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昔日奴今朝主(下)
番外篇風暴(三)勝利者刪除的歷史,烈戰,東方壁壘會戰之窩兒察布上將的機動防禦作戰
塔斯曼帝國亡國戰爭中,作為戰爭勝利者的聖羅曼-聖蘇尼婭聯合帝國極力掩蓋的歷史史實。
當年,號稱「常勝之軍」,「陸戰無敵」的聖羅曼聯合帝國陸軍慘戰瓦漢姆城下后,又力戰薩姆拉爾,在薩姆拉爾周邊與塔斯曼帝國大軍幾番攻殺,終於兵臨塔斯曼帝國軍「帝國東方壁壘」。古人云,「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常勝無敵的大國雄師終於在這條剛剛建立的「草扎防線」前停住了。
在這裡,這片土地對聯合帝國軍鐵十字黑色軍靴的記憶終止了,在B世紀96年8月23日,就是那天,前線的我軍和亞森斯坦軍都撤出了戰鬥。
在這裡,這場聖羅曼-聖蘇尼婭聯合帝國等合奏的干涉戰爭交響曲畫上了終止符,塔斯曼帝國似乎可以保留自己的殘破肢體繼續存在下去。
在這裡,這條早已殘破不堪的「帝國東方壁壘」防線曾經見證了塔斯曼帝國亡國前夜帝國軍殘部拚死力戰的鐵血歷史。
在這裡,曾被兩軍將士死屍覆蓋著的克拉格河兩岸似乎依舊是炮聲隆隆,喊殺聲震天,死傷者的血污飄滿河面,把河水染成紅色,河岸小山坡上,聯合帝國軍猛烈炮火轟擊過的土地至今仍是寸草不生。
在這裡,塔斯曼帝國軍的將士們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奏響了亡國者的凱歌。河岸土丘上,塔斯曼帝國軍的戰旗彷彿仍然在高傲的飄揚,古老的塔斯曼帝國,強悍的帝國軍隊,行將滅亡之際依然在倔強的製造著勝利的輝煌!!
你可知道,這個千年古國曾是何等的榮光,那強大的帝國軍隊曾令整個中央大陸都瑟瑟發抖。帝國軍那古老的勝利號角聲回蕩在戰場上,這旋律慷慨激昂催人奮進,這曲子的歷史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亡國之際,這勝利的號角再次吹響,亡國者的勝利系列之第五篇《風暴之烈戰東方壁壘》。
本文為塔斯曼帝國亡國戰爭中,各方存留軍內機密材料和歷史學家研究報告編輯整理所得,可以確保一定程度上的歷史真實性。這是更接近真實歷史的歷史,絕對不是歷史學權威們講述的歷史,也絕對不會是可以對外公開的歷史。(公開的歷史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同學們,你們要清楚,歷史教科書中的未必是真實歷史,更多的是宣傳和教育。)
歷史開始:
第二次瓦漢姆戰役堪稱塔斯曼帝國亡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戰役,也是「風暴行動」第一慘烈戰役。進行此次戰役的同時,聖羅曼聖蘇尼婭聯合帝國軍發起了傳言中的克拉格河戰役。這一未被記錄史冊的戰役只有軍內專門研究戰史的文職軍官專家們才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這部分人數量極少,也就只有個位數。該戰役的全部相關歷史檔案一直沒有解密,只能在內部軍事戰例選編一類教科書中窺得一二。在國際歷史學界,這一戰役有正式的學名——「東方壁壘大會戰」,這場會戰被國際史學界公認為塔斯曼帝國軍在亡國戰爭中的衛國決戰。
東方壁壘大會戰基本信息
戰役雙方
攻方:聖羅曼聖蘇尼婭帝國新編陸軍及各路反抗塔斯曼帝國的起義軍,前期我軍(含新編部隊)參戰兵力約19萬人,起義軍數目不詳;到後期我軍累計投入總兵力達40萬人,各路起義軍116萬人(依據起義軍自報兵員累加數)。前期我軍指揮官哈林*摩爾中將,中後期為瓦倫丁*克森德爾上將。起義軍指揮官較多,實際上也未實現統一指揮,也沒有這方面的人員記錄。
守方:塔斯曼帝國軍東線部隊,具體兵力不詳,初期參戰部隊總人數在36萬到45萬人之間,另據戰後測算,帝國軍累計投入總兵力達160萬人。指揮官:塔斯曼帝國軍東部戰區中段戰線代總司令窩兒察布上將等3位上將。
戰略意圖
我軍:殲滅塔斯曼帝國軍有生力量,使其喪失對我軍扶植傀儡國亞森斯坦共和國的作戰能力,如有可能,直接滅掉塔斯曼帝國。(另一戰役目的:借塔斯曼帝國軍之手,消滅有獨立建國傾向的多支起義軍部隊和部分投誠部隊。)
塔斯曼帝國軍:衛國之戰,全力以赴,舉國之兵全力一戰,最後拚死一搏,不惜一切代價挫敗聖羅曼聯合帝國軍戰略企圖,「要使敵軍遭受其無法承受的損失,使敵人無法再繼續戰爭」。
戰役時間
對外公布戰役時間:B96年8月20日至B96年9月15日。實際的戰役時間為:B96年8月16日至9月15日。(為掩蓋前哨戰先鋒部隊被殲滅的慘敗。)我軍參戰的戰役時間為:B96年8月16日至8月23日。
主要戰鬥地點
前期:亞森斯坦西部的薩姆拉爾城及其周邊地區。後期:克拉格河東岸地區,以及部分地段的河西岸小塊地區。
戰役結果
雙方都自稱贏得了會戰的勝利
我軍奪占薩姆拉爾城,戰後將該城交給亞森斯坦軍。
塔斯曼帝國軍將我軍和起義軍阻擋在克拉格河防線。
雙方損失
我軍戰後統計:傷亡近11萬人,其中29934人陣亡(含傷重不治死亡),這一數字不含在薩姆拉爾遭敵軍圍殲的兩個師。起義軍方面自稱損失20萬人左右(各路起義軍自報數字累加),但實際數字應遠大於此數。
塔斯曼帝國軍未公布損失數字,當時的帝國軍正在逐步成為失去統一指揮各自為政的多個軍閥集團,各部無法提供出準確的傷亡數字。我軍也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調查統計。
機密:此役中,聖羅曼聯合帝國陸軍前鋒部隊,新編第二十二獨立步兵師(B85型編製型師,標準化編製)在薩姆拉爾遭帝國軍窩兒察布部隊包圍,該部被殲滅,趕來救援該部的新編第12軍N36師來援途中遭帝國軍伏擊,也被殲滅。我軍公開的宣傳材料和檔案稱:上述兩部在戰鬥中損失過大,戰後撤編。
戰役背景
聖羅曼-聖蘇尼婭聯合帝國方面:為了捍衛已有的勝利果實,確保吞下的塔斯曼帝國原領土順利消化,凱撒議長提議全力支援親我國的北亞森斯坦軍隊並對仍保持著強大軍力的塔斯曼帝國發起致命一擊。該項提議在議會獲得一致通過。未達成武裝干涉目的,我軍(聖羅曼聯合帝國軍)計劃組織控制區內的四十三個由原帝國軍部隊改建的新編師,十六個我軍原西南邊境軍區野戰師,外加大批來自原帝國軍起義者的補充部隊,共計一百二十餘萬精銳部隊以志願軍名義成建制加入北方起義軍戰鬥序列,這些計劃拉上去的部隊中不乏我軍老牌主力師。B96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第一批「志願軍」進入亞森斯坦境內,立即被部署到了前線。8月10日,我聖羅曼-聖蘇尼婭聯合帝國軍在亞森斯坦地區發起了代號為風暴的軍事進攻行動,隨之展開的一系列戰役行動將我國宿敵塔斯曼帝國徹底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起義軍方面:各方起義軍指揮官或控制人一致認為我軍的大規模參戰將直接造成塔斯曼帝國滅亡。「帝國國庫中有上千噸黃金,近萬噸白銀」的傳言令這些起義軍土皇帝們做起了發財夢,還有相當一部分起義軍想要攻入塔斯曼的本族人聚居區,為祖先報仇為本民族雪恥。很多起義軍武裝趁此時機拉起大旗擴張隊伍,有的甚至幾天內兵員數量增加了一倍。8月中旬起,各路起義軍出於利益和仇恨等原因,紛紛加入反擊大軍隊伍。在我軍看來,這真的是一群豬一樣的隊友。
塔斯曼帝國軍方面,B96年8月上旬,帝國軍在南亞森斯坦會戰中未能取得應有的勝利,聯合帝國軍和聖瑪麗帝國軍的強勢介入令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對新佔領起義軍控制區實施無人區化掃蕩后,帝國軍果斷的實施了戰略大退卻,全面收縮兵力並轉入戰略防禦。塔斯曼帝國軍計劃利用西亞森斯坦地區的若干河流地理屏障構成一條防線,在此頑強阻擊敵軍,從而繼續控制卡蘭運河以東,西亞森斯坦地區和卡莉米亞地區等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作為今後的統治基礎;同時在西亞森斯坦邊境線若干河流密集區一線加緊構築工事,建立一條稱作「帝國東方壁壘」的戰略防線,並以克拉格河一段作為防禦重點。塔斯曼帝國軍原計劃「扼守亞森斯坦主要帝國舊領土並阻止起義軍,聯合帝國軍,聖瑪麗帝國軍在亞森斯坦中央高原、格里恩拉爾、瓦漢姆等地區的進攻「,這一戰略意圖幾乎已無法實現。面對擁有強大裝甲突擊力量的敵軍在這些平原地區作戰,塔斯曼帝國軍毫無勝算,只能逐步放棄這些地區。塔斯曼帝國軍打算在克拉格河、莫奇納亞河,薩姆拉爾等地區固守。塔斯曼帝國的殘存部隊在所有這些地區都進行著緊張的防禦工事作業,在原本是帝國縱深腹地的非邊境地區修築按永備邊防工事標準構築防線。帝國軍中的悲觀失望情緒日益嚴重,曾有將領私下議論,接下里也許他們要在首都郊區構築這樣的工事了。東部戰線上的帝國軍殘軍正在走向軍閥化,部分手握重兵的將領們開始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此戰之後,整條戰線上的百餘萬帝國大軍開始進入軍閥模式。
東方壁壘會戰詳細過程
會戰第一戰役階段,窩兒察布的機動防禦作戰
B96年8月11日,
軍事科普:
機動防禦
機動防禦又名彈性防禦,是運動戰處於防禦形態下的一種積極戰略。善於利用戰場空間和時間因素,指揮部隊快速機動和集中兵力。在進攻中,以裝甲部隊為突擊群,趁敵猶豫不決和混亂之機,冒著暴露側翼和後方的危險,大膽穿插迂迴,攻擊敵人翼側和後方,從而瓦解敵整個防禦,而步兵則在正面實施牽制行動,在抗擊敵優勢坦克的反衝擊時,常以防禦行動並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敗對手,而後轉入反攻,在城鎮攻堅戰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而後投入坦克。當敵潰退時,即以坦克不停頓地追擊來發展勝利,在防禦戰役中,通常將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對突入之敵實施反衝擊或反擊。在退卻時,則以機動防禦遲滯對方追擊。
機動防禦戰法優缺點:它避免將部隊分散在前沿漫長的戰線,也避免作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彈性防禦能同時擁有進攻者的機動和在本國作戰的便利,在戰役層次上常常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守軍可以在內線集中相對優勢的兵力,逐個擊破敵人幾個並進的外線軍團。守軍也可以憑對地形的熟悉,隱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個迂迴部隊於敵人侵軍的側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隊同時前後夾擊。守軍也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卻,讓敵軍過度延長的補給線逐漸暴露后加以襲擊划弱敵軍整體戰鬥力,然後集中兵力決戰。彈性防禦並不必然意味著完全放棄前沿抵抗。若沒有給予敵軍相當的遲滯、騷擾和殺傷,則在縱深處會戰和反擊的效果未必很大。彈性防禦不要求人民無限度的支持,但卻要配備較機動化的野戰軍,和一體化的指揮機制。不同文化對軍隊角色的介定往往決定其對彈性防禦的接納程度。由於彈性防禦的戰略是要爭取有利時機來打擊敵人的入侵軍,而不是直接保衛國土,軍事和政治的優先常常發生紛歧,甚至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