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傀儡
「到底是楊廣,這就出巡了。」真身剛剛回到東宮沒幾天,趙昆就一臉懵逼——楊廣帶著大批文武大臣東巡,留下太子楊銘在大興監國,以數位重臣「輔佐」之。
不得不說,楊廣的膽子有點大。因為這個時候,漢王楊諒的叛軍雖然在楊素指揮的平叛部隊攻擊下節節敗退,但是叛亂依舊沒有平息。在這種時候離開經營已久的大興……趙昆只能說楊廣畢竟是楊廣。
楊諒作為隋文帝楊堅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一向頗受寵愛。開皇元年,隋文帝受禪登基,建立隋朝,封楊諒為漢王。開皇十二年,楊諒被任命為雍州牧,加授上柱國、右衛大將軍。開皇十三年,轉任左衛大將軍。開皇十七年,楊諒出任并州總管,隋文帝巡幸溫湯時親自送他到并州赴任。
漢王的領地西起華山,東至渤海,北達燕門關,南到黃河的五十二州,楊堅很寵愛楊諒,特授楊諒遇事不必拘於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權。
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高元率騎兵一萬多人進擾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二月,隋文帝命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領水陸大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九月,強渡遼水又時逢雨季,軍中疫病流行,軍隊不利而還。
開皇十九年,突厥侵犯隋朝邊境,隋文帝任命楊諒為行軍元帥,想讓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楊諒最後未去臨陣統兵。
楊諒自認為住在天下精兵之地,又因長兄太子楊勇被進讒言而遭廢黜,秦王楊俊被罷官后病死而時常怏怏不樂,私下裡有了反叛的圖謀。他於是上書勸隋文帝說:「突厥正強大,高句麗也不安分,太原即為重鎮,應加強防備。」隋文帝聽從了他的話。於是大發民工勞役,修繕兵器,貯存在并州。他又招納亡命之徒,和身邊的無戶籍之人,將近數萬人。任命南梁將軍王僧辯的兒子王頍為咨議參軍,又重用以前是南陳將軍的蕭摩訶作為主將。
楊堅因為突發情況被兩個和尚刺殺之後,楊廣即位,楊諒惴惴不安。楊廣派車騎將軍屈突通帶著隋文帝的詔書,召楊諒回朝,尚未做好準備的楊諒猶豫不決,不敢起兵又不敢回朝,乾脆在并州稱病。
等到廢太子楊勇被賜自盡;蜀王楊秀被查出使用巫蠱之事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之後,楊諒心下害怕,乾脆舉兵造反。
總管司馬皇甫誕勸諫不可,楊諒大怒,囚禁了皇甫誕。
他的謀主咨議參軍王頍勸他說:「大王手下將領士卒的家屬們,都在關西(函谷關以西),如果用他們當主力,就應該發動攻擊,長驅直入,直接奪取京師,是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如果只打算佔據北齊舊有疆域(楊諒管轄地),則應任用山東(函谷關以東)人。」
總管府的兵曹裴文安也建議楊諒說:「井陘以西地區,在大王控制之下,山東的武裝部隊,之前也由大王指揮,應該全部動員起來。山西地勢險要,可以派老弱殘兵駐守險要,仍命他們隨時擴充土地。然後率領精銳,直入蒲津關,我願充當前鋒,大王率主力繼進,閃電攻擊,挺進霸上。這樣咸陽以東地區,可以從容不迫的把它平定。此時,京師震動騷擾,軍隊不能馬上集結,上下互相猜疑,人心離散。我們立即發號施令,誰敢不聽。用不了十天,大事可定。」
誰知楊諒猶豫不決,因為知道自身實力不足,害怕朝廷大軍,想要割據自保卻又想賭一把。於是他兼用兩種策略,宣稱「楊素謀反,要誅殺他,以清君側。」
因此,他打算一方面派兵進軍關中,一方面又加強太原的防禦,並派兵攻擊那些原本領地中不服從他的城池,打算把那些仍舊忠於朝廷的城池拿下來。當然,他也沒有忘記聯絡各種勢力,東邊的山東士族,西邊的關隴貴族,還有佛門魔門……可惜基本上沒人看好他,應者寥寥。
在這個方針指導下,楊諒派出自己封的幾位將軍分頭出擊。大將軍余公理,從太谷出發,前往河陽;大將軍綦良從滏口出發,攻打黎陽;大將軍劉建從井陘出發,奪取燕趙地區;柱國喬鍾葵從雁門出發。在這幾路大軍之後,才是讓裴文安擔任柱國,與紇單貴、王聃、大將軍茹茹天保等率軍直指京師。
到了距蒲津關一百多里處,楊諒聽說楊廣命令楊素帶領大軍平叛,又開始膽寒,於是改變主意,命紇單貴破壞黃河大橋,堅守蒲州,召回裴文安。裴文安返抵晉陽說:「軍事行動,必須詭秘神速,為的是要出敵人意料之外,大王既不親征,我又被調返,使敵人計成,大事就會永去。」楊諒不回答,任命王聃為蒲州刺史、裴文安為晉州刺史、薛粹為絳州刺史、梁菩薩為潞州刺史、韋道正為韓州刺史,張伯英為澤州刺史。
楊素久經戰陣,清楚楊諒根基不足。等到聽說楊諒的動作之後,更是放心,不等大軍動員、集結,直接率領先頭部隊出擊。他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前去偷襲蒲州,隱蔽在渭口,夜間悄悄渡河,黎明時發動進攻,茹茹天保大敗而逃,王聃因害怕而開城投降。
拿下蒲州之後,楊素直接率軍攻打太原。晉州、絳州、呂州州城都被楊諒控制,楊素各派兩千人去牽制他們,自己帶領剩餘的數萬大軍直接北上。
楊諒派趙子開守高壁,號稱十萬大軍,佔領了所有的道路,在高壁擺開五十里的戰陣。楊素命令部將帶兵正面佯攻,自己則率領一支隊伍潛入霍山,沿著懸崖深谷前進,直搗叛軍老巢,一舉擊敗了他們。
得知消息的楊諒大為恐懼,親自率領王世宗、趙子開、蕭摩訶等將近十萬人馬,在蒿澤阻擊楊素,楊素又打敗了他們,活捉了蕭摩訶。
這時候,剛剛下詔書拜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安撫大使的楊廣終於決定東巡,第一站就是洛陽。
面對這種情況,趙昆還能說什麼?楊素還沒有進軍并州,而且楊諒的叛軍還佔領了相當多的州縣,楊廣就敢東巡。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像個傀儡一樣承擔起「監國」的職責來,雖然他十分討厭當傀儡。
小事由大興這邊的重臣做決定,並且象徵性和他這個監國太子說一聲。至於大事、地方大員的奏章都要送往楊廣的行在。大興這邊平日處理的事情的結果,也是要送過去的。
這種日子令趙昆十分不耐煩,他平日里的自由時間被進一步壓縮,而某些老臣的聒噪指數也進一步上漲。
——————————————
東宮。
趙昆伏案執筆,再次攤開一本奏章,馬馬虎虎地掃視一遍,打上個對勾,然後丟在案角,揉了揉手腕。
抬眼一看,身側還有堆成小山似的一疊疊奏章,雖然他打鉤快,奈何奏章送來的速度更快,除非他看都不看,全部硃批,才能快速的減少奏章的積壓量。
所謂「硃批」,其實就跟用硃砂筆打個勾差不多,簡單省事。他這個「十餘歲」的太子雖說監國,可是實際上政務決策權一點都不在他這裡。太監們源源不斷送過來的奏章里,重要的早就經過幾位大佬的批註送給楊廣不說,過來的這些奏章上,可都由幾位輔政、留守的老臣批註了策略,送過來只是讓他「硃批」的。
雖說所謂輔政大臣、大興留守,本來就是在皇帝外出時被託付軍政要務的重臣,但是他們事無巨細的這麼一處理,趙昆和傀儡何異?
按說皇帝御駕出巡在外,太子秉國,凡事一言而決,這些大臣不應該這麼干。奈何他這個太子年紀太小,楊廣走時候交代「太子年輕識淺,處理政務怕是力不從心,輔政大臣及留守可先在奏章上批註策略,再給太子過目硃批即可。」
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成了趙昆看看奏章上說的是什麼事兒,然後會給看過的打個對勾而已。所有政務,無論大小,最高決策權都跟他無關。
「草擬大爺!」趙昆控制不住自己的煩躁感,驀地一揮手,堆積的奏章便四處亂飛,弄得得滿丹陛都是。「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當個人形圖章?」
兩個侍立在側的太監忙不迭伏地去收拾。
趙昆皺起了眉頭,「撿什麼撿!這種東西本宮批不批有什麼不一樣?」
雖然他的下一步目標是皇帝,而皇帝這種生物作為這個時代政客的最高首腦,妥協、和稀泥等都是必備功夫,該忍就忍,養氣功夫也得練起來。該拖泥帶水就拖泥帶水,該模稜兩可就模稜兩可,該睜隻眼閉隻眼、故作糊塗就得故作糊塗……不過趙昆知道歸知道,但就是不喜歡這種風格。
我就是來當暴君的。
他對自己的認知很清楚。
兩個太監陪著笑,試圖勸說他,卻被趙昆一人一腳,撲通撲通踹下丹陛,成了滾地葫蘆。
「本宮說別撿就是別撿,告訴宇文弼、高熲他們,本宮年輕識淺,他們看著辦就好了,本宮硃批個什麼勁?」
儘管這並不合規矩,但太子在年幼也是太子,兩個太監可沒膽量冒死勸阻,只能恭聲應諾,依言而去。
而趙昆看看時間午時將近,乾脆命人傳膳。等到用膳完畢,他更是回到寢宮,徑直往浴池而去,準備借水好好滌盪一下自己在悶熱環境中積攢的抑鬱。
不料,他還沒泡多久,就有太監過來報告,說尚書左僕射高熲入宮求見。趙昆根本不想見他,誰知道高熲乾脆堵在宮門處不走,弄得他十分不爽,卻又不得不見。
——高熲為隋朝宰相執政近20年,只是去年因為反對廢太子楊勇並得罪獨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為民,不久后又免去齊國公爵位。楊廣即位之後,雖然不喜歡他,卻還是復起為太常卿,不久為了平衡朝堂局面又重新擔任右僕射。楊廣東巡,高熲大力反對,被留在大興,「輔佐」太子監國。
高熲這個人有文武大略,又明達世務。作為宰相竭誠盡節,進引貞良,可以算一代名臣。可是他一向以天下為己任,並且固執己見,趙昆並不喜歡他。對於這種固執己見卻又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為了天下為了百姓為了國家的老頑固,趙昆一向不喜歡。
問題是這傢伙地位高,資歷老。高熲十七歲的時后,就被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不久又遷下大夫。以平齊之功拜開府。自那之後,他又經歷北周靜帝、宣帝,在隋朝的建立上出了大力,是本朝元老。
楊堅曾經稱讚他說:「公識鑒通遠,器略優深,出參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實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機衡,竭誠陳力,心跡俱盡。此則天降良輔,翊贊朕躬,幸無詞費也。」
而高穎不但立功立事,不可勝數,又擔任宰相將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即使是幾大門閥也承認,治致昇平,高穎出力甚多,論者以為真宰相。在加上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等,也都是他所推薦,各盡其用,都是一代名臣。
楊廣作為皇帝可以頂著天下人的物議給他罷官,甚至殺了他,但是趙昆不行。雖說他不用在乎物議——大不了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文人的風骨一脈相傳,也就那樣——可他現在還不是皇帝。
因此,面對這種不知進退,非得玩名臣強行進諫的戲碼,趙昆一邊十分不爽,另一邊也只能硬著頭皮命太監把他請來。
「老臣高穎,見過太子殿下。」
趙昆冷笑的看著一身尊貴紫色官服的高穎,「僕射大人不在政事堂批奏章,來見本宮,所為何事?」
「老臣聽說太子殿下拒絕批閱奏章?」
「朝堂諸事,事無巨細皆由幾位相公一言而決,何用本宮硃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