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司禮監與開源節流
立冬這天,一大早,趙昆照常來到金祥殿御書房。五日之前,禁軍已經整訓完,三天之前,調整重臣的旨意也已經明發。按說,趙昆此時應該比之前清閑了一點,可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當皇帝的,其實事情永遠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項,就足夠皇帝忙的了。這個年代的奏章,或者說所謂封建時代——雖然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都實際上的封建,和歐洲那幫的層層封臣支撐起來的土鱉國王、皇帝之類的制度完全是兩碼事——的奏章,總是廢話連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還沒有標點。
也許在文官們看起來,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飛揚、辭藻華麗或者各種隱喻、雙關,高明的不得了。不過在趙昆看來,奏章里都是什麼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實質內容,可惜這麼邊看邊琢磨,時不時還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個時辰才能搞定。
畢竟他不是柴榮,沒有受過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後參加過「經筵」。那玩意是請有才學或者有名望或者兩者都有的所謂大儒,來給皇帝講課,並且看皇帝的需求決定經筵的頻率。
但是,趙昆覺得這「經筵」是真沒用,皇帝這麼忙的職業,哪有耐心聽他們慢慢講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況且,聽了以後對於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沒什麼促進作用,大儒們的觀點還和趙昆有衝突……
清朝的時候他敢把奏章甩給軍機處,可周朝的時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給政事堂。可是親自批閱奏章,又太耗時間了。像崇禎那種飽學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還是只能睡一兩個時辰,何況趙昆?
而且這個時候也比不了明朝,趙昆想弄個司禮監,都找不到足夠有文化的太監。
他有心廢除這些案牘文章,卻又承受不起那個後果——那樣等於把文官階層推到對立面,失去了這些古典的東西以後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響。
況且,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雲里霧裡滿是聖賢經典的奏章和現代那些充滿了主義和精神的紅頭文件,從本質上來說,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現在的文字里暗藏著的東西多,而且沒文化的人更難琢磨出來。
為了避免他被淹沒在奏章海之中,趙昆一方面頻繁召見大臣,面授機宜或者聽彙報,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恥下問;另一方面,則是把奏章交給符昭環,由她帶著另外幾個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虛趙昆的後宮嬪妃做初審,整理奏章,挑出重點奏章順便幫忙簡化奏章內容;至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看過後給趙昆做個口頭彙報就發還宰相們,讓宰相們做決定,彙報結果就行。
這隻做法,放在這個年代,應該叫後宮干政,不過放在後世,也就是把後宮當秘書處和辦公室用。而且這些秘書還是那種可以讓趙昆做到有事兒秘書干,沒事兒干秘書的那種……
這個制度執行了幾個月,也曾經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議,可惜懶得繼續演戲的趙昆全部駁回,更是誰反對誰就讓誰倒霉,朝中一時清凈無比。
在他看來,這個方案有利有弊,而弊端什麼的,他完全可以接受,畢竟后妃只是初審,需要事事彙報不說,終審在他手裡而且外頭還有宰相,也就是樞密使呢。
後宮一大群女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有等級,特別是在這種人很多、還封閉的環境。管理過一次後宮的趙昆已經吸取了教訓——上次他都壓制不住後院的宮斗,明爭暗鬥中的各種陰私手段實在是太多了,大老爺們也不能一味耗在後院里。那一次,作為皇帝、男人,他管不過來以後乾脆放手,隨心所欲,反正皇帝總能大體控制住局面,完全可以只顧自己的享樂。
這一次,他選擇了給她們點工作做做,別整天********宮斗。爭寵什麼的他不反對,鬥來鬥去就太過了。要是原本的柴榮後宮,符昭環執掌六宮,處事和權威上都沒問題,肯定井井有條,所有的局面都會被皇後進一步控制住。
可惜趙昆不是柴榮,作為替代者,他疏遠柴榮的原配是一種人性的本能。因為符彥卿的關係他又不好下手清理,因而皇后的處境略微有些尷尬——不是在地位上的,而是在皇帝的親疏上。為了讓她安心少胡思亂想,以及給趙昆的疏遠一個理由,符昭環便以皇后之尊總覽這個幫皇帝處理政務的差使,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
總之,皇帝很滿意內宮的局面,於是,一大早,他就囑咐宦官道:「各官署點卯時,就去傳話,叫王朴、魏仁溥、鄭仁誨、范質、李谷、王溥入宮覲見。」
他等待的時候,繼續閱讀後宮整理出來的奏章。不多久,外朝大約是官員上職了,宦官又抱了一疊奏章進到偏殿,交給皇后等人審閱。
又過了一陣,召見的六個人進了房門,一起跪在廳堂上叩拜行禮。
趙昆在私下召見的場合一般不是很講究禮儀,他徑直說道:「不必跪了,都進來說話。」
六人齊道:「謝陛下恩。」
趙昆便讓宦官搬凳子進來,態度和藹地叫大伙兒坐下說話。
這六個人不是趙昆的心腹,就是調整以後的新中樞成員,儘管如此,他們的坐姿也非常拘謹,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個小範圍。
趙昆看在眼裡,也不再說什麼而是開口說正事。
「兩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設立一個內廷,名字就叫司禮監,專門弄一套內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禮監掌印,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內相。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聯名上了摺子,說國庫財力不足,認為需要開源節流,從停止擴軍開始洋洋洒洒說了一大堆,大家議上一議。」
說完,便有宦官將前天的摺子遞上來,在六人那裡傳遞,依次閱讀。
「牝雞司晨,非國家之福也。」第一個接過摺子的是鄭仁誨,他剛剛攤開摺子,魏仁溥就站起身來,一拱手,開口說道。「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趙昆沒說話,只是轉向其餘幾位重臣,「卿等的意見呢?」
王朴作為趙昆的鐵杆,毫無疑問的表示了贊同。范質,李谷性子也比較直,堅持反對。王溥倒是老奸巨猾,同意王朴,鄭仁誨含含混混的說了兩句,既沒有直接說反對,也沒有直接說贊同。
趙昆沒說什麼,只是命人取來另外幾份奏章——都是被輪迴者魂穿的文官寫的——給幾位宰相和學士閱讀。這些奏章說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它們都很直白,拋棄了那些聖人言論,簡單通俗易懂,而且在後面夾雜了大量的數據或者詳實的論據,作為佐證。
「卿等可以看一看,我覺得這樣的奏章值得推廣。有事兒說事兒,不要弄什麼聖人言論,微言大義,到了具體事情上卻含混不清。」說著,趙昆也拿起一份奏章,「你們看看,這是一份災情彙報的奏章,救災花了多少錢糧,花在哪裡,多少戶受災,受災百姓的分佈,大致上什麼情況等等都說的一清二楚,一看就明白。朕要的就是這種摺子,盡量直白的把事情說清。」
「還有這份,這是宋州知州的年度工作總結,自從上任之後幹了什麼,有什麼效果或者有什麼意義,未來打算做什麼,都一清二楚,而且賦稅和司法上的事情也說的一清二楚……」
「要是所有的奏章都這麼簡單直白詳實,朕也不需要弄什麼司禮監!要不然的話,朕整天看你們呈遞的摺子都看不完!」
說道最後,趙昆的語氣明顯加重。幾個大臣連忙從座位上站起來,拜倒,「此臣等之錯也。」
趙昆點了點頭,對於沒人說什麼蘊含著「請陛下垂拱而治天下」意思的話表示滿意。誰要是敢掏出這套臣權至上的東西來,趙昆保證讓人把他拉出去砍了。顯然,這些宰相們腦子還很清醒,知道現在文官弱勢,皇帝更是比一般的武夫皇帝還要強勢,又是天命所歸,全都不敢硬頂。
其實這種事情的決策權根本就在趙昆一人手裡,他心裡的傾向才能拍板。在這個時代,皇帝根本不是人、是天子,是神,自然金口玉言,言出法隨(前提是沒有被架空)就不能以人間的規則來對待。
不過他還是喜歡叫人來議上一議,以彰顯自己的民主。你們可以自由的發表看法,並且民主的進行表決,當然,最後的決定權還是集中在趙昆手裡——這叫**********。其實,假如可以的話,他也希望支持他決策的大臣夠多,這樣執行起來也順利。
「司禮監沒有決定權,何況奏章難道不是先送政事堂,再進宮嗎?」他溫言撫慰,並解釋道,「司禮監分秘書處和書記處,秘書處負責整理奏章,按照要求分類總結,把我認為重要的留在宮中,次一等彙報后發回政事堂。總之都是要我做決定。書記處負責歸檔和記錄。發回去的奏章,你們按要求處理,然後把結果進行彙報。留在宮內的摺子,到時候召你們進宮議事。總之,這就是一個幫朕減輕無謂負擔的機構,由內廷宮妃和女官充任。還有什麼疑意?」
幾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乾脆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這件事便就此定下,大臣們開始討論第二件事。相比於司禮監的問題,財政問題其實更要命——也許在有些人眼裡,涉及到制度和名分的司禮監更重要,但他們可拗不過皇帝。
商量了一陣,幾個宰相林林總總提出了不少舉措,不過不是見效不大就是被趙昆駁回。比如擴軍,這年頭沒軍隊皇位都坐不穩。還有軍器監,雖然火器上面進展不大,但是水利鍛床一出,板甲已經可以提上日程了。板甲長矛火槍加上大學生軍訓內容,再配上足夠的營養物資,就能將壯丁稍加訓練數月,便組成有戰鬥力的軍隊。
沒辦法,這年頭精兵強將靠練,需要大量錢糧和時間。經過這麼多年的亂世,民生凋敝,國力虛弱的厲害。大周不但錢糧不足,時間也是個問題——還有好多仗要打呢。
其實對於錢糧問題,趙昆已經有了心思,不過他還是等到宰相們都說完,並把那些東西議論完畢,才拋出了這份開源節流計劃。
——消滅蛀蟲,並讓它們把這些年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一部分,以資國用。
這是一份完整的計劃,可見趙昆打主意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計劃要求國內各道、州、府、縣、鎮、村、坊等處寺院,除少數有「敕額」(特許證)者准予繼續保留外,其餘各處一律停廢,勒令僧尼全部還俗。今後不論城鎮鄉村,還是山林名勝之處,均不準新建寺院;王公貴戚,地方官吏亦不得再奏請建造寺院和開壇設戒,剃度僧尼。
同時,為了大力壓縮、裁汰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的僧尼人數,可以規定:從今往後,凡有志願出家者,必須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獨生子女,還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許。同時,男子必須在十五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一百紙,或讀熟經文五百紙;女子必須在十三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七十紙,或讀熟經文三百紙;而後經有關官員測驗合格者方准剃度。
而且且志願出家者,又只能在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等五地設壇剃度,還須經朝廷和府州官員引試。即使如此,志願出家的男女,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別無其他子女侍養者,仍然不準出家。至於曾因犯罪而受過刑事處分者,或是棄背父母、逃亡奴婢、惡逆徒黨、山林亡命等類人更是不準出家。如有違詔擅自受戒者,本人、師主、臨壇三綱、知事僧尼等一律治罪,嚴懲不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