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長樂宮怨
阿蠻的日子又開始過得逍遙起來,因為皇城不是隨時隨地都能進去的,所以她更多的時候是待在長安城的無憂閣中,與瘋魔般的相思相處。自己認識的人似乎都很忙,就連年紀輕輕的若男,若弟也更忙了。阿蠻將整個的胭脂坊都送給了若男,她想若男才是更適合胭脂坊的主人,交給他,她很放心。而且因為他是大周昭儀的弟弟的緣故,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官位,雖然是虛的,可也已經有了房宅天地,有了俸祿地位。
與無憂閣之中的安靜相比,大周的朝庭之中為了大周的立後問題已經有了連續一個月的爭吵。向來立後便是這世間最為重要的事情,對於如今的大周來說更是重大的事情。可奇怪的是,朝堂上的人兒吵德天翻地覆,可其中最應該表態的兩個人,皇帝李秉佑和國相謝賢卻按兵不動,什麽也沒說。
就在這麽僵持了一個月,事情有了轉機。本應該是最為寒冷的臘月,本應該是冰封百裏的長安,本該是萬物凋敝的月份,長安城中卻出現了一件怪事:本應該凋敝謝幕的合歡樹紛紛開出了合歡花,讓雪白的長安城內覆上了一層淡淡的清香,讓長安城中的人們都驚豔了一把。而城中合歡花開得最為美麗、最為茂盛的地方便是當今大周皇帝和未央宮中的楊昭儀居住的舊居--桃源。
合歡樹姿態美觀葉形雅致,花色豔麗,氣味芳香。更是象征著恩恩愛愛、兩兩相對、夫妻好合。合歡花的葉和花朝夕相見,更是象征夫妻朝夕相見,恩愛有加!
一時之間,長安城內各種流言便傳了出來,說這是上天的意思,是想要讓未央宮中的那位做這大周至高無上的皇後呢!貧賤夫妻百事恩,天下的人也都明白這個理兒,他們在心裏都默默的想要這天下的男子都從始至終、守護真心。
接著,禦史大夫崔浩上奏章直言這合歡花之怪事,說這是上天給大周的警示,告誡大周以及大周的君主不可忘恩負舊情,請求皇帝立未央宮中的楊昭儀為皇後。有了開始,後麵的事情便順理成章了。禦史大夫崔浩的奏章過後,廷尉蕭道成、太尉杜為國,以及眾多的大臣都紛紛上奏章表示天意不可違,支持立無根無底的楊昭儀為皇後。
這樣一來,這朝堂之中關於立後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支持立未央宮中那位的竟已有三分之二。
李秉佑終於在朝堂之上表示很是想念當初自己在長安舊居之中的滿園合歡。至此,立後之事就算是有了結果:立楊昭儀為大周皇後,母儀天下。這樣一來,皇後所生的大皇子如意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嫡長子,成為了繼承帝位的真正有力對手。
民間的人中多聽得的是升官發財之後拋棄妻的涼薄故事,而很少聽到這種不忘糟糠、顧念舊情的故事。因此,李秉佑的名聲一下子便在民間傳開,支持率在民間達到頂峰。百姓的思想很簡單,這樣一個不嫌棄舊人的皇帝,當然對百姓也是極好的。所以李秉佑的形象一下子便比大周以前的皇帝要光輝了許多,放佛這樣有情有義的皇帝才是對民對國最好的。
李秉佑果然是聰明的,他雖然立了楊勝男為皇後,但是卻虛心的求教謝賢讓他為勝男改一個更為風雅的名字,謝賢在三推辭,推辭不過隻好答應,於是李秉佑將皇後名字改為子蘭。此外,在朝堂上,事無巨細,李秉佑都會虛心向謝賢請教。這倒讓這位已經浸潤朝堂三十多年的老人有些擔憂了,皇帝心機如此深沉,對於他來說絕算不上好事。
李秉佑在立後之後,發布了三條詔令,都是得民心的好事。
詔一是關於婚喪嫁娶的,詔曰:“導民以孝,是天下順,今百姓或遭衰致凶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
詔二是關於重視廉士的,詔曰:“人不患其不和,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厭也。”
詔三則是要求公卿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善諫之士的,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夙夜栗栗,不敢荒寧。而災異仍現,與政相應。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耗亂,刑罰不中,可不憂與。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遊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夫鄉舉裏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係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李秉佑的聰明是實實在在的穩固的聰明,他生長於民間沒有高傲的性格,沒有跋扈的脾氣。他的高傲是在骨子裏的。他對人總是那麽的春風滿麵,總是那麽的和煦陽光。他果然是步步為營,徐緩圖之。知道在朝政上難以插手,他便從民間為入口,借助百姓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同時又從百姓之中挑選能人異士進入朝堂,從而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李泰果然沒有看錯,他才是最適合皇帝的人,最耐得住孤獨,最能夠隱忍,同時也是最有耐心最不著急的一個帝王。
雖然皇後是楊子蘭,可謝小妹是不遜於她的昭儀,在後宮之中是出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與皇後一樣,她也有金冊金寶,可惜那是昭儀的而不是皇後的。按理說她自己的父親謝賢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周國相,謝小妹應該還是感到開心才是。更何況,她入宮三月,一直是專寵,很得聖心,她也應該滿足。可是謝家小妹,名滿長安,聲動天下的這個女子,一向便要的是最好的。她的所有,都必須是最好的,在她的眼中皇後之位的吸引之處就在於它是獨一無二的。昭儀同時可以有謝昭儀、楊昭儀,同時也可並列有其他姓氏的昭儀娘娘。而皇後才是獨一無二的,是與天下至尊的皇帝唯一可以平起平坐的位置。皇後是妻,而其餘後宮的女子都是妾。這讓謝小妹從心底裏感覺到不服,從心底裏感覺到氣憤。
她的母親是父親唯一的女人,她和哥哥都是母親所出,所有母愛和父愛都是這天下獨一無二的。不似其餘人家妻妾成群,兒女成堆,所愛不均。這才是她從心底裏所不能忍受自己不能成為皇後的真正根源。
當聽到李秉佑已經立下未央宮中的女子為皇後的時候,她幾乎用自己的指甲將自己的手心給刺出了鮮血,看著外麵送自己獎賞的人幾乎想要昏厥過去。可是她不能,她是大家閨秀,應該雍容大度。而且凡為女子,大理須明,溫柔典雅,四德三從。所有的一切都告訴她自己一定要遵從禮製。
很奇怪的是,她在去未央宮給皇後道喜的路上,看著金碧輝煌的皇城,突然便想到了自己決定入宮時候哥哥對自己的勸解。哥哥謝一石,號清川公子,不慕名利,喜愛淡泊靜雅的生活,所以一直沒有入仕,做了一個逍遙江湖的清川公子。他當時看著自己,無聲的歎息:“莫在花開念花謝,莫到花謝念花開。小妹,花開終落不及樹,聖意難測莫須有。”
但是當時的自己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又哪裏會真正的去探究哥哥所說這話的真實意味呢!如今看著這金碧輝煌的皇城,倒比看到了斷井殘垣還要感傷,哥哥的這句話也便適時的冒了出來。謝小妹看著這一切,心內在歎息,難道這一生自己到底還是不能如意了麽?
而讓謝小妹沒有預料到的是,自己還沒有從失去後位這件事情緩過氣來。未央宮中的皇後卻立馬又下了一個詔令,更是讓她難平的心緒更加的心痛。她知道後宮之中,永遠沒有一個女子可以獨獨擁有一個皇上。皇上是屬於後宮所有女子的,而他又不是屬於任何人的。隻要是後宮中的女子,便都是皇上的女人。而她也是這泱泱後宮之中的一個女子,自然也是屬於皇上的。
她想楊子蘭也同自己一樣愛著那個至高之人,她想她與自己一般也定不希望這後宮之中再添女子。然而她錯了。就在皇後封典過後,皇後便向皇太後請旨,充盈後宮。因為不宜大肆增加後宮人數,便提議此次采選隻是增加後宮妃嬪人數,選的自然也都是貴胄權臣之家的女子,隻是為了添補後宮妃位的空缺。
她果然比自己狠心,她果然更適宜做這樣的事情。當謝小妹坐在下首,臉上掛著得體的微笑的時候,她心裏這麽想著。可是那個男子,是她所愛之人。一想到自己日後便要與無數的女子共同享用他,她的心便如同被貓爪抓一般,鮮血淋漓,痛徹心扉。即便是皇上日日夜夜宿在長樂宮中依舊不能減輕分毫的痛。
但是就算是謝小妹心中有一千一萬個不願,後宮之中還是浩浩蕩蕩的進來了一批人。其中禦史大夫崔浩的侄女崔嫣然因為一曲《桃花笑》而獲得李秉佑的讚賞“桃花夫人好顏色,月中飛出雲中得”從而獲封為桃花夫人;廷尉蕭道成之女蕭樂胥因為一首《菊讚》而獲封菊夫人,居長菊館;出身於醫道之家,容顏秀麗,氣質高雅,才高八鬥的韓若水因為其《飛花舞》而獲封瓊美人,居瓊華台;另外掖庭令獨為之之女杜采雲因為《采漁歌》而獲封杜良人。此外還有一些女子分別獲得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的封號。一時之間,清冷了將近十五年的後宮一下子便熱鬧起來了。皇後、昭儀、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這麽多的女子,一下子都匯集到了這皇城的後宮之中。
能被選入宮中的女子,容貌自然是不差的,都是貌美如花的年紀,各有各的美。同樣的是,她們個個都出身高貴,聰慧多才,禮儀嫻熟,又漂亮聰明。她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後宮的女人。
謝小妹以為自己能夠忍受,既然未央宮中的那位都能那麽笑意盈盈的看著那許多貌美如花的女子,既然她都能忍受,自己為何不能呢?可是當一天的冊封之禮過後,她還是看著天空之中那輪冷清的月亮,坐在長樂宮的窗邊,默默的流淚了。
她是一個足夠驕傲的女子,一個足夠強勢的女子,所以她的軟弱,她的嬌柔,她的流淚,都隻能是默默的。她想要獲得轟轟烈烈,繁花似錦,所以她隻能永遠都將自己的不適掩藏在自己的內心。別人看到的永遠都是精神奕奕、神采飛揚的女子,而永遠不會洞悉她身上哪怕一瞬間的柔和。
她的悲傷是孤獨的,是不能與人分享的。她仿佛看到自己最愛的男人如同焰火一般,隻在自己這裏綻放了一會兒,便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去燦爛別人的眼睛,去照耀他人的心靈。
她不甘心!她喝下一杯酒!