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節憋屈的一團
說實在的,現在華中派遣軍的日子還比華北派遣軍稍微好一點,隻不過鬆井石根比較會哭窮就是了,動不動的就要發一封電報,要求援助,說他們這裏怎麽怎麽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了,其實並沒有他說的那麽嚴重,這個地區原本就是中央政府控製下最為繁華的一個地區,就算是以戰養戰的話,也比華北派遣軍要強得多,之所以這麽說,也就是應了那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再加上朝香宮鳩彥親王的煽風點火,他們兩個人獲得的資源要遠遠比煙俊六大將獲得的多得多,而且華中派遣軍這邊占據的是華夏的首都,對於日本國內來說,象征意義要大過實際意義,必須要保證這一塊不能讓這一塊被華夏人奪回去,如果一旦被華夏人多會去的話,那也就代表著他們在華夏的戰略性失敗。
前一段時間,中央政府也獲得了華中派遣軍無法進攻的消息,他們也是這集合了五個步兵師的兵力,對華中派遣軍一部發動突擊,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損兵折將,什麽都沒有得到。
當然了,報紙上肯定是不會那麽寫的,報紙上渲染的勝利還算是不錯的,什麽殲敵1萬之類的當然了,這對於老百姓來說鼓舞士氣是很重要的,隻是老百姓時間長了,也明白報紙在吹牛了,既然你們獲勝了,為什麽還從前線下來那麽多的傷兵,各地的征兵處還是在一個勁的要人呢!
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學者,他們在報紙上看到獲勝的消息,但是找遍整張報紙也沒有看到你們勝利的打下的是哪塊領土?
他們也發出疑問了,既然是獲勝了,就應該有戰利品才對,可為什麽什麽都沒有呢?人民和老百姓隻是看到了一些屍體而已,那都是戰死的將士們,除此之外,大家什麽都沒有收獲到到這個時候人們也都明白了,這又是中央政府粉飾太平的一種方法。
其實現在這個階段,不管是中央軍還是晉綏軍,他們能做的十分有限,因為國內資源十分有限,訓練十分有限,所以說他們能保證現在的地盤就已經是燒高香了,並不需要進行戰略反攻的,趁你病要你命這句話是沒錯的,但是你也得分析清楚實際情況才行,你對麵的敵人就算是病了也比你完好無損的時候強大,晉綏軍和中央軍犯的毛病都是想著這個時候立下戰功和保安團一樣揚名立萬。
可你看看人家保安團用的是什麽裝備你們用的是什麽裝備?這能一樣嗎?
到時進行戰略反攻的時候,張大山就跑去請命了,他覺得如果要是用上保安一團的話,現在肯定是把日本鬼子給趕出十公裏之外了,可惜的是,當時的司令部直接就給張大山下達了一條命令,沒有司令部的命令,你們的士兵不準踏出軍營一步,這就好了,張大姍直接就帶著自己的人繼續曬太陽。
後來作戰失敗的時候,需要一隻隊伍前去接應,如果這個時候司令部可以放下自己的臉,讓張大山帶著一個加強營過去接應的話,損失可能會少很多的,結果,司令部的那些大佬們為了自己的麵子,根本就沒有想過這一點,還是讓士兵在前線死就是了。
當時張大山看著台下來的那些屍體的時候,狠狠的讓自己的重炮團教訓了前來追擊的日軍部隊,也就是這樣才讓日軍停止了追擊,這也算是打了司令部的臉了。
司令部的那幫大爺們不但沒有下來嘉獎令,竟然還是派來了一個訓教處的軍官對張大山進行了一番教育,氣得張大山抬起自己的馬鞭,不是身邊的參謀長攔著的話直接就抽他一頓了,我們打退了日本鬼子救了你們那麽多人,不說給老子一個嘉獎令吧,還過來說我戰場上抗命,要不是我抗命的話,這回你們死的人更多。
軍政處也下來了很多人,他們是對前一段時間張大山招兵買馬感到不滿,你一個外地的軍隊在這裏設立征兵處,這是什麽意思呢?其實設立招兵處是個地方軍閥都會做的事情,隻不過那些地方軍閥戰爭中士兵的時候都沒有什麽成果,中央軍在那裏放著呢,幹嘛要參加地方軍閥呢?中央軍能吃得飽穿的暖,地方軍閥那裏發給你一條破槍幾發子彈,這樣的待遇大家都是明白的,可保安團那邊的待遇就不一樣了。
從他設立征兵處,到現在已經是有1萬多名士兵從這裏走進了軍營。
剛開始的時候,張大山並不要現役士兵,隻是要一些年輕的學生,軍政部對於這一點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軍政部的高官看來,這些學生就算是進了軍隊也沒有多大的戰鬥力的,他們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咱們老祖宗就是這樣形容學生的,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發現這些學生竟然是會開坦克了,會開汽車了,甚至有的還能開飛機,這個時候軍政部就坐不住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說了這些都是未來的棟梁。
可因為提前已經答應人家保安團征兵了,你也不能過去給人家說征兵工作暫時停止,如果軍政部的命令朝令夕改的話,那還有什麽威信呢?借著這個機會正好過來敲打敲打張大山,所以就跟著那個訓導組的人一起進來了。
現在中央政府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勝利的軍隊沒人管,打敗仗的都是被粉飾太平,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了,張大山這個時候也笑了,自己就是加入保安團,時間太長了,早就忘記了中央軍的這些傳統了。
所以今天才會對這個什麽視察組那麽多反抗,不過想到有馮長官在裏麵多少也得做得好一點。
“都他媽給我站好了,把自己打扮的精神一點等會兒可不是一般人來視察,我們都把我們最好的一幕讓他們看見,不然的話,別怪老子對你們不客氣。”張大山站在主席台上大馬金刀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