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抗戰之獨立團> 第三百一十三章 晉綏軍中沒有三姓家奴

第三百一十三章 晉綏軍中沒有三姓家奴

  山西,太原綏靖公署。


  閻錫山帶著省府秘書長賈景德以及汪寒三人在府邸裏麵洽談商議事情。


  省府秘書長賈景德出身書香門第,中過甲辰科進士。


  外放做過知縣,曾經和徐永昌兩人被譽為閻錫山的左膀右臂,是閻錫山最信任的心腹。


  經過長時間的商議,最後決定;成立以原西北實業公司改組而成的新的公司,公司名稱采用了“北嶽實業公司”的新名稱。


  “北嶽實業公司”以閻錫山為董事長,汪寒為總經理,賈景德為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


  新公司將原來西北實業下屬的特產、水利、畜牧、交通、商業、礦產、冶金、化學、肥料、紡織、銀行、農業等共12個工作小組精簡為特產組、礦業組、紡織組、化工組四個組。


  並將原來的太原兵工廠進行擴編。原太原兵工廠的11個工廠整編為彈藥廠,槍械廠,火炮廠,修理廠四個大廠。


  同時成立“太行重工”,將從美國運回來的拖拉機全套機器設備組裝,專門生產坦克。新的坦克命名為“太行”。


  取自“巍巍太行,中國脊梁。”的寓意。


  將這些事情落實後,汪寒抽身出來。


  將“北嶽實業公司”的具體事情交由閻錫山的心腹親信賈景德來具體負責。


  賈景德既是省府秘書長,熟悉山西的各方麵事務,又深得閻錫山的信任。


  將新公司交由賈景德來管理並負責兵工廠的改造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汪寒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整軍整編。


  他這次帶來了警總團學兵團的5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都是稅警總團比較優秀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基層士官和軍官。


  汪寒想將晉綏軍進行全麵的整編和整訓,並將其打造成一支具有相當戰鬥力的鐵血之師。


  晉綏軍隻不過是一支地方部隊。在民國時期,地方軍閥部隊比比皆是。


  他們每人擁地做王,成為了掌控一地軍政大權的軍閥,先後有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廣西王李宗仁,山西王閻錫山,山東王張宗昌,青海王馬步芳,雲南王龍雲,四川王劉湘,,,,,,等。


  按派係有直係、皖係、奉係、桂係、滇係,按地區有東北軍,西北軍,桂軍,粵軍,湘軍,川軍,等。


  這些軍閥數不勝數、窮出不窮,兵力有強有弱、有大有小。


  而閻錫山的晉綏軍在這些軍閥和地方部隊裏麵,可以說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規模都是很一般的。


  但是晉綏軍在地方軍閥部隊裏,有兩個特點,一是炮兵部隊多(因為它和東北軍一樣擁有可以仿製製造火炮的軍工廠),二是進攻野戰不行,但是防守很有兩下子,尤其是工兵不錯,防禦工事修造得很有特點。


  這也是汪寒為什麽要整編整訓晉綏軍的目的。


  一支擁有強大炮兵的部隊竟然是以防守為主,打仗不能光靠防守,你老等人敵人打你隻是被動防守防禦,永遠不可能打贏最後的勝仗的。


  這也與山西的民風和地域有關。主要是受晉商民風的影響,原本彪悍的三晉地區民風變得懦弱了些。


  其實閻錫山倚以重用的晉綏軍底子還是不錯的。


  手下有一批有能力有才幹的將領,號稱“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這個名頭在民國好像十分流行。西北軍也有著名的“十三太保”之稱,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以韓複榘、孫良誠、孫連仲、石友三、劉汝明等名將為主。


  而晉綏軍的“十三太保”有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王靖國、等將領。


  這些人都畢業於保定軍校。是閻錫山晉綏軍中比較有作為的等人,從閻錫山參加北伐,以至後來的抗日戰爭,這些人都成為晉綏軍的主要將領。


  除了這“十三太保”,閻錫山的晉綏軍還有“五虎將”。


  晉綏軍中以帶兵能力出眾著稱的徐永昌。


  晉綏軍主力第一師師長出生的名將商震。


  晉綏軍的軍事幕僚長,編寫過《步兵操典》、《防禦工程》等軍事教材,成為晉軍正規化教育藍本的軍事理論專家名將孫楚。


  晉綏軍中以防守出名的大將傅XX。


  晉綏軍中的騎兵司令,以驍勇善戰而聞名的虎將趙承綬。


  所以說晉綏軍雖然在當時的地方軍隊裏麵沒有桂軍,粵軍那麽的威名遠揚,當時其整體素質還是不錯的。


  這裏簡單說一下晉綏軍的曆史。


  民國之初,軍閥林立,城頭變幻大王旗,中華大地成為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台。


  1930年初,全國反蔣力量麇集太原共商大計,各地大小軍閥僅派出代表的,就有馮玉祥、李宗仁、韓複榘、石友三、樊鍾秀、孫殿英、唐生智、宋哲元、馬鴻逵、劉湘、張學良等十餘家。


  喧囂之後,這些軍閥大多成為曇花一現的匆匆過客,強盛一時的東北軍、西北軍等地方軍事集團,最終不是分崩離析就是成為一盤散沙。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晉綏軍卻體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凝聚力,無論內憂外患,始終保持著完整的體係和統一的指揮。


  與某些地方軍事集團盛產“三姓家奴”不同,晉綏軍在曆次戰爭中鮮有叛將。


  1930年,中原大戰失利之後,西北軍各部大多望風而降,晉綏軍眾多高級將領也收到了故舊甚至蔣介石親筆寫來的勸降信,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回歸山西。


  在這次大撤退中,最後接到撤離命令的,是扼守運河渡口的一支連隊,在確認不再有友軍通過這個生命通道之後,他們才踏上了艱難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歸鄉之路。


  兩千裏的行程危機四伏,這支弱小疲弊的百人孤旅穿行在陌生的土地上,一路先後遭遇西北軍、紅槍會、地方民團、東北軍的圍追和緊逼。


  但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麽漫長和險惡,都無法阻擋這群普通士兵回家的渴望和對於晉綏軍的歸屬感。


  晉綏軍的這種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於閻錫山的統帥才能。閻錫山善於拉攏和控製部下,他對部下控製之嚴密、部下對他之忠誠都是其它軍閥所不能比擬的。


  晉綏軍曆經北洋時期,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直到XXXX。


  它也是民國時期生存時間最長的地方軍隊,像東北軍,西北軍,早就被蔣介石收編,唯獨晉綏軍存活時間最長。


  閻錫山一生中隻有兩次離開過晉綏軍,一次是中原大戰失利之後避居大連,一次是太原解放前夕飛往南京商討和談條件,即使是在晉綏軍最後的謝幕時刻中,遠在千裏之外的閻錫山也依然牢牢掌控著這支身陷絕境的軍隊。


  閻錫山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格外重視對於官兵的正規化軍事教育和提拔軍校畢業的軍官。


  因此,晉綏軍的中高級軍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這其中又以“保定係”為主。


  晉綏軍的13名重要將領曾被稱為“十三太保”,即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他們全部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除了十三太保,擔任過晉綏軍高級將領的還有商震、徐永昌、張培梅、張蔭梧、郭宗汾、郭景雲、董其武等人。


  對於很多疏於近代風雲的年青人而言,這些名字也許隻是一個個陌生的符號。


  但是,他們都以不平凡的經曆在民國軍事人物誌中為自己占據了一席之地。


  他們有的入主民國軍事中樞,有的成為新中國的開國上將,讀完他們的奮鬥史,在為他們個人的興衰榮辱與悲歡離合感慨之餘,不能不歎服:晉綏軍,真可謂英才薈萃,將星閃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