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回到澎湖
這天李祥寶喝的酩酊大醉,回去的路上,常貴牽著馬,馬上趴著爛醉如泥的李祥寶。他看著腳下的路,模糊間忽然想起前世那個車水馬龍,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了。
還有那快要退休的父母,如今自己已來到大明十七年,那邊的父母親人也不知道怎樣了。
歎了口氣,李祥寶沉沉睡去。
來到大明以來,以往十七年他漂泊在海上,曆史因他的出現改變了多少他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李旦原本應當是天啟五年死,但今年是天啟四年,李旦的勢力提前一年落到了鄭芝龍手裏,且幾乎沒有經曆什麽波折。
這究竟是好是壞,實在讓人難以琢磨。
不過好在從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麽壞處。可擾亂了原本的時間線,就意味著後來發生的事很可能都會發生改變。有些事會按照原本的時間線繼續走下去,而有些則會徹底改變。
接下來的時間裏,趁著過年這段時間有大量空閑時間,鄭芝龍帶著李祥寶拜會了平戶番所有的家臣,平戶番及附近薩摩藩等地的諸侯藩士也都拜會了一番。
之間的時間就到處遊玩飲酒,高談闊論,且在日本收獲了一大波諸侯好感。
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李祥寶方才施施然啟程回大明。
本來鄭芝龍還要留他的,但澎湖新定不久,自己又一走兩個月。那裏隻有老師和祁大哥撐著,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並且島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農田水利,稻種育苗,捕魚打獵等等百廢待興,這些都需要他回去之後安排。
包括自在澎湖定下後還沒去福州拜會過福浙總兵俞谘皋和巡撫南居益,得趕緊趕著年還沒過完,上門拜訪一番聯絡聯絡感情。
來的時候兩條船,回來的時候四條船。且四條船上裝的是滿滿當當的,除了本來要采購的火藥、銅料、生鐵以外,還有很多布匹以及農作物種子,澎湖這塊地方隻要利用得當,是可以成為一座永不沉沒的航母的,關鍵就是人太少,開墾度有限。要想大規模開發,投入的人力物力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好在現在有了第一桶金,先從最開始做起,等到澎湖被完全開發之後,養四五千人馬都不成問題。
天氣五年二月一日,裝載了四船貨物的船隊在澎湖灣下錨。經過半個月的航行,終於安全回到了澎湖。
中間曾經也有人想要動手,但是看到李祥寶船上掛著的澎湖巡檢的官旗,又看到那一門門火炮,頓時就打消了上前送死的念頭。
“此行收獲如何?”
張文良站在碼頭看著李祥寶等人下船,祁義方和老軍醫王艮都在張文良身後。
“老師!”
李祥寶拱手道:“咱們可以展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好!那老夫就再活動活動這胳膊腿,替你再跑幾年!哈哈哈——”張文良爽朗的笑著。
島上所有訓練的軍隊都被抽調過來當了苦力,荷蘭人的城堡經過修葺後很多地方都被當作了倉庫,這些貨物就堆放在城堡中。
“老師,給大陸幾位大人的炭敬送去了嗎?”
“送了,俞谘皋、南居益都有,你走後不久,巡撫南居益就工部右侍郎,已經啟程走了。新任的巡撫朱欽相大概也就這段時間到任。到時候你要親自去拜見一趟。”
“嗯,工匠的事,老師找的怎麽樣了?”
祁義方笑道:“大人,工匠的事我已經找了。我親自去了福州一趟,挖了好幾個鐵匠回來,造船的船匠樓家表示願意重新出山,把整個澎湖的造船包下來。”
李祥寶興奮道:“這些鐵匠都會什麽?如果隻會打鋤頭釘耙可不行!”
“大人,您要的會造火銃的鐵匠實在找不著,不過有兩位是在軍中待過的,會打鎧甲兵器,火器的話簡單的維修還行,造的話他們說可以試試,但都沒打過誰也不能保證能打出來。”祁義方道。
“這就夠了,你讓他們來見我。倉庫多派點人守著!”
李祥寶又問了一些島上的其他的事,最近島上因為沒了荷蘭人壓迫,新來的巡檢大人又不管事,那些兵也紀律嚴明從不擾民,老百姓過的可高興了。一開始士兵訓練時老百姓都不敢靠近,後來大人小孩都會過來看這些明軍訓練。
久而久之,澎湖駐軍軍紀嚴明的事跡就傳開了,連遠在福州的總兵俞谘皋都曾來信誇獎了一番。
而荷蘭人退到台南後,很多不堪壓迫的百姓也紛紛逃到澎湖,兩個月來竟然有上百人,這些人在島南結寨而居,張敦派人過去講了一下基本的法令,便算是接收了這批難民。
李祥寶說過現在澎湖需要大量的人口開荒,這些難民當然是越多越好。因此就當地他們結寨的地方給編了戶籍,定下了村子名稱,納入了澎湖的管轄。
當天傍晚,正在苦哈哈接受訓練的明軍喊著一二三四的號子在沙灘上前進,肩膀上是一根沉重的滾木,經過幾個月的高強度訓練,這支軍隊已經真正具有了後世現代軍隊的基本素質。
最起碼自來到澎湖以來,每天都是充足的糧食供應著,海上不缺少肉食,稻米島上不夠就從大陸買來,充足的營養下,這些漢子的體格增長的很快,從一開始的孱弱瘦小,到現在一片壯碩猛男,光從氣勢上就知道這是一群強兵。
如果指揮得當,李祥寶肯定這兩百明軍能打退一千目前明軍現役邊軍。已經達到了一般邊軍將領手下親兵的戰鬥力。
當然這隻是從理論上來說,澎湖沒有馬,這些都隻是步兵,若真要到了北方戰場上,大規模的騎兵對戰時還是要以騎兵為主,步兵的戰鬥力肯定無法和騎兵相比。
不過這都是銀子,僅僅是養這三百二十多士兵,每月軍餉就要近七百兩,糧食、護甲、衣服、武器,戰船,加在一起每個月平均要花近一千五百兩。若不是李豐林給他攢了不少家底,怕是連軍餉都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