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徐州門戶宿遷
卻說汪寒帶著稅警總團的特別小組,一路風塵仆仆,來到了徐州宿遷。
為什麽選擇了宿遷呢?這要從宿遷的曆史說起。
宿遷曆史悠久,交通便捷,古稱下相、宿豫,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
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
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於此,讚歎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
宿遷是徐州的門戶和戰略窗口,日本人的“菊之刺”小組來宿遷,主要是調查這裏的地形地貌和水文資料等情況。
日本人對徐州這座重鎮非常感興趣。
自古以來,徐州就是中華大地上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徐州曆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
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
曆史上,徐州地處關洛(傳統政治中心)、幽燕(北方邊疆政治中心)、江南(財政支柱)三個重要地區的連接部。
徐州到西安、北京、上海是等距的,這個位置實在關鍵,誰占誰得優勢。
參考劉裕北伐誅秦滅燕,一打二毫無壓力,南朝的頂峰…辛亥革命北伐、蔣介石北伐這些也不用多說。
徐州城地處於一個小盆地中,天然的築城之地。
這種地形在中原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城市周圍的山地使軍事防禦非常便利。大兵團很難在城外集結布陣,難以對城市造成威脅。
綜觀整個北方,特別是在黃、淮、海等水係不穩定區域內。
大多數古城都因為天人因素(河道變化、戰爭和政治等)遷徙過城址,長安、洛陽、開封、北京、安陽、太原………。
而徐州從不遷址,黃泥蓋了一層又一層,城下有城,自西周至民國共十一層!小盆地地形是很重要的因素!
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兩條河流交匯南流。
曆史上,這兩條河流即便是長期受到黃河侵奪,由於徐州周邊山地的限製,其河道也一直非常穩定。
汴水自西來,泗水自北來,在徐州城東北角交匯南流,在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建城史中從未改變,這在華北的河流史上也是罕見的。
這兩條河流,既是護城河,也是具有全局性意義的航道,使徐州更加易守難攻,更增加了徐州的航運價值和經濟戰略價值。
徐州地處南北扼要,自古為用武之地。
城市周圍穩定的山、水環境造就了徐州易守難攻、水運便利的天然優勢,使之成為兵家所必爭之地。
山田小組來到宿遷後,渡邊再次給小組成員講解了徐州這座城市將來在戰略上的重要性。
渡邊講道;“中日一旦全麵開戰,北平,上海,等地都不會成為障礙,隻要占領徐州後,中國的門戶才能大開。
因從地理上講,徐州是唯一一處大軍團可以毫無障礙的從南往北打或者是從北往南打的地方。
從北往南打的話,攻下了徐州,揚州的門戶大開,揚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險了。
從南往北打,隻要占領了徐州,整個中原就像一個大棋盤一樣攤了開來。
這個時候,隻要把大兵團鋪開來,想打哪就打哪,攻城拔地,輕而易舉,整個中國將會在我大日本皇軍的鐵蹄下顫抖!”
“嗨,大日本帝國萬歲!”
“菊之刺”小組所有成員發出狂熱的呐喊聲。
隨後小組成員攜帶好裝備後開始出發,他們沿著黃河沿岸調查,然後再調查附近的水流水係等情況。
並秘密製作出詳細的地圖,哪裏適合行軍,哪裏適合機械化部隊行進,哪裏適合紮營,哪裏適合渡河,哪裏適合爬上等等。
這日山田小組來到了黃河岸邊的一處灘頭,望著激流之下的黃河河水,那滔滔不絕的黃河水,迎著明媚的陽光,馳騁在黃土高原之上。
如萬箭齊發,如脫韁之馬,如千百頭咆哮著的虎豹,伴著震耳欲聾之聲,一瀉千裏。
奔流不息,氣勢壯觀的黃河大水,極大的震撼了“菊之刺”小組。
作為這個小組成員裏麵自認為有幾分學問的渡邊教授,張口朗誦了一首詩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身為一個日本島國的國民,羨慕中華大地有著如此的大好河山和自然奇觀。
加藤知道渡邊又要看似賣弄他那所謂的學問,他知道渡邊家族在日本是大家族,和渡邊搞好關係,對今後自己的發展大有益處。
所以順著渡邊的話語接著說道;“渡邊君是我們大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也是公認的漢學專家,現在不如給我們講解一下黃河文明以及黃河將來對戰爭產生的影響如何?”
“嗯,既然我們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這大自然的奇觀,我就隨便給你們說兩句。”
渡邊略有矜持的說道;“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黃河,古稱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
最後於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
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曆史時期中,曆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
中國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
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曆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裏。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說到這裏,渡邊停頓了一下,然後又說道;“黃河岸邊雖然誕生了中華文明,但是黃河大水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危害。
黃河經過黃土高原之後,裹挾著泥沙奔流向大海。
可是這些泥沙很快就會堵塞河道,讓黃河難以穩定地在一條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四處蔓延。
出三門峽以後的黃河,在下遊左右橫掃,製造出了中國人曾經唯恐避之不及的黃泛區,令人聞之色變。
黃河泛濫是中國北方自宋元以後的一場噩夢。
黃河故道沿線諸城在今天看來,似乎都已不是繁榮富庶之地,他們都曾飽受黃河水災之苦。
現在黃河兩岸邊皆是荒土廢墟,可見一斑。如果今後中日在徐州開戰,黃泛區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
我曾經向軍部提過一個提議,如果我大日本皇軍占領徐州以後,國民政府如果利用黃河決口,人為製造黃河之水泛濫。
將會極大的影響我大日本皇軍機械化部隊的行軍。
而且給養和輜重都會受到影響,作戰行動十分困難,從而拖延時間,給中國軍隊的下一步抵抗留下了緩衝的餘地。”
“喲西。渡邊君的學識真是大大滴的高,聽君一席話,少讀十年書啊!”
“菊之刺”小組的成員紛紛恭維的說道。
其實都在心裏悱惻不已,什麽專家,教授,就會紙上談兵,到時候打起戰來,還是要靠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