士伍奔,是三人中以力氣見長,據傳聞其人與兩頭蠻牛角力而不相上下,自詡為可以比擬先秦時期開山金牛道的五丁力士(蜀國是一個富庶的地方,那裡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但是在望帝死後幾百年出了一個昏聵的國王,他無德無能,驕奢淫逸,只知道搜刮民財。當時與蜀國的北方接接壤的是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託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但是石牛很重,怎麼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於是又生出一計,託人向蜀王講: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願意無私奉獻。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後,欣喜若狂。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一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著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鑽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於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突然山崩地裂,大蛇和五丁力士都被壓死在山腳下,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峰,這五座峰都就是五丁力士的墳墓。後人把這五座山叫做「五丁冢」。秦王五女及迎送都變成石頭。秦王聽說五丁壯士已死,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最後一個同馬雲騄對話的乃是樊稠心腹大將之首,星靈王李顛,他手上的流星錘變化多端令人防不勝防。這三人原來是縱橫甘涼的馬匪,馬雲騄和馬休曾奉命率軍清繳他們,因抵敵不過馬家鐵騎的強悍戰鬥力,三人便率眾投靠樊稠,雙方也因此結下了梁子,沒成想冤家路窄,居然在這遇到了。馬雲騄急著救出袁若男根本沒心思和這些馬匪過多糾纏,當即舞起迎鸞槍沖了上去,對方知道馬雲騄槍法厲害也不敢大意,遂三人聯手圍攻馬雲騄。


  話分兩頭,再說袁若男被四名敵軍逼得無法還擊連連後退,身後的一名高舉大鎚的敵軍將領看準時機掄起鎚子便奔著袁若男身後砸了過去,說時遲那時快,但見一道黑影閃過,那名舉著大鎚妄圖偷襲袁若男的敵軍將領連鎚子帶人筆直的飛了出去,袁若男舉起青冥劍剛剛架住敵軍攻來的實幹長矛四桿長矛突然感覺身後站過來一個人,隨即自己便被攔腰抱起。袁若男定睛一看發現來人竟然是呂布,頓時按下心來,呂布緊抱袁若男手中方天畫戟一揮,迎面攻來的十幾支長矛便被一掃而斷,此時身後一人舉起短刀就要偷襲呂布,袁若男見呂布專註於應付身前的敵人,便舉起青冥劍想要斬殺身後那妄圖襲擊呂布的人,卻未料想呂布轉過身去沖著那人一聲厲喝,當即嚇得那人目瞪口呆半天沒有緩過神來,呂布放聲大笑抬手就是一戟,當即把那人斬殺在面前。一眾衛士見呂布趕來支援,頓時歡呼不已,各自也越發賣力,呂布放下袁若男,抖動方天畫戟橫掃出去轉眼之間面前三十幾名敵人便被呂布斬殺,袁若男眼前瞬間開闢出一塊空地。此時袁若男也被呂布的武藝所驚訝道,儘管已經習慣了世人崇拜自己將軍,習慣了自己的將軍被人山呼為天下第一,但是眼下親眼目睹呂布近乎逆天的武藝袁若男還真的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可怕了,剛剛面前還人山人海,大批的長矛奔著自己蜂擁而來,呂布不過伸了伸懶腰揮了揮胳膊,幾十號人就倒在了地上。只見呂布把方天畫戟放地上一戳,頓時震起一陣煙塵。數千飛熊軍見呂布縱身擋在面前一副表情悠閑的樣子,又看到地上殘缺不全的同伴的屍體,各自咽了一口口水,緊握著兵器的手也開始抖動,呂布見狀,抽出方天畫戟準備上前把他們一網打盡,此時袁若男卻在身後輕聲呼喚道:「奉先,算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啊!」呂布聞言回頭笑道:「若男,沙場之上沒有人情禮法,你不殺人人就殺你,這是鐵血法則。」話音剛落,對面敵軍軍陣本著呂布迎面射出一支暗箭,未料想早有防備的呂布抬起右手舉起方天畫戟輕輕鬆鬆的便打落了突襲而來的暗箭,呂布表情一變轉過頭去沖著對面敵軍一笑,臉上驀然籠罩了一層殺氣:「他們的生或者死,都不是由我來決定,而是他們自己!」這一番話說出口,一眾飛熊軍士兵還以為呂布要大開殺戒了,嚇得急忙丟下兵器掉頭就跑,呂布剛想轉身和袁若男說話,就聽到身後袁若男指著前方說道:「將軍,你看,雲騄快要撐不住了。」


  原來剛剛大批的飛熊軍沖了過來把袁若男和馬雲騄一分為二,此時呂布解決了圍攻袁若男的敵軍,可是所有人卻全部壓倒了馬雲騄那邊去。只見伍奔揮動一雙短把鎏金鏜奔著馬雲騄迎面砸了下來,正面牽制住馬雲騄,李顛和竇凌霄一個使用流星錘、一個使用鋼叉一左一右走馬燈般偷襲馬雲騄,馬雲騄左支右絀一個不留神便被竇凌霄的鋼叉劃破了左臂上的衣服,呂布在遠處看的真切,見三個大男人居然聯手圍攻一個小丫頭,還用如此卑鄙的手段,頓時起上心頭,只見呂布把方天畫戟往地上一插,打了一聲口哨招呼過來赤兔寶馬,抬手從馬鞍旁取下靈寶弓瞄準前方張弓搭箭嗖嗖嗖就是三支雁翎箭,李顛和竇凌霄正打算聯手偷襲馬雲騄的戰馬,沒想到兩支羽箭破空而出正中兩人咽喉,馬雲騄反手一槍壓制住面前的伍奔,正在向是誰幫助了自己,只聽到「嗖」的一聲箭響,第三支羽箭破空而出正中面前伍奔的額頭,呂布提著兵器走過來沖著馬雲騄說道:「雲騄,怎麼樣?」馬雲騄不滿道:「奉先哥哥,我對付的了。」呂布打斷道:「萬一你對付不了,子龍那邊我就真對付不了了,不開玩笑了,你和若男立刻帶人去后軍大營匯合法正,這邊交給我了!」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軍勢》曰:「無使辯士⑤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⑥。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威權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⑦。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⑧也;故世主秘焉。」后軍大營里,劉備正沖著法正侃侃而談道「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論,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該歸功於誰。五帝效法天地運行,增設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間,互相推讓功勞。四海之內,教化順利實現,黎民百姓卻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用臣屬不需依靠禮法和獎賞,就能做到君臣和美無間。三王用道德治理民眾,使民眾心悅誠服。三王制定法規,以防衰敗,天下諸侯按時朝覲,天子的法度實行不廢。雖然有了軍備,但並沒有戰爭的禍患。君主不懷疑臣屬,臣屬也不懷疑君主。國家穩定,君位鞏固。大臣適時功成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睦相處而無猜疑。五霸用權術統御士,以信任結交士,靠獎賞使用士。失去信任,士就會疏遠了。缺少獎賞,士便不會用命了。《軍勢》上說:出兵作戰,重在將帥有專斷指揮之權。軍隊的進退如果都受君主控制,是很難打勝仗的。《軍勢》上說:對智者、勇者、貪者、愚者的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喜歡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喜歡實現自己的志向,貪財的人追求利祿,愚魯的人不惜性命。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人的微妙權術。《軍勢》上說:不要讓能說會道的人談論敵人的長處,因為這樣會惑亂人心。不要用仁厚的人管理財務,因為他會曲從於下屬的要求而浪費錢財。《軍勢》上說:軍中要禁絕巫祝,不准他們為將士們預測吉凶。《軍勢》上說:使用俠義之士不能靠錢財。所以,義士是不會替不仁不義的人去賣命的,明智的人是不會替昏聵的君主出謀劃策的。


  君主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大臣就會背叛;君主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就會喪失權力。大臣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輔佐君主;大臣也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國家就會衰弱。但是大臣威勢過了頭則會害了自己。


  所以聖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觀察世道的盛衰,衡量人事的得失,然後制定典章制度。所以諸侯轄二軍,方伯轄三軍,天子轄六軍。世道亂了,叛逆便產生了。天子的德澤枯竭了,諸侯之間的結盟立誓、互相攻伐也就出現了。諸侯之間,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辦法戰勝對手,於是便爭相延攬英雄豪傑,與之同好同惡,然後再運用權術。所以,不運籌謀划,是沒有辦法決嫌定疑的;不詭詐出奇,是沒有辦法破奸平寇的;不秘密謀划,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


  聖人能夠體察天之道,賢人能夠取法地之理,智者能夠以古為師。所以,《三略》一書,是為衰微的時代而作的。《上略》設置禮賞,辨識奸雄,揭示成敗之理。《中略》區分德行,明察權變。《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說明殘害賢人的罪過。所以,君主深通《上略》,就可以任用賢士、制服敵人了。君主深通《中略》,便可以駕御將帥,統領兵眾了。君主深通《下略》,就可以明辨興衰的根源,熟知治國的綱紀了。人臣深通《中略》,就可以成就功業,保全身家。


  高飛的鳥兒死完了,良弓就該收起來了。敵對的國家滅亡了,謀臣就該消滅了。所謂的消滅,並不是消滅他們的肉體,而是要削弱他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權力。在朝廷上給他封賞,給他人臣中最高的爵位,以此來表彰他的功勞。封給他中原肥沃的土地,以使他的家中富有。賞給他美女珍玩,使他心情愉悅。軍隊一旦編成,是無法倉促解散的。兵權一經授予,是無法馬上收回的。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對於君主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所以,要以封爵為名削弱他的實力,要以封土為名剝奪他的兵權。這就是霸者統御將帥的方略。因此,霸者的行為,是駁雜而不純的。保全國家,收羅英雄,就是《中略》所論的權變。歷代做君主的,對此都是秘而不宣的。」


  法正聞言,不禁笑道:「想不到玄德公也是個精通兵法的人,不知對於三略,玄德公有何獨到的見解?」為了抓緊時機收服法正這個治國之才,劉備可以說把看家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只見他沖著法正抱拳道:「《三略》問世之後,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光武帝詔書中引用《三略》內容,說明《三略》在東漢初年已經廣為流傳。東漢末年陳琳在《武軍賦》中已經將《三略》與《孫子》、《吳子》、《六韜》相提並論。唐朝初年魏徵將《三略》內容收入《群書治要》,做為帝王治國安邦的參考。宋代元豐年間,《三略》被列為「武經」之一,從此取得了兵學經典的地位。歷代學者為它作注和闡說的也很多。據統計,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經唐宋到清末,為該書作注、解說的就多達60多家。對於《三略》的價值,許多學者也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南宋著名學者晁公武說,《三略》其書,「論用兵機權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三略》說:「其大旨出於黃老,務在沈幾觀變,先立於不敗,以求敵人可勝,操術頗巧,兵家或往往用之。」這些評語,都準確地指出了《三略》的軍事學術價值和謀略實用價值。這也正是《三略》之所以為歷代眾多政治家、軍事家所高度推重的原因所在。由於揭示出了治國方略、用兵韜略的一些普遍規律,《三略》不僅在國內受到推崇,在國外也產生了相當影響。唐朝年間,《三略》傳入日本。日本的戰國時代,《三略》與《六韜》一起被定為武校的主要教科書,併產生了林道春的《黃石公三略評判》、《三略講義私考》,山冢義炬的《三略備考》,山鹿高祐的《三略要證》,喜多村政方的《三略便義》等。同時,《三略》在朝鮮等國家也得到了廣泛傳播。所有這些,都證明了《三略》的不朽價值。就商戰而言,《三略》最具有啟發意義的,是八個字:「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賢,講得是重用人才;民,講得是爭取民心。作為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的第一部兵書,《三略》繼承了《孫子》以來先秦兵學的優秀傳統,又具有突出的時代特色。其兵學內涵十分豐富,軍事思想十分深刻。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深刻的戰爭觀念、系統的戰爭指導理論、全面的選將用將原則、精闢的治軍思想這幾大部分。首先,是強調「不得已而用之」和「以義誅不義」的戰爭觀念。從《孫子兵法》以來,中國兵學在戰爭問題上形成了重戰、慎戰而又強調義戰的思想。《三略》在繼承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在有關戰爭的諸問題上,包括對於戰爭的基本態度、對戰爭目的和性質的分析、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戰爭與民眾的關係、戰爭與天時地利的關係、戰爭與主觀指導等,都提出了簡明扼要而又深刻的判斷,形成了系統的戰爭觀念。


  在對待戰爭的基本態度問題上,《三略》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響,形成了強調慎戰與義戰的戰爭觀念。《三略》認為,戰爭具有很強的破壞性,會給社會政治秩序和民眾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對待戰爭的正確態度,是「不得已而用之」,而不能隨意發動戰爭:「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即使是進行戰爭,也必須以「恬淡」處之,盡量減少戰爭對人力物力的破壞,將戰爭的破壞性減至最低,否則就是「失道」。


  另一方面,《三略》又認識到戰爭畢竟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是不會因為人的好惡而自行消滅的,所以必須正視這一現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運用戰爭的手段,法天道,興義師,以「誅暴討亂」,「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憂」。在《三略》看來,這種「以義誅不義」的正義戰爭,是合乎天道的,因而一定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義戰必勝的關鍵,在於義戰是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的,而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因此《三略》強調,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一定要修明政治,爭取民心,為戰爭創造堅實的政治前提:「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要積極在經濟上創造戰勝的條件,在《三略》看來,只有民富才有國富,只能國富才能戰勝:「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因此統治者一定要實行恤民、富民政策,「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造就「國富而家娭」的理想局面,在具備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從事軍事行動,這樣才會戰無不勝。其次,是以「因敵轉化」、「釋遠謀近」為核心的戰爭指導理論。兵家重「因」,自孫子以下,談「因」者屢見不鮮,如孫子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吳子講「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


  只見法正突然揮了揮手阻止劉備繼續講下去,只見法正神色嚴峻的望著前方,大批的飛熊軍騎兵正蜂擁而至,領軍的正是西涼大將牛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