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和尚的作用
武元慶的確是插手地方政務了,但那可不是他自己願意的,實在是逼得沒辦法了.
再一個,軍隊打下了地盤,臨時實行軍管制那完全是應有之意,是慣例,所以長孫沖期盼的事情全是白想,皇帝一點都沒有懷疑武元慶.甚至對於武元慶少見的主動擔起責任,李世民是相當高興的.
所以對於武元慶的請求,李世民是全都滿足了的,不管是他要總督地方政務,還是請調官吏,都是想都沒想就全部同意了的.
武元慶不但從長安調了人來,還從松州轄下的各縣,以及周邊的州府借調了不少人來.
算起來總共兩百多號人,加上軍中管糧草運輸的官員差不多是滿足管理需求了.
抽調的人都已經到了,從長安來的像王玄策,趙恆,高表仁等人也都到了,王玄策,趙恆,高表仁三個武元慶留在了自己身邊外,其他的全部補充到了其他用人的地方.
侯君集等牲口們實在是太猛了,短短時日就把近半個吐蕃都打了下來,往往都是這邊還沒接收呢,那邊就又有一個地方被打下來了.
搞得武元慶都沒時間梳理,沒時間安撫新佔領之地人們的情緒,因此導致好幾個城池出現了反覆,城裡邊的部族貴族煽動牧民造反,幾百個大唐士兵因此犧牲.
這都是因為人手不足,沒能及時辨別清除隱患的緣故.
沒辦法,吐蕃雖然佔領的時間不長,不得這裡的民心,但唐軍的到來卻也是會給一些既得利益的小貴族小頭領們造成損失的.
因為這些地方的很多小貴族都是新興貴族,都是吐蕃佔領后剛剛崛起的,唐軍把吐蕃人打走了,無疑就會讓這些依附吐蕃人才崛起的小貴族沒了靠山,利益受損.
搶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這些人煽動牧民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到來的這些官吏首先就是要鑒別一下武元慶任用的那些當地人是不是這種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是直接清除掉,如果不是,對吐蕃沒有什麼好感,對大唐又心存善念的就留用,並在這些人的協助下進行地方治理.
不管是秩序的整頓,還是正常生產勞作的恢復,都是這些人該乾的事情.
除了調集了很多官員外,武元慶還又從大唐控制的一些羈縻州中找了很多和尚來.
之所以找和尚過來,是因為武元慶知道越是在愚昧落後的地方,宗教的力量就越是強大.
你要在大唐的關中腹地,說佔領的一座城市后讓和尚們,或者道士們幫著安定人心,那純屬扯淡,用處肯定不大.
因為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漢族人大多都是沒信仰的,或者說是博愛的.漢族人對信奉的身上很博愛,也很功力,別看很多人固定的時候都會上香祈福,但他們卻很少會固定一個佛,一個神仙.
去到寺廟,道觀,大家就會看到裡邊琳琅滿目的是各種各樣的神仙佛像,大家跪拜也都是一個個跪著過去的,沒說是我只跪裡邊的哪一個.
求子的跪拜這個娘娘那個娘娘,或者送子觀音,求財的拜各種的財神.
漢人的信仰很功利,我需要你我才會拜你,如果不需要拜拜也可以,就當先拉關係了.
這就是漢人的博愛信仰.
但外國人或者少數民族的同胞們就不同了,在美國那些大家大部分信仰的都是耶穌,然後就只有一個耶穌,還有信仰真主的,也就那一個神,當然還有其他的神,但他們基本都是只選擇一個信仰.
口頭禪都是我的上帝,真主之類的,哪像漢族人口頭禪都是滿天神佛.
信仰單一的人,對於信仰的忠誠度也最高,就拿高原上的這些人來說,他們因為挨著泥婆羅很近,所以從天竺,從泥婆羅傳過來的佛教在這裡的傳播度是很高的,幾百年下來,遠遠的高於本地的宗教.
也正是因此,武元慶才找來了很多和尚幫著宣傳佛法,幫著安定民心.對於餓死都要供奉佛祖的當地人來說,有這麼多上師來給他們講經,那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好事情.
武元慶找和尚來,所有人都不明白是為什麼,等見到武元慶找來的這些和尚在城中到處講佛法,宣傳佈道,並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而且當地人對唐軍的態度也好了很多的時候大家才明白過來他的用意.
「玄策,那些大和尚的住宿飲食你都給安排好了,千萬別讓他們給病了,影響了大師們講經弘法.「武元慶叮囑道.
「是大人.「王玄策笑呵呵的應道,對於明明是在盤剝壓榨和尚們的價值,還非要說成是幫助和尚們在蠻夷之地弘揚佛法這種不要臉的說詞,王玄策表示不愧是鴻臚寺的頭頭,就是不要臉.
「高大人.「武元慶又看向高表仁說道.
「別,你還是叫我高兄吧.「高表仁趕忙說道.
「行,聽你的.「武元慶笑了笑,皇帝對高表仁去倭國宣旨卻負氣而歸的事情已經消氣了,之前就已經取消了對他的處罰了.
只是一時沒有合適的地方讓他起複,所以還在鴻臚寺幫忙.不過就在武元慶上奏摺請調官吏之前,皇帝已經下令讓高表仁到岳州當刺史了.
但武元慶請調的名單里卻有高表仁,皇帝當然不會因為武元慶的請調就把高表仁岳州刺史的官職給撤了打發到這裡來,是高表仁念及武元慶對他的知遇幫助,自己主動延遲赴任到這裡來幫助武元慶的.
又重新當了刺史的高表仁,現在官職可比武元慶要高的,所以武元慶也就不好再直接喊名字了而是喊高大人了.
但高表仁又怎麼會在意這種形式,武元慶要是叫他高大人高刺史的話他也要叫武元慶武少卿,或者監軍,這一來可就生分了.
所以,還是按原來的稱呼好了.
「高兄,那些商隊都怎麼樣了?「武元慶問.
「那些商隊都問過了,有天竺的,有南詔的,還有波斯的,大唐的也有兩支一支從嶺南來的,是馮家的,還有一支是從蜀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