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夢幻初唐> 第六百二十七章 自作自受

第六百二十七章 自作自受

  七月二十五日,皇帝御駕駕臨并州,并州大都督,晉王李治迎駕隨行,大都督府長史李績也從草原返回并州隨侍.

  作為李唐皇族龍興之地,在這裡皇帝李世民是有頗多值得回憶感慨的地方的,所以原本準備在并州逗留三天的皇帝,這一逛一游就是五天,並且沒有停止的打算.

  後來皇帝乾脆宣布在農收後於晉祠祭天之後再回返長安.

  皇帝逗留晉陽,不光是晉王李治,大將軍李績要陪著,太原王氏也是小心的伺候著,沒辦法皇帝現在積威日盛,雖然沒有明目張胆的打壓門閥,但這些年來的科考門閥中第步入官場的子弟相比寒門子弟那是少之又少的.

  光是這一個舉措,就讓門閥被削弱了不知道多少了,更別說現在各地官學興起,書本,紙張這些以前被門閥壟斷,也是門閥屹立不倒的基礎都成了寒門學子進學的標配了,只要進學,就有書本送,而且不收分文.

  還有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更加易於啟蒙學習的讀物被大量印刷出來,所有的官學私學都被強制要求作為啟蒙書用,並且這種書籍只要給出憑證說家裡的孩子是沒有得到過這些書的,各級學官就會免費發放啟蒙書籍給孩子,都不需要進學的,只要是沒領過書的孩子統一可以免費領取一次.

  皇家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完全就是免費的,只要你有心學,想學,那就可以去,不收任何束脩,因為所有官學老師全是朝廷委派,領的是朝廷的公糧俸祿.

  只有到了水平可以參加鄉試的時候,官學才會開始收取少額的費用,然後要是鄉試都考過了,那官學收費就要更多一些.

  以前,都是初始進學的時候要花很多錢,越到後邊花費越少,現在卻是相反,進學不花錢,學到後邊才會花費越多,但因為學到後邊賺的也越多,特別像考過鄉試的,那朝廷每月都是有學糧發放的,而且身份待遇也不同,家裡的賦稅都免除了不少,這種情況,官學收點學費那是理所應當的.

  特殊的教育制度,導致現在寒門學子越來越多,門閥子弟因為家族底蘊的問題,質量確實很好,但是寒門子弟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而且因為寒門子弟基礎在那,那麼大,裡邊總會迸發出些天才人物,所以別看質量不行,但在龐大的數量基礎里只是蹦出一些天才來就在數量,質量上都把門閥子弟給壓在了身下.

  太原王氏因為挨著關中最近,又是在李唐皇族的龍興之地,自然而然這裡的官學興辦的也是越早越大,寒門子弟出現的也相較其他地方來說越多,王家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

  好在,進入隋末大唐后,太原王氏本就聲勢遠不如從前了,而且因為協助李唐起兵反隋,李唐皇族對太原王氏也是比較特別優待的,打壓起來遠不及其他的崔家,盧家,鄭家等其他五姓七望的家族.

  作為耕讀傳家的世家門閥,太原王氏和李唐皇族走的最近,所以別看受到的影響很大,但出仕的人卻是比其他家的要多的,當然這也是因為王家不少子弟是在武家學堂學算學,考明算科入仕的,王家有這樣的便利,可以被武家學堂收入學校,其他家卻沒這個面子,想走比較容易的明算科只能是做夢.

  不管是從自己,還是從女婿武元慶那邊,皇帝來了,王家都要拿出最大的誠意來讓皇帝看到自己的安穩無害.

  在晉陽待到快八月十五的時候,特進魏徵,魏明鏡給生病了,因為皇帝正好在城內王家做客好幾天了,魏徵則是在城外晉陽宮裡待著,李世民得知消息后急忙寫手書詔令探問病情,且說:「幾天不見,朕的過錯又多起來。如今想回宮去探望,又恐因為我的回去更添煩擾。你如果聽到或看到什麼,可以寫奏摺讓人送給我。」


  魏徵上書說道:「近來弟子冒犯老師,奴婢忽視主子,下屬多輕視上級,都是有原因的,此風不可長。」又說:「陛下臨朝聽政,常常將公正掛在嘴邊,退朝後所做所為,卻未免有所偏私。有時害怕別人知道,橫施神威聖怒,這樣欲蓋彌彰,有什麼好處呢?」


  魏徵總是不知道客氣,皇帝聽說他病了病的挺嚴重的,所以又提起說你有什麼看的聽的有意見的,你儘管呈給我,我會酌情處理.

  皇帝就是心裡一激動,一時沒想清楚,忘了魏徵是什麼人了,所以才這麼說的讓魏徵隨便提建議,隨便對事情有不滿的都可以說出來.

  真的就是隨便那麼一說,誰都有激動到沒管住自己嘴的時候,皇帝也不例外,但魏徵可不管那麼多,一點都不客氣,你說有意見儘管提,那我就直言不諱的說.

  魏徵說還不說別的事情,他就專門盯著皇帝說,說皇帝你這上朝聽政的時候總是說公正公平的,不以個人好惡做事情,可是嘴上說的一套背後做的卻又是一套,你看看你退朝後所說所做,未免和你說的公正大相徑庭,太過偏私心了吧.有時候還因為害怕別人知道,故意生氣,顯露你皇帝的威嚴,威壓,嚇唬人,你說說你,這樣做不過是欲蓋彌彰,人家該知道還是知道了,你說這樣對你這皇帝有什麼好處?

  老魏指責其人來是一點面子都不給,特別是不給皇帝的面子,也不知道老魏是和皇帝有仇還是怎麼的,對其他人老魏還能允許別人犯個錯什麼的,但是對於皇帝,哪怕是一丁點的小錯誤老魏都要指出來,要是皇帝認識不到,老魏能一直抓住不放,煩都煩死皇帝.

  或許也正是因此,老魏才能獲得千古明鏡這一讚譽,並且沒有人對這一點反駁的.

  做官做到這樣也就是極點了.

  皇帝自作自受讓老魏提意見,老魏真提了意見后,皇帝再無語,再煩的慌也得對老魏提出的問題拿出個處理意見出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