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九章 細水長流
第兩百零九章細水長流
石勒回頭,沖著周令戊比了一個划脖子的姿勢,意思像是在說:「小子,你我之間的恩怨早晚會算清,看我不殺了你,咱們細水長流,後會有期。」
周令戊也不是嚇大的,他沖著向自己示威的石勒伸出,雙手比出了中指,也不管石勒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在秦王嬴政等人離去了許久之後,傳送門之中的聲音才氣喘吁吁了起來,咳嗽的聲音不斷,這聲音與方才那個底氣中足的老前輩截然不同,反倒是像極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
周令戊等人聞聲均是好奇的向傳送門之中湊過去,想要邁過門口,衝進去,一睹聖人尊榮。
但是躺在床上的七雄老卻是神態嚴肅的厲聲喝止了眾人,他面色不善的說道:「站住!你們不能進去,這是對先輩的大不敬!」
在一陣劇烈的咳嗽聲音過後,傳送門裡面的聲音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隨後說道:「七雄老,別這麼說,沒什麼大不了的,進來吧。」
眾人聞言點了點頭,既然都得到了老前輩的准許,那麼就沒有理由阻止自己等人進入了,但是就當眾人前腳即將踏入傳送門的時候,七雄老又出聲制止道:「站住!」
「又怎麼了!」眾人聞言均是一陣惱怒和抱怨,方才前輩已經說了我們能進去了,怎麼就你事兒最多呢!
「我……我現在身體虛弱,不能控制好力道,只夠維持一個人進出……」七雄老被大家質問的有些不好意思,他支支吾吾的說道。
所有人聞言均是一陣「切」聲,原來你丫的不是因為尊敬先輩才不讓我們進去,合著全都是因為你自己狀態不行啊!還大言不慚的說著什麼「對於長輩的大不敬」。如此虛偽之人,當打!
幾人圍在一起,對於究竟讓誰進去這件事情展開了討論,最終得到的結果出乎意料的統一,那便是,所有人一致認為,應該讓周令戊進去,畢竟之前卡在了傳送門的門口之上的也是一盞石頭燈籠,估計裡面的人應該和周令戊屬於同宗同源的人,因此,由周令戊出面的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周令戊被眾人推舉到了這等地步,他再想要拒絕也已經為時已晚了,無奈之下,他只好硬著頭皮向著亮白色的傳送門走去。
伴隨著一陣陣漣漪震動而過,周令戊穿過了一道銀白色的光芒之後,他再度回到了這個最為熟悉的地方——燈塚。
自從他死亡之後,燈塚便成為了他第二個家,在這裡他度過了一年的時光,蘇毅然時光短暫,但是,在這裡經歷過的事情怕是比周令戊生前十八年經歷的所有還要心境膽顫,每天都要面對著世間的惡人,含冤而死的冤魂,周令戊認為,那段時間才是自己最為精神的日子。
周令戊晃了晃腦袋,讓自己胡思亂想的大腦再度將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散失是穿過傳送門的唯一的一個後遺症,誰也避免不了,唯一可以解決的辦法就是習慣。
已經清醒了的周令戊抬起頭來,望著前方。一尊石像引起了周令戊的注意力,他在百多個提著燈籠的石像最中間的地方,與別的石像不同的是,其他的石像都是站著的,唯獨他是端坐在太師椅之上的。
在這尊端坐的石像的雙眼之中,一陣陣幽藍色的光芒閃爍,在向下看去,周令戊發現,石像手中提著的燈籠之中也有著一點點微弱的燭火在搖曳著,如同風中殘燭一般,下一秒就又被吹滅的風險。
周令戊細緻的發現,石像雙眼之中幽藍色的火光與燈籠之中的燭火搖曳的頻率相同。
「呵呵,你的眼睛倒是敏銳得很。」端坐在眾多石像之中的那尊如是說道,石像的嘴沒有張開,但是聲音卻是確確實實的傳到了周令戊的耳中。
「前……前輩。」周令戊聞言立即畢恭畢敬的向著石像行禮道。
石像見狀不由得笑了笑,不過也僅僅是有著笑聲而已,他的身體卻並未有所行動,在一聲悠遠的嘆息之聲過後,石像之中傳來了瓮聲瓮氣的聲音,這聲音空洞而又深邃,聲音之中充滿了悲傷和落寞之情。
「你一定想問我與嬴政之間的故事吧?」
周令戊聞言點了點頭,因為頻率過快,乍一看起來就像是搖晃起來的撥浪鼓一般。
「好,那我就和你講一講,我在這裡寂寞了太久的時間了……」
蒼老而又空寂的聲音在這片背景陰暗壓抑的空間裡面傳響,一個不為人的故事娓娓道來……
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的悉心經營之下,國泰民安,百姓喜樂。一切儘是美好人間的模樣。
然而,與一派生機盎然的陽世截然不同的是,在陰間與陽間的夾縫之中,有著這樣的一個不為世人所知曉的空間,名為塚。
塚為何意?塚,亦可言說為冢,高墳也。顧名思義,是一座高墳,那麼為什麼要將這一片神秘的空間稱作冢呢?
那是因為陰間亡魂過多,已經無法容納新生的亡魂了,長此以往,陽世之中的亡魂數目與日俱增,對於凡人來說,這是極為不妙的事情。因為陽世之中的陰氣過盛的話是會引發大災難的。
因此,陰間特別設立了一個暫時收留和審判亡靈的中轉站,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減輕陰間的負擔,同時也能夠達到緩解陽世間引起過剩的目的,如此一石二鳥之策,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誰人任冢的主人呢?很快,一個人選進入到了十殿閻羅的視野之中,那便是在陽世之中功德圓滿的聖人——孔子,孔丘。
孔子任職期間,七雄老兢兢業業的在旁輔佐,兩人的搭配讓當時死人比活人多的狀態緩解了許多,頻發災難的陽世也得到了幾百年的安寧。
在孔子任職期間,一名梟雄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便是一統六國的秦王嬴政,秦始皇。
孔子算定秦始皇駕崩的日子和地點,早早的等在了陽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