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德芸大師兄>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八大改行(2)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八大改行(2)

  時隔多年,蕭飛有一次體會到了當年德芸社第一次去天津商演時,被迫登台救場的感覺。

  當時為了拖時間,他在說單口之前,不得不將相聲的十二門功課挨個展示了一遍,為此,還得罪了不少相聲門的同行。

  現在為了給師父於清爭取時間醒酒,蕭飛也只能使出了渾身解數,儘可能將這個段子的時間拉長,可是,還得保證節目質量,其難度可想而知。

  「沒辦法啊,這就是外行啊,你又不是幹這一行的,能不鬧笑話嘛,那個時候改行的藝人可多了。」

  李京問道:「還有誰啊?」

  「比如說,還有一位唱十不閑蓮花落的,藝名叫抓髻趙的,您聽說過嗎?」

  「喲,這可是個好角兒啊,咱們德芸社演出相聲大會,開場必唱十不閑。」

  「那可不嘛,開場必先唱發四喜,福祿壽喜,常聽德芸社的您肯定都聽過。」

  李京捧道:「那你先給我們唱唱這十不閑蓮花落的發四喜唄。」

  「那好,我學一小段兒啊。」

  蕭飛把摺扇橫放在手上,右手一指,開口便唱。

  「福字兒添來喜沖沖,福緣善慶降瑞平。福如東海長流水,恨福來遲身穿大紅……」

  「豆豆起豆起豆嗆!」

  觀眾們跟著一起喊了出來。

  蕭飛也笑了,朝著台下一指:「您聽,這都是咱們德芸社的老觀眾了。」

  李京也同樣跟著笑:「沒錯,全都聽會了。」

  本來只唱一段就可以了,但是為了儘可能的拖時間,蕭飛也只能接著往下唱。

  「壽星秉壽萬壽無疆,壽桃壽麵擺在中央。壽比南山高萬丈,彭祖爺壽高永安康……」

  「豆豆起豆起豆嗆!」

  一直將福祿壽喜四番全都唱完,觀眾們愛聽,倒也沒有誰發現有任何的不妥。

  「多好的角兒啊,不讓唱了,沒轍啊,擠兌的推個車出去賣切糕。」

  「他會嗎?」

  「他哪會啊,推個車出來,站在街邊兒發傻,一琢磨得吆喝啊!」

  「是啊!」

  蕭飛又把扇子拿了起來:「他不會啊!攥著這把刀琢磨了半天,這要是不出聲也沒人過來啊!」

  「多新鮮啊,人家知道他是幹嘛的啊!」

  「實在不行我唱幾句吧,拿著發四喜這腔兒,唱賣年糕的詞,站在這兒,一舉手裡這把刀,那什麼,我吆喝吆喝啊!」

  「怎麼吆喝的?」

  「我這切糕面兒真粘吶,棗兒不甜您別給錢吶,諸君吃了我的切糕去啊,願諸位富貴榮華萬萬年吶!豆豆起豆起豆嗆!再看這切糕!」

  「怎麼樣?」

  「都成撥魚兒了。」

  李京又是連連甩手:「嗐,你死乞白賴剁它幹嘛啊!」

  「全都剁爛了!」

  第二番結束,上場門這邊……

  還是沒有反應,那也只能繼續了。

  「這是光緒皇帝駕崩,再後來,沒有皇帝了,袁.世.凱當大總.統,更要命了!」

  「怎麼呢?」

  「袁世凱有一位大公子,叫袁克定!」

  蕭飛說著,還朝李京看了過去。

  哈哈哈哈……

  台下的觀眾頓時一陣鬨笑。

  去年的《建黨偉業》裡面,正是李京演了那位袁家的大公子,蕭飛也是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才知道的。

  「說袁克定,你看***什麼啊!」

  蕭飛也不理李京,接著說道:「這位大公子那個壞啊,他過生日,所有的藝人

  都得上他家裡去,給他賀壽,其實他也不是真過生日。」

  「怎麼呢?」

  「一個月過七八回,他是拿這個當買賣干,借著機會斂財。」

  「就為了收錢!」

  「這不,過些日子又到了,8月1號,早早的就給我們信兒了,誰都不許不來。」

  說到最後,蕭飛又學起了李京說話的腔調兒。

  「玩去,還是說我啊!」

  哈哈哈哈……

  了解李京的觀眾都知道,他的生日就是在8月1號這天,顯然,蕭飛是在拿他砸掛呢。

  「開個玩笑,李京老師只是在戲里演了袁克定,他可不是真的啊!」

  「多新鮮啊!」

  「不過倆人的人性……」

  李京把扇子搶了過去,在桌子上敲了一下:「想好了再說。」

  蕭飛下意識的往旁邊挪了一步:「咱們還是接著說袁克定吧。」

  認慫也認得這麼清新脫俗。

  「接著說你的!」

  「這一天,袁大公子又過生日,京津冀這些個藝人們全都來了,給大公子賀壽,其中有一位演員,把大公子給惹惱了。」

  「誰啊?」

  「唱河北梆子的演員,王慶林王先生,藝名叫銀達子。」

  「沒錯!」

  「多好的角兒啊!那個嗓子是本宮音背宮音相結合,也就是真假嗓相結合,唱的好聽,人家有幾齣戲特別有名,像鍘美案,打金枝,還有結義廉明,人家王先生唱出來,好聽。」

  李京一聽,就知道蕭飛為了拖時間又要學:「你給唱兩句。」

  「學兩句啊!」

  蕭飛說著稍微穩了穩。

  「這兩個小娃娃獃頭獃腦,看起來,年輕的人吶,做事不牢,背地裡把孤獨一聲高叫,宋大爺,袍錦繡……藏有鋼刀。」

  這一聲高腔兒,又引得現場觀眾齊聲叫好。

  上場門這邊的郭德強更是連連稱讚,蕭飛為什麼不是他徒弟的這個梗,只一會兒的工夫,不知道被他念叨了多少遍。

  「好……」

  李京也不禁挑起了大拇哥。

  「多好的角兒啊,沒辦法,被困在京城,回不去了,家是天津市武清縣王慶坨的人,也回不了家,沒辦法,在京城找了這麼一間小房,先住下了,屋裡邊連火都沒有。」

  李京聽著也嘬牙花子:「哎呀,太慘了。」

  「把人凍得裹著被子篩糠,鼻涕直流,怎麼辦呢?得活著啊,得吃飯啊!不讓唱了,做點兒小買賣吧!」

  「賣什麼呢?」

  「賣小金魚兒!正好是春節前後,這個時候的小金魚兒叫凍秧子,屋裡沒火暖著,活著都費勁。」

  「沒錯!」

  「早晨起來,端著盆出門,王先生往盆里一瞧。」

  「怎麼樣?」

  「這兩條小金魚都快不動彈了。」

  「凍得啊!」

  「王先生心裡難過啊,一難過,他想起這唱來了。」

  「要唱!」

  「張嘴唱了幾句梆子。」

  「您再給學學!」

  「唉……」

  蕭飛先嘆了口氣,滿臉的苦楚。

  「這兩個小金魚獃頭獃腦,看起來天很冷啊活命難逃,手端盆,不由人珠淚雙流……咣……」

  李京被嚇了一跳:「哪來一鑼啊?」

  「把盆扔地溝里了。」

  「嗐!多受罪!」

  已經三番了,我這裡最多也只能八番,再多可就不像話了

  啊!

  蕭飛朝著上場門那邊又看了一眼,頓時心裡稍微穩當了一點兒。

  於清終於出現了,雖然還坐著,但至少不像剛送來的時候那樣,連坐著都東倒西歪的,這會兒睜著眼睛,雖然臉色看上去還有點兒蒼白,但總算是清醒了。

  心中大定,蕭飛也稍微加快了一點兒節奏。

  他這一場是替的岳芸龍和孫月,但後面的節目不能再亂了,否則的話,一旦觀眾有意見的話,到時候沒法收場。

  「再後來到了1932年,張宗昌在京城給他母親做壽,又出了這麼一回事兒。」

  「什麼事兒啊?」

  「也是請了好些藝人來唱戲,張宗昌問老太太,娘啊,您想聽熟么啊?」

  蕭飛說著說著,還學起了山東倒口。

  「聽什麼啊?」

  「老太太說,我就想聽梆子。」

  「哦!喜歡聽梆子。」

  「她好聽山東梆子,可京城上哪找去啊?趕巧了,有一個唱河南梆子的戲班在京城演出,把演員都給找來了,一開唱,老太太翻車了。」

  「聽出不對了。」

  「唱的什麼亂七八糟的啊!怎麼一點山東味兒都沒有呢?」

  「對啊!人家是河南梆子。」

  「把他們唱戲的花褂子都拔下來,把人都轟出去吧!」

  「嗬!這老太太還財迷。」

  「行頭都留下了,演員們是淪落街頭,其中有一位唱花臉的演員,叫八里瓮,唱起來粗礦有力,讓你聽完之後一身汗,跟蒸桑拿似的。」

  「至於嘛?」

  「您比方說,包公見國太有幾句唱,唱出來好聽。」

  「您給學學!」

  「我唱兩句啊!滿朝滿將排呀排起隊,金瓜鉞斧耀光輝,來是來為的那陳世美,這一回不同那一會,下陳州我鍘過四國舅,回朝來又鍘趙王妃,見國太我使一個那駱駝跪哎……」

  「好……」

  觀眾們也是服了,以前就覺得蕭飛會的已經夠多了,沒想到居然還有他們沒見識過的,比如這河南梆子,聽過的怕是都沒幾個,結果蕭飛居然也會。

  這會兒蕭飛就是站在台上唱一段義大利歌劇,他們也不會覺得新鮮。

  「聽完這個唱,就跟下地剛乾完活似的。」

  「就這麼豪放。」

  「結果這位演員也困在京城了,這位八里瓮老先生怎麼辦呢?得吃飯啊!」

  「是啊!」

  「找個地方住下來,想起來自己有點兒手藝。」

  「什麼手藝?」

  「在家裡的時候,會包燒麥。」

  「哦!」

  「兩個字怎麼寫呢,燒火的燒,麥子的麥,但據說最早不是這麼寫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

  「什麼故事呢?」

  「相傳,最早是有這麼一個點心鋪,雇了一個小夥計,但給不起工錢,掌柜的就跟小夥計說,你乾脆也做點兒什麼東西,放在店裡捎帶著賣,就頂工錢了,所以最早是捎帶的捎,現在山西、內蒙等地,買賣家掛出來的牌子,還是這麼些,列位,要不怎麼說聽相聲長知識呢!」

  「知道的還真多。」

  「八里瓮老先生想得了,買來蒸籠,支上鍋,老先生在旁邊站著,擰著眉,瞪著眼,唱花臉唱慣了,到哪都使著相,可您想啊,他這模樣誰敢上前湊啊!」

  「對啊!」

  「老先生還納悶呢,咋回事啊,咋沒有人吃我的燒麥咧?正納悶呢,由打對過走出來一個小姑娘,孩子看著他也納悶,早先沒這麼一個人啊,街上又添新擺設

  了?老先生看見這孩子,他樂了,對門出來的這是街坊啊,她要是賣幾個,回去說好吃,大傢伙不就全都來買了嗎?一高興他就唱上了,拿著河南梆子的腔兒,套著燒麥的詞。」

  「怎麼唱的呢?」

  「新出的燒麥笑微微,剛買的籠屜耀光輝,牛肉大蔥味道美,你要不信就嘗一回,小姑娘近前來,這價不貴……再看著孩子。」

  「怎麼樣?」

  「啊……」

  「嚇哭了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