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海漕
. ,
卻說翁正春,史繼偕,畢自嚴三人因漕兵征用船隻,不得不中途下船。
這時候已是初冬了,若是趕不上明年一月到京去禮部報名,無疑將錯過了這一次會試。
幸好畢自嚴是山東本地人士頗有人脈,畢自嚴的父親名為畢木,以詩書傳家,被朝廷授以儒官,畢木有子八人。畢自嚴為第四子,他的兄長三人分別名為自耕,自耘,自慎,到了他名為自嚴。
畢家乃是當地大族,畢自嚴求助地方後,當地父母官賣畢家的麵子,當即以官方名義雇到了一艘船。
同時地方官還知道有兩名福建舉人與他同行,此人也是極會做人,雇了船還給船上配了聽差,廚子,可謂周到極了。
三人坐在船上往北而去,他們一麵攻讀經史,切磋學問一麵討論時事,針砭時弊。
翁,史二人經史功底雖高,但論及通曉時務卻遜色畢自嚴多了,故而眾人互有長短,也是相互佩服,最後意氣相投。
經過這同船後他們倒是結為了極好的朋友,一起約定將來若有高中之時,一起為社稷天下作一番事業。
一路無話,他們抵至了滄州。滄州乃運河上要緊的水旱碼頭,也是名勝之地。
三人抵此後,畢自嚴對翁,史二人道:“滄州自古乃是黃河入海之州,黃河改道之後,這故道即成為了沃野,此為滄海桑田是也。”
說到這裏,畢自嚴也感慨道:“不過自運河取道於此,河道愈加淤塞且水高於地,而此地地勢東高西低,一旦河水潰決,即泛濫千裏,良田浸泡為鹽鹵之地,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浸滿在洪水之中的蘆葦和茅草,故而此地又名為長蘆。”
說到這裏,畢自嚴道:“不過滄州尚武之風極重,東漢時渤海太守即感民風彪悍,勸百姓賣刀買犢,賣劍買牛,可惜百姓不聽從,故而我們還是在船裏讀書,少走出船外以免招惹不必要的是非。”
翁正春,史繼偕都是稱是。
這時候運河水淺,船行得極慢,必需雇人拉纖,當即船家下船與纖夫們講價錢。
翁正春不是第一次進京趕考,知道這運河纖夫,以及漕船上的水手舵夫都是魚龍混雜之輩。
纖夫不用多說,而漕船因為運兵大量逃亡,故而到了萬曆朝時漕軍不得不從民間雇傭水手舵夫充數。
而纖夫水手舵夫之間也有幫派,大多以地域,信仰劃分,每年漕運過後,他們都是聚眾而居如此竄連一起,遇到什麽事情也是由幫派出麵打理。
因此船老大也不會壓價太狠,他與這些纖夫們討價還價一番,便給了銀子讓他們拉纖。
纖頭拿錢後即召集了在岸邊或坐或立的纖夫,讓他們按序準備拿籌。
纖夫聽得有活幹,當即上百號人排好了隊。
這些纖夫看去雖是精瘦,但都有一身的氣力,他們將腰肚間的草繩重新捆了好幾圈狠狠地勒緊後,脫去上衣即來到船邊拉纖。
每個纖夫必需走一段路,待筋疲力盡了去纖頭那邊拿籌,若是半途沒了氣力,則不給籌。
如此船就這樣慢慢悠悠地行走在運河上,拿到籌的纖夫先坐在一旁歇口氣。
船雖行得慢,但還算穩當,運河兩岸也沒什麽景色,都是長滿蘆葦的荒灘。翁正春三人正要回船艙讀書,卻看見運河前頭行來一名官差,以及一大群纖夫。
“誰叫你們漕幫來這裏拉纖了?前麵的漕船都堵在河上動彈不得。”
運河旁的纖夫聞此都是一動不動,一名纖頭出麵道:“差爺,不是我們不肯動啊,你看這都接了生意總不能不做吧!”
“什麽不做,這河上的生意,自有德州幫的人去幹,你們去拉漕船就是!”
這名官差身後那些纖夫都是陰沉著臉。
聽到這裏原先對官差和顏悅色的纖頭當即板起臉來道:“好啊,原來是你們德州幫的人向官府通風報信的,是不是咱們兩幫又要幹一架?”
此言一出,對方的纖夫都是緊張起來:“怎麽又要打架?”
“別以為你們漕幫人多就怕了你們!”
“咱們德州幫也不是好欺負的。”
明眼人看得出來,這些人雖說不懼,但其實內裏大懼。
這些人用眼神求助向那名官差。那官差收了德州幫的好處,自要出麵替德州幫說話。
官差道:“你們漕幫管是誰通風報信?總之這官船你們拉不來,這漕船他們德州幫拉不了,這是你們兩幫早就定下的規矩,怎麽不認賬了?”
“是啊差爺,我們德州幫也是苦命人家,沿河的船都被朝廷征用了,咱們好容易遇到一艘官船,大夥拿籌拉纖討個生計,不然今日就沒米下鍋,明日就要賣兒賣女了。”
那官差聽著德州幫的纖夫哀求,當即也是道:“你們漕幫的聽見沒有,不要不給人活路。”
“差爺,有所不知。今年不同往年,回空的一艘漕船一籌才給兩文錢,還要來年再支取。而客船一籌五文錢,都能賣個好力氣,誰去拉漕船?”
“這不歸咱管,反正這官船不是你們拉的。”德州幫的纖夫紛紛起哄道。
“你說不管就不管,那咱們就重新定規矩再打一架,敢不敢?”
“打就打!”
官差罵道:“我看誰敢打!”
“弟兄們,先打了再說!”
兩邊的纖夫手疾眼快,早就有人見風聲不對去拿出了家夥什。雙方當即打了起來。
這沿河纖夫幫派之間為了拉船打架鬥毆也是常有的事,不死傷幾條人命是出不了結果。
船老大勸了幾句見勸不動,也就返回了船上,反正哪邊打贏都要來做自己的生意,他並不把這當一回事。
至於船上其他人則是嚇得躲進了船艙裏去,生怕是殃及池魚。翁,史,畢三人則在船艙裏觀看這一幕。
但見兩邊打了一陣,地上已是橫了幾個人在那呻吟。這些纖夫也真是勇猛敢打,什麽死手都敢下,反正死了傷了幫會都會出麵照顧。
這時候官差見傷了人,有些擔心地方州縣降責於他。他在旁大罵道:“你們再打老子就抓你們見官!娘的!”
這官差正拉架之際,不知是誰冷不丁地朝這名官差頭上來了一棒。
頓時鮮血從官差的頭頂留出,他當即癱倒在地,抽搐了幾下不動了。
“打死人了!”
隨著這一聲驚呼,兩邊的人都退到一旁。
兩邊打架出人命的事也是經常,但打死官差了倒是頭一回。
翁正春他們三人也是吃了一驚,這怎麽會鬧出人命來?
“是你們德州幫的人打死的官差!”
“胡說,明明是你們!難道想栽贓嫁禍到我們頭上嗎?”
“誰打死的人,誰都沒有看到,你們說是我們幹的?我們還說是你們幹的?”
“好啊,我們與漕幫一起去清軍廳評評理如何?”
“去就去!清軍廳的官爺咱們哪個人不認識。”
船艙裏,畢自嚴忽道:“此事有蹊蹺,怎麽會有人敢往官差頭上招呼,這可是殺官之罪啊!”
“不說是不是蹊蹺,倒令我想起當年也是在黃河裏挖了一單眼石像,上麵寫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史繼偕出言道。
“你是說有人要造反?”翁正春當即問道。
史繼偕搖頭道:“造反不至於,我看是有人故意挑事。”
畢自嚴道:“似有幾分可能。”
船也是停了,兩個幫的纖夫各自退開,圈著一具屍體,原先受傷的人早是各自攙扶開來。
“完了,殺了官差,我們不說以後還能不能接到活,恐怕這命也是難保。”
這時候一個人走了出道:“你們德州幫也不用再說了,眼下我們漕幫沒有了活路,大家也不要想有活路。”
“一根籌才兩文錢,飯都吃不飽,咱們誰去拉纖?你們德州幫也看看自己,這些年客船少了多少,就算賺了幾個錢,官差又要從你們頭上剝削一筆,到頭來自己都吃不飽飯,更不用說家中妻兒老娘呢。”
“哪有什麽辦法?這都命啊!誰叫咱們生來就是苦哈哈。隻能求來世投好個胎了。”
“我看未必!”對方冷聲言道。
“那你說怎麽辦,你們給大家找一個活路。”
“為今之計,隻有一個辦法,咱們一起找官老爺說理去。”
“官老爺?”
“過去在咱們村,那些官老爺不讓咱們老百姓活了,老百姓就將家裏農具往縣衙大門口那一堆,等農具堆成了山,當官的就得怕了,服軟出來賠禮道歉。”
“而咱們走漕的人呢?官府不讓咱們活了咱們怎麽辦?咱們賣苦力氣的身無長物,就靠著這一條纖繩在水邊討生活!咱們都把自己的纖繩往官府門口一扔,告訴那些官老爺咱們不幹了!”
“說得好!”
“不幹了!”
“咱們不幹了!”
一群大漢振臂呐喊起來。
也有老成持重的人道:“這麽辦官府會不會追究?萬一耽誤了朝廷漕船回空怎麽辦?那可是死罪啊!”
“追究?官差要咱們吃不了飯,咱也讓吃不了飯。活都活不了了,還擔心死罪。咱們要讓朝廷知道咱們漕幫,德州幫也不是好惹的,大不了魚死網破。咱們現在就去縣衙門,不去就沒有卵子的!”
“好,隻要你帶頭,咱們就一起到官府交纖繩去!”
“走,一起把纖繩帶上!”
一旁船艙上畢自嚴等人相互看了一眼。
畢自嚴笑著道:“沒料到這些賣氣力活的也有這樣的決心啊!”
翁正春搖了搖頭道:“自古以來,百姓聚眾敢於官府做對,都沒什麽好果子吃。就算鬧成了,官府屈服一時,難保以後不會秋後算賬。”
畢自嚴笑道:“你們沒聽他們說了嗎?一個人造反不行,但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到了這個時候官府也不得不重視啊!再說他們又不是占了官府,而是去扔纖繩,朝廷不會重責的。”
史繼偕道:“非也,官府怕百姓扔農具是怕耽誤了農時,但丟纖繩必然耽誤了明年的漕期,如此朝廷必會降罪,若沒有有力大臣在朝中為他們說話,這些纖夫恐怕就要當罪了。”
“這些纖夫雖都是好勇鬥狠之徒,但說到底還是無辜之人。沒料到這一次咱們進京能碰到這樣的事。”
翁正春聞言歎道:“古往今來從書中讀到百姓之疾苦,令人聞之傷心落淚,但見之更令人觸目驚心。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正是如此了。咱們這一次進京要將這裏的情況稟告給大宗伯!”
“正是大宗伯必能夠為民請命,他必會主持公道,解決這漕運難題。”
三人此刻達成了一致。
就在翁正春,史繼偕,畢自嚴三人進京的時候,這一次沿運河數縣罷工之事,地方早已經通過加急稟告至京。
地方官員的奏章抵至內閣時,王家屏當即是吃了一驚,一時不知如何處理。
以往的內閣遇到了棘手的事,一般都是首輔與幾個閣老之間商議,但是咱們這位首輔遇到棘手事時竟是無人商議。
次輔趙誌皋不管事,三輔張位還未抵京,所以王家屏在內閣一直是沒有幫手。
王家屏當即道:“請漕河總督付知遠到閣一趟,他到之時,再請次輔到公堂議事。”
不一個時辰二人都到了,王家屏來到公堂,一見二人道:“兩位大人,漕船出事了。”
當即王家屏細細說了一遍,連趙誌皋臉色現在也是很凝重。
付知遠道:“不意我剛剛到京,竟出了鬧漕這樣的事。”
趙誌皋道:“漕台剛剛至京,那麽既出了漕船不能回空之事,要先問責漕運總兵。”
王家屏道:“問是要問的,但眼下運河這麽多地方鬧漕,以至於漕船不能按時回空,如此明年就不能兌運開行。”
“立即平息此事不行嗎?”
王家屏搖了搖頭道:“這一次鬧漕來得實在突然,聽聞拉纖的纖工都將纖繩丟在縣衙門口,幾乎堆成了山,現在運河沿岸沒有一個人肯為運船拉纖,如此看來這些漕船最少要耽擱半個月。”
付知遠道:“現在漕船回空逾限已是既成事實,就算將漕官,地方州縣題參治罪,也是無濟於事。”
“若是明年漕額不足,那該怎麽辦?”
“是啊,漕額不足,天子必將怪罪,如此怎麽是好,真是令人腦殼子疼!”趙誌皋搖了搖頭,顯得很頭疼的樣子。
“本輔召兩位大人前來,就是要好好參詳一二。”王家屏出聲道。
趙誌皋到這裏就不說話了,顯然閉上眼睛在很認真的沉思。
王家屏對趙誌皋向來是恨鐵不成鋼,現在隻能求助於付知遠道:“付漕台,眼下唯有你能拿出一個法子來。”
付知遠點了點頭道:“為今之計,一是立即令地方州縣催運,讓漕船盡快回空。二是在有些漕船無法回空之下,想個辦法如何補足明年的漕額。首輔可否讓回空逾期的地方漕糧變價繳納。”
王家屏搖頭道:“漕糧折銀,地方一定要賠一筆,朝廷再買糧又推高了京畿的糧價,這是一個兩相欠的法子。再說這放在以往隻是幾萬,十幾萬石的漕糧變價,但這一次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數額實在太大。”
付知遠想了半天,最後道:“看來那唯有用林宗海的辦法了。”
王家屏聞言眼神一亮道:“漕台的意思是如大宗伯所言實行海漕。”
付知遠點了點頭道:“確有此意。”
王家屏猶豫道:“可是自廢除海漕後,原先打造的海船也與遮洋總分散到各衛,僅存的遮洋船也是年久失修,倉促之間朝廷哪裏有遮洋船可用。”
付知遠道:“這我也不知道,不過元輔請大宗伯來一問即知,他心中對於海漕之事可謂早有方略。”
“正是。”
王家屏想到這裏,當即派人去請林延潮。
不久林延潮是風塵仆仆地趕到內閣之中。
他一見王家屏即問道:“聽說運河出了大事?”
王家屏點了點頭道:“是啊,本輔現在也是為此焦頭爛額,宗海先坐下說話。”
林延潮與付知遠二人陪坐下首。
付知遠當即將運河罷工的事與林延潮說了一遍。
然後付知遠道:“朝廷一年的漕額是四百萬石,但若漕船再不能按時回空,如此下去明年的漕額恐怕會短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石之多。”
林延潮當即道:“鬧漕此乃地方官的失責,必需予以嚴參,該罷官的罷官,該革職的革職!”
王家屏道:“現在嚴參也是無法挽回明年漕額不足的事,本輔正為此發愁,故而請宗海來商量一番。”
林延潮聞言當然明白王家屏言下之意,但他不能一下子將自己心底打算挑明。
林延潮沉吟一番然後道:“依我淺見,為今之計,就是將不能按時回空的漕船留在地方,將明年漕糧變價為銀繳納給朝廷。”
王家屏道:“此事我方才與付漕台商議過了,這是下策,萬不得已朝廷不會允許地方漕糧變價。”
林延潮聽王家屏這麽說,又見付知遠給他點了點頭。
到了這一刻林延潮也唯有道:“那麽也隻有唯一的辦法,走海漕補足明年的漕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