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名為賀喜,實為送喪。
“小侄見過叔父!”巴千裏待鄭化年下馬後一改之前不快的臉色迎道。
未及言談,先怎其笑,這是鄭化年標誌性的交際特征。
鄭化年大笑後一把抓住巴千裏手腕,欣喜道:“自今日起,侄婿與我便是一家人了,你我無需客氣多禮,老夫所在鄭氏能夠與巴氏喜結姻盟,實乃我二族百年之幸。”
巴千裏聞言腹誹道,自己一族與鄭氏宗族以往並不是沒有過姻親關係,相反二族子弟聯姻之事每隔兩三年便會有一樁,隻是以往都是小宗子弟之間的姻親,從無大宗與大宗結親的先例,之所以會有此不成文的規定,是為了杜絕強大的外戚窺伺巴氏掌國之位。
試想一下,國君的娘舅家太過強大,而國君若一直孱弱,又被其母裹挾,就很容易產生篡國之危,而鄭氏一族乃巴國第二大宗族,兩族聯姻,其害無窮。
巴千裏之所以不中意這門親事,有違祖製是其主要原因。
而之所以會產生如此違製的婚事,其實, 巴千裏也能想得出原因, 無非是遠在巴國平都的那一幹昏庸族佬,被鄭氏遊說腐化而致,自己年邁多病的父君耐不住軟磨硬泡,才做了錯誤決定。
隻是巴千裏實在不明白, 鄭氏明知道有這麽一個不成文的祖製, 他們為何還要極力促成二族聯姻,難道他們真的以為僅憑一個女子就能擾動巴氏國主之位?
顯然巴氏不會做這瓜田李下被人猜疑之舉, 而他巴千裏也不是那種依讓人擺布之人。
那麽鄭氏此舉到底為何?
“有勞叔父今日親自送親, 屆時席間小婿定要與叔父多飲幾杯。”
“侄婿有邀,老夫豈敢推辭, 今夜不醉不歸!”鄭化年稍顯矮胖的身材, 笑起來一顫一顫的。
“在下聽聞苴陽君有君子之風,今日一見果真如此,來,請!”
務相槳遊說完分開人群, 引苴陽君入府, 其餘擔抬賀禮之人, 魚貫而入。
酉時七刻, 這時給巴千裏賀喜的賓客陸續而來, 已經坐滿了禮堂眾多枳城有頭有臉的人物紛紛向鄭化年來道喜, 可見鄭化年在枳城的名頭比巴千裏還要響亮。
隨後鄭化年與巴千裏又圍繞著劍談了許多, 期間前者一直旁敲側擊詢問巴千裏巴國的鎮國之劍的下落, 巴千裏雖沒有明說, 但卻隱晦的透露該劍目前並不在枳城。
鄭化年聽後,雖不能辨識此話真假, 但他看了看堂外夜色,心中驟下狠心, 用一種看待死人的眼光注視著所有人。
這時,一名渾身帶血的甲士飛奔而來:“稟報公子, 枳城北門被一陌生賊人從內攻陷!”
一時間整個庭堂大燥。
“你可知是何處賊人?對方多少人馬?”巴千裏急問。
“對方……對方隻有不到五十人!”
那軍卒似乎也不敢相信自己說的話。
“什麽?對方隻有這麽點人,汝等北門守衛就有一千餘人, 怎會被人輕易奪取?莫非你們中有人倒戈獻城?”
“回……回稟將軍, 我等無一人倒戈,除了小人外,其餘將兵盡……盡數被殺!”
“唏!”
“盡數被殺!”
“一千餘守門甲士!”
“混賬!不可能,汝敢謊報軍情, 看我不殺了你!”
務相槳遊怒極,馬上就要拔劍殺了這名軍卒, 卻被一側的巴千裏握住了劍柄。
“槳遊兄不可自亂陣腳!為今之計是盡快通知其餘三門守將, 堅守城池,我等急速調遣城中守軍,奪回北門。”
“咳,看我這急性子,險些誤了大事,來人,速發響箭, 穿訊出去!”
務相槳遊話音剛落, 就有兩名雜役迅速脫去雜役衣服,露出自身軍卒之衣, 在一個箱子裏各拿出了一張強弓,隨手一放,一聲刺耳的哨音響徹枳城上空。
第二名軍卒剛要放箭, 卻突然被一隻黑羽箭沒入咽喉,一命嗚呼。
眾人望去,卻見鄭化年身側一人舉著弓,而他卻笑嘻嘻的看著大家。
這一幕,眾多賓朋盡數將目光投向了鄭化年,同時讓巴千裏背脊不由得發涼,盡管如此,他還是不願相信的問道:“敢問叔父,這是為何?”
“侄婿不要生氣,老夫隻是不想讓其發這一枚信令而已。”
鄭化年神態自若,而這無形中已經等於承認,北門被襲與其有關。
“這一切都是你的設下的局吧,今日婚嫁是假, 叛國才是真。”
巴千裏雖然說話的聲音很低,但卻在整個庭堂引起了軒然大波。
麵對巴千裏的質問, 身材矮胖的鄭化年反而大笑幾聲, 淡然回道:“侄婿說的亦未嚐不對, 自古以來,巴國乃我五族共治,你巴氏一族掌國已有數百年,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年便該輪到我鄭氏了。
然而,賢婿說我等叛國,謬之大矣!數百年來,你巴氏一族雖掌國器,卻隻懂得偏安一隅,被山東強楚縷縷進犯,而莫敢言辭,國人苦楚久矣,老夫隻是順勢而為,替國人做了該做的事而已。”
“哼,厚顏無恥,你乃巴國苴陽君,身尊位顯,仍不知足,分明是你鄭氏覬覦國主之位已久,隻是一直沒找到機會而已。”
務相槳遊冷著臉大罵鄭氏。
鄭化年冷哼一聲:“自古成王敗寇,多說無益,識相的自行就縛,否則格殺勿論。”
“大言不慚,甲士何在!”
槳遊公子說話間便拔出身上凜夜劍,不待劍鳴之聲停歇,庭堂裏頓時湧現出二百餘執劍黑衣甲士,將鄭化年隔在了門外。
然而,麵對驟然的變故,鄭化年臉上並無懼色,朗聲道:“看來侄婿早有提防,豈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理?”
鄭化年話音剛落,陡然將手中酒杯擲地成聲,而堂外四周立時湧現出五百紅衣甲士,紛紛與黑衣甲士廝殺起來。
摔杯為號。
巴千裏一見之下,眉頭緊鎖,鄭氏果然樹大根深,而且在枳城盤踞已久,眼下冒出這許多甲士來,卻不令他如何吃驚,隻是眼下敵眾我寡,一番苦戰在所難免。
巴千裏輕歎一聲,緩緩掣出身上佩劍,赫然是當日用接刃鑄劍法所鑄之劍,經過這幾日讓人精心打磨和裝飾後,此劍不僅在外形上更顯得大氣,而且劍刃盡顯鋒銳,比之前冷冽了許多。
“小婿不才,取名錐心,乃刻求本心,希望在鑄劍一路上走得更遠之意。此劍自出世至今,還不曾試劍,今日就請叔父親自品鑒一番,如何?”
巴千裏在說話之際,一改他之前文士公子的氣質,整個人變得鋒芒畢露,就像一支離弦的箭矢,要射穿一切。
“錐心,好名,好劍,能不能得知此劍評語,還望侄婿不要死得太早才是!”
冷言,冷語,冷劍,冷血。
庭堂裏暗淡的燭火,照著嘶啞的殺伐,期間唯有劍鳴之聲高亢,仿佛在對堂外的清朗明月高喊:你為什麽不下來,看看這庭內血泊中的月,圓與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