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滅天竺好處多
治理吐蕃這事議定了,是該商議滅天竺這事的時候了。
「治理吐蕃之事,我們初步議定,若還有問題,在治理之際再來處置。」李隆基掃視眾將一眼,道:「我們再來說說滅天竺之事。」
「滅天竺?」眾將眼中精光閃閃,打量著李隆基。
天竺和唐朝隔得很遠,兩國基本上沒有多少交集,按理說,沒必要滅天竺,然而,李隆基卻是堅持要滅天竺,眾將不由得有些好奇,為何要如此做呢?
「張說,你說說我為何要滅天竺?」李隆基沖張說道。
「滅天竺之事對於大唐至關重要,大唐若是能滅掉天竺,在與大食決戰之時,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張說不愧是盤盤大才,他已經洞悉了李隆基所謀。
「哦。何出此言?」眾將齊聲問道。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早晚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可這與天竺有甚關係?
「滅掉天竺的好處很多,主要有四個。」張說伸出四根手指。
「四個好處?不少呀。」眾將更加急切了,催促道:「快說。」
李隆基讚賞的打量張說,張說不愧是策論天下第一,看得透徹。
「第一個好處當然是開疆拓土,讓大唐擁有更加遼闊的土地,更多的口眾,更加富饒的物產,更多的賦稅。」張說開始剖析。
這點顯而易見。
天竺和唐朝雖然相隔遙遠,兩國很少有交集,可是,天竺很富饒,不比唐朝差,這點眾將是知道的。只要得到天竺,唐朝的國力就會急劇提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別的不說,就說天竺的糖,就是好東西。只要滅掉天竺,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糖。」張說舉出一個實例。
糖,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很普通,只要你想,隨時可以吃到。但是,對於唐人來說,糖是奢侈品,非常珍稀。唐朝的糖,主要就是從印度阿三那裡進口的。
為了解決糖的產量問題,唐太宗兩次派人去印度學習,還帶回了甘蔗,自此以後,製糖技術才傳入中國。
到了宋朝,糖就比較普通,甜食正式普及。
「糖?那可是好東西呀。」眾將對糖的好處都清楚,一提起糖就眼睛放光。
「在這之外,還有黃金、象牙,更是不少。」李隆基補充一句。
印度有很多大象,象牙更是不缺,要多少有多少。而中國對於象牙的需求很大,卻是產量很少。若是滅掉印度的話,就可以有大量的象牙,這也是一個大好處。
「聽你們這樣一說,好處還真不少。」眾將眼睛放光。
「第二個好處就是以後駐守吐蕃的軍隊,不用再為糧草發愁了,完全可以從天竺那裡得到解決。」張說接著道。
「真有這事?」眾將有些難以置信,齊聲問道。
唐朝滅了吐蕃,接下來就要治理吐蕃了。治理吐蕃,就需要駐軍,維護吐蕃的穩定。要駐軍,就需要糧草,而吐蕃很窮,很難解決糧草問題。
吐蕃有多窮,現代人都明白的,駐上幾萬大軍,這糧草就成了天大的難題。從唐朝內地運輸,不失為一法,只是困難重重。因為積石山太過險要了,要想把糧草運到邏些來,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是非常大。
要是能有辦法解決駐軍糧草,那是天大的好事兒。
「我查了很多典籍,據我所知,從天竺到邏些比起從長安到邏些方便得很多,若是滅掉天竺,從天竺運糧草前來邏些就方便多了。」張說的聲調並不高,卻是非常篤定。
張說這話是事實,從天竺到藏省的道路比起從內地到藏省好走得太多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建成,這才有所改善。當然,最大的改善,就是鐵路修上去,這才真正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舉個例子,清朝的特使要去拉薩的話,不會走青藏這條路,而是坐船到印度,再從印度去拉薩。這事充分說明了,從印度去藏省的便利。
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明明打勝了,卻是很快就撤退了,這令很多人不滿。之所以如此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道路不便,難以補給,不能持久,我們可以速戰速決,卻不能和印度阿三耗下去。
若是和印度阿三耗下去的話,印度阿三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條件,把我們拖垮。
要知道,那一戰,我們的運輸是通過肩挑人扛完成的。其中一個四歲的小男孩背了八斤重的罐頭,被他的父親拉著走了幾十里的山路。
這事很好的說明了我們的補給是何等的困難,要是打持久戰,肯定會被拖垮。
是以,不如狠狠教訓一下印度阿三,然後快速脫離,要印度阿三想報仇都沒有機會。
當然,若是現在再有這樣一場戰爭,我們打下來不必走了,要耗就耗下去,因為我們的後勤已經大為改善了。
征服印度阿三,從印度阿三那裡籌集駐守吐蕃大軍的糧草,這絕對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那就好,那就好。僅此一點,我們就該滅了天竺。」眾將大為贊成。
「第三個好處,就是天竺不僅可以為駐守吐蕃的大軍籌集糧草,還可以為駐守西域的大軍籌集糧草。」張說又拋出一個好處。
「當真?」眾將有些難以置信。
西域遼闊,卻是人口稀少,屬於不毛之地,要想在西域籌集糧草,跟在吐蕃籌集糧草一般困難,幾乎是不可能。西域駐軍的糧草,幾乎都是從內地運過去的,這既讓唐朝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又讓唐朝在西域無法派駐大量的軍隊。
放棄西域,那更不可能,因為西域是很好的前進基地。
中國的地理位置已經決定了中國在東南北三個方向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因為東方和南面是海,北方是苦寒的大漠,都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餘地。
而西方就不同了,西方有著廣闊的土地,還有不少富饒之地,比如撒馬爾罕、中東地區,向西發展就成了必然的戰略。
要想向西發展,就需要西域這個戰略通道。
這就是我們祖先明知道西域苦寒,卻是苦心經營西域的重要原因。
唐朝在西域的經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差一點打進中東了。
限制歷朝歷代在西域的發展,就是糧草問題。
從內地運糧去西域,要經過荒漠、戈壁這些無人區,困難太大。
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屍骨之路」,是用人、馬、駱駝的屍骨開拓出來的,由此可見,要從內地運糧去西域會是多麼的困難。
高仙芝在恆羅斯戰敗,就在於他的兵力不足。他手中真正的精銳,只有兩萬左右的唐軍。雖然唐軍佔了上風,壓著阿拉伯帝國軍隊打了五天五夜,卻是因為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最終給了阿拉伯帝國策反葛邏祿部的機會。
若是高仙芝手中的兵力足夠,完全可以一舉擊潰阿拉伯帝國,攻入中東。
在如此重要的戰役上,高仙芝竟然因為兵力不足而戰敗,原因就在於西域的糧草難以籌集,唐朝不可能派出大量的軍隊過去。
若是從天竺那裡解決了糧草問題,唐朝完全可以派出大量的軍隊進入西域,西域的實力就會暴漲,就可以大打出手,那麼,在西域取得的成就就更大了。
「三藏法師天竺取佛經,不從吐蕃進入天竺,而是從西域進入天竺,就在於那裡的道路非常好走。」張說舉出了實例。
唐三藏去天竺取佛經,那是唐太宗年間的事兒,那是唐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事兒流傳甚廣,唐人都知道的事兒。
「對!對!對!」眾將恍然。
「照這樣說,我們可以在西域派駐大量的軍隊,不用再象過去那般縮手縮腳了?」緊接著,眾將又是大喜。
「沒錯。」李隆基肯定一句。
「太好了。」因為糧草難以解決,唐朝在西域的兵力有限,總是縮手縮腳,不能大打。若是解決了這一問題,就可以大幹一場了,誰能不喜歡?
「只要糧草問題解決了,大唐在西域就能派駐大量的軍隊,與大食的大戰,我們就能佔盡上風。」李隆基再道。
「呵呵。」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必有一戰,只是早晚的差別而已。能有大量的軍隊出動,唐朝就能佔到上風,眾將齊聲暢笑。
「第四個好處,就是滅掉天竺后,我們從天竺出發,向西推進,就離大食更近了。」張說說出第四個好處。
征服一地,不僅僅在於經濟價值,還在於戰略價值。征服印度,不僅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還有巨大的戰略價值。唐朝完全可以把印度打造成戰略基地,從此出發,可以進入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
如此一來,唐朝就多了一個前進基地,離阿拉伯帝國更近一步了。
若是唐朝佔領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不僅可以得到前進基地,還可以逼退阿拉伯帝國,使阿拉伯帝國無法得到前進基地,遠離西域。
「這好處還真是不少。」
「每一樁好處,都是天大呀,天竺一定要滅了。」
「對!一定要滅掉天竺。」
眾將完全贊成出兵滅掉天竺。
「這事,你們好好準備,容吐蕃穩定下來后,我們就出動天竺。」李隆基最後道。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